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什麼是首里王城?

什麼是首里王城?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1234-琉球往事

作者:小米桶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白鷗

當地時間10月31日凌晨,日本沖繩群島首府那霸市的核心文化建築首里城慘遭大火吞噬,整個王城的正殿、北殿、南殿全部被燒成廢墟,再也不見過往的宏偉氣象。

這是沖繩的損失,是日本的損失,也是全世界的損失。

首里王城,這些建築群,現在已經看不到了

(底圖來自google map)

對於中國人來說,聽聞首里城被燒毀,還有另一番滋味湧上心頭。沖繩在歸入日本之前名為琉球國,是一個夾在中日兩大強國之間的中間勢力,歷史上一直與中央王朝交好。連這座首里城,也與中國「守禮」的儒家理念有暗合之處。

可惜以後只能看模型來懷念守禮古迹了

(圖片@小米桶)

這是怎麼一段歷史呢?

貿易王國

若想說清琉球的往事,還得從明朝講起。

1368年,朱元璋稱帝時,琉球主島正分裂為中山、北山、南山三國,相互爭鬥不斷。此三國都希望被中國認可為琉球之主,爭相向明朝稱臣朝貢。最後,中山國勝出,並在明朝的支持下於1429年征服全島。

三山時代的琉球

首里城,以及現代的那霸。沖繩基本都在中山

中山國王巴志曾於朝貢時請求明朝賜予中國人丁,指導琉球人研習漢學、航海及造船之術,以便來往通商。朱元璋應許其願,乃遷福州、漳州兩地之閩中舟工三十六姓,跨海移居中山國,加速琉球漢化。

這些人均為學者、航海家或造船師,社會地位崇高,更在琉球和大明往來頻繁後任內外政要職,漸漸成為琉球當地一大士族。

當時台灣島還沒有很多漢人

福建老鄉去趟琉球去趟沖繩也算是遠渡重洋了

不過對於琉球當地來說,則是價值巨大的人才引進了

爾後中山國統一三山,明朝遂冊封其主巴志為琉球國王,賜姓尚氏,授與國印,往後代代國王均需明朝冊封,確立與中國的藩屬關係。漢文化於是開始成為主導該國的風尚。

首里之印與王氏徽記(左御紋,琉球人稱「巴旗」)

不過明朝對琉球最大的影響,在貿易方面。

早在三山時代,琉球諸國已各自向明朝朝貢,全島統合後,朝貢的規模和頻率更且提升。對明朝而言,朝貢的重點並不在於經濟效益,而是在於彰顯國威,計較的就只是諸國使者來給大明天子叩頭這件事,所以甚少在意貢品的價值。反倒是作為獎賞的回賜,因顧及天朝體面,非得豐厚不可。

以琉球這類小國來說,送出的貢品一般只是當地土產,得到的回賜則是綢緞或瓷器等較珍稀的工藝品,可謂一本萬利,因此一直對朝貢貿易極為積極,甚至自行尋找借口派出朝賀天朝的使者。《明實錄》記載:「(琉球)一歲常再貢、三貢。天朝雖厭其煩,不能卻也。」

琉球雖小,但一頓操作下來,也未必不能競逐一番

(圖片來自《歐陸風雲》)

且除朝貢制度之外,明朝自十四世紀晚期開始奉行的海禁政策,亦為琉球帶來巨大利益。

所謂海禁其實並非全面鎖國,而是將海上貿易徹底國營化並高度限制。所有未得朝廷許可的商船皆以走私論處,且僅有特定的藩屬國能與明朝直接通商,比如十分恭順的琉球。

雖然本土的資源和產出非常有限

但在政策紅利下也能成為東亞貿易一重要樞紐

因此琉球成了堂堂大明的物資進出中轉站。中國的瓷器絲綢由此發往海外,日本的銀礦和南洋的藥材、香料或蔗糖等急需物料,也必需先舶往琉球,方得門路進入中土。貨物於此島周轉一回,價格隨即翻漲,為琉球牟得暴利,其主港那霸很快躍升為繁榮的經貿轉運站。

當地首里城展覽中的首里那霸港圖

(圖片@小米桶)

守禮之邦

這種貿易帶來的巨大利益充實了琉球的國庫,使之自十五世紀初至十六世紀中期國力大增,進入黃金時代

實力大增的琉球也趁機四處出兵,把勢力最北擴展至吐噶喇列島(距離日本九州島200多公里),最南至與那國島(距離台灣島100多公里)。

表面上看是一海上小強

不過在北方的日本大名們眼裡

富庶但實際弱小的琉球就是一塊肥肉

在此時期,琉球的商船往北航向日本、朝鮮,往西直達中國,往南則至越南、呂宋、馬六甲、蘇門達臘、爪哇以及暹羅,彷彿東亞的海上樞紐所在。同時歐洲海上強國也試圖在利潤豐厚的東亞海上貿易版圖中佔有一席之地,歷史進程更青睞於誰,尚未可知。

對於歐洲人來說

東亞市場是最有吸引力的。但也是最遙遠的

也因為這份遙遠,東亞文明又能再安享幾百年時光

然而琉球自身的資源,實比歐洲列國貧乏甚多,其興盛主要歸功於明朝對海洋的漠視甚至敵意。明朝把大量的海洋貿易都外包給了琉球國,還經常賞賜先進船隻幫他們提高海洋貿易水準。

琉球人也沒有因為富強而膨脹。他們非常清楚國運對大明的依賴,故每當天朝派來使節團,必舉全國之力盛情招待。以至於首都首里有不少建築是專為中國使節而造。

要進到王城深處,一步一步來

守禮門-歡會門-瑞泉門-漏刻門-廣福門

(周邊還有很多附屬區域,比如「龍潭」)

(底圖來自google map)

進入首里王城前首先會看到的,是個叫做守禮門的中式牌坊,其橫匾題以「守禮之邦」。守禮二字固然與當地地名首里有諧音之妙,但更直接的意義則指琉球是個遵守天朝禮數的國家。

每當中方使節前來冊封新即位的琉球國王,國王與官員門皆需在守禮門恭迎冊封使,爾後進入宮殿接下皇帝詔書時,國王更要行三跪九叩之禮。

守禮門上守禮之邦

(圖片@小米桶)

琉球首都首里在內戰期間本為一座要塞,地處山勢之頂,層層堅厚高牆均以碩石砌壘,間以箭樓櫓台,是個兵戎氣息很重的地方。但隱藏在守禮門這座牌坊背後的王宮第一道城門卻叫做歡會門——一個毫不威武的名字,只為表示每每與大明天使相會,琉球臣民均甚歡愉。

守禮門更像一座牌坊

歡會門則是正經的要塞防禦大門,雖然名字叫歡會

(圖片來自 Shutterstock)

穿過歡會門後,首里王城的防禦功能更加明顯。內里不是寬敞的大道,而是整片山牆石壁,要彎向側旁爬坡而上,方至第二道城門。歡會門若遭攻破,此門便是下一個防守地點。

在這座小島上,算得上是一座固若金湯的要塞了

圖中可以看到守禮門、歡會門、瑞泉門(被漏刻門擋住擋住)、漏刻門

(圖片來自 Shutterstock)

但它也有個討喜的名字,叫做瑞泉門,因為門旁山石之中有一口清澈的泉水。此泉水質特佳,除平日供王城飲用之外,中國使節團來時亦由專人每日運水至那霸港的使者行館。明朝使節似乎也鍾愛這甜美的瑞泉,故於1523年自中土帶來一座龍頭雕刻,鑲於泉眼,清泉便如仙龍口裡吐出,當地謂之龍樋。(樋在日語意指排水管)

右側為瑞泉門,左側遠處為漏刻門

(圖片來自 Shutterstock)

首里王城北面,尚有一座名叫龍潭的人工湖,亦與明朝有著淵源。

1425年,中山國仍未統合琉球,但已與中國往來甚密。該年明朝遣使至中山國首里,冊封其主巴志為中山王。使者見首里城北風水頗佳,乃勸巴志於此引水造湖,環以花木,謂可益助國運。巴志信之,即遣官員赴明研習風水之術,考察中國各地庭園。

1427年,官員歸還中山國都,掘土城北,導城中瑞泉蓄水成潭,潭中飼養彩魚,岸邊滿植花卉,並因該潭形似龍首而命名龍潭。造潭挖出之石土則於龍潭西岸疊成一座小山,謂之安國山。

首里城北側的龍潭

(底圖來自google map)

山水建成後兩年,巴志果然征服全島,更信風水之說,對此寶地甚是鍾愛。每有天使前來,受賜漢姓的琉球王尚巴志必於龍潭大設饗宴,並造龍舟邀眾使節游湖,在舟上飲酒奏樂,觀賞岸花。

尚巴志死後,其子孫代代亦皆如此款待中方使者,龍潭也就一直都是島內最美的名勝之一。

夜遊龍潭確實美哉,然龍潭與王城本為一體,王城此番劫難,不知再游龍潭又會有何感

(圖片來自 Shutterstock)

日落之殤

這幅繁華景象,自1429年琉球統一開始算起,莫約維持了150年左右。這對一個狹小的島國來說或許已是相當了得的成就,卻終究是依靠外力獲得的繁榮。

十六世紀後期,中國沿海因倭寇猖獗,嚴重影響了琉球與明朝的貿易;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殖民帝國亦逐漸在東南亞站穩腳跟並向東亞滲透,打擊了琉球在該區域的商貿特權。

相比趨於保守的東亞海洋勢力

西方國家已經在商業獲利 帝國殖民這種自加強模式下越滾越大,終於要叩開最遙遠的東亞大門了

(圖片來自wikipedia)

最大的災難則在1609年,日本九州的薩摩藩出兵三千餘人、戰船百餘艘攻打琉球,一個月後即侵入主島。琉球守軍千餘人雖有堡壘可守,卻不敵已經購入洋槍的薩摩人,節節敗退。

最後琉球軍被逼入王城首里,仗以堅石高壘令薩摩軍難攻不下。氣急敗壞的倭人遂於首里市街及那霸港燒殺掠劫,阻斷城中糧水,終迫使守軍投降。琉球王尚寧遭生擒,並被押送至九州,自此琉球由薩摩藩直接控制,成為其附庸國。

薩摩藩就是著名的日本西南四強藩之一

西南諸藩作為離中國和西方殖民者最近的接觸者

在商業和航海上都有著強烈的擴張衝動

宗主國大明對此卻無動於衷,萬曆朝廷得知後的唯一反應僅是將朝貢暫停,毫無東亞大家長的威嚴。

不過僅僅斥責明廷目光短淺也並不全然正確。此時明朝已經歷西南播州之役、西北寧夏之役以及東北壬辰倭亂,國力耗損巨大。

而且此時明朝上下似乎已經在朝鮮戰場上意識到了自己的海軍實力不足,派兵到汪洋之中的琉球自是更加困難。因此對於琉球王國的求援,大明不僅是無心出手,更可能是因為無力再戰了。

日本海賊倒是很想和大明朝一戰

不過大明遠征琉球叫遠渡重洋

相比經營已久的日本,實在是沒什麼優勢可言

(圖片來自wikipedia)

不過令明朝慶幸的是,就在琉球亡國後不久,朝貢團與商船又一如既往地來到了中國。琉球使節隻字未提九州薩摩藩的侵略,讓天朝能夠很方便地無視此事,假裝天下太平。

殊不知自此開始,琉球國王已經失去實權,是薩摩藩主手中的一個傀儡。琉球重臣均由薩摩藩任命,連王儲亦需薩摩點選,接著再等明朝給予形式上的冊封。

這守禮門,早已是日本人的了

(圖片@小米桶)

此外,如無薩摩允許,琉球不可與包括中國在內的任何國家擅自貿易,亦不可與薩摩以外的日本他藩通商,且年年需向薩摩進貢,只是這次可沒有慷慨的回賜了。

就這樣,薩摩藩實際掌控了琉球,卻為了與中國的貿易利益而准許琉球保留獨立的假象,持續270年之久。

康熙二十一年「中山世土」

這王座背後到底是中山人還是日本人

朝廷知道恐怕也裝不知道了

(圖片來自wikipedia@663highland)

至於賜印,也無非是個橡皮圖章了

(圖片@小米桶)

至於島上居民的生活,則受日本文化影響甚大,愈多民眾以日式姓氏自稱,習俗也愈似日人。只有當中國使節來訪時,人們才會匆忙換下平常穿的和服,收起寫著日文假名的商鋪招牌,隱藏鑄有日皇年號的寬永通寶,待天朝上使於龍潭宣旨完畢還朝,旋復拿出使用。

道光年間源遠流長(林鴻年書),只覺諷刺?

(圖片@小米桶)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不再顧忌中國顏面,於1879年正式吞併琉球,易名沖繩縣。琉球人開始面臨高壓的殖民統治和皇民化教育,被日本人當作二等公民。

最後一位琉球國王,作為補償,變成了日本的侯爵

(圖片來自wikipedia)

其巔峰,在一甲子後的二戰尾聲。時美軍登陸沖繩主島,守島日軍迎戰時便用刺刀抵著琉球人,逼其步於皇軍之前,以為肉盾。待至日軍戰敗在即,又逼迫剩下的島民跳崖殉國,不從者皆遭槍決。

日軍想的是怎麼讓美軍死更多的人

至於沖繩死多少人,就相對次要了

(圖片來自wikipedia@Cabinet Intelligence Bureau)

今日的琉球,已是個遍布美軍基地的日本縣。其語言文化被日本人洗刷殆盡,古迹建築亦曾被美國人轟炸一空。

沖繩島本來也不大,美軍設施佔了相當多的土地

這裡仍然是一座海上要塞,只不過這是屬於遙遠帝國的

(圖片來自wikipedia)

1992年,沖繩縣才根據18世紀的文獻重修了首里王城正殿,一磚一瓦其實早已不是當年的味道。可沒想到還不到30年,這座贗品名城又遭火魔侵略,一如沖繩自己的命運般令人唏噓。

已經看不到了

(圖片@小米桶)

長期以來一直倖存的一件東西,倒是那鑲嵌在瑞泉門旁石壁上,由明朝天使帶來的龍頭形石雕,至今仍悠悠地吐著泉水,笑看數百年東亞風雲變幻。

(圖片@小米桶)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Shutterstock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球知識局 的精彩文章:

蘇北山東為什麼年年都被「綠」?
蘇北皖北為了這件事撕了多少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