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自古道教偏愛中國玉文化

自古道教偏愛中國玉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國玉石文化

中國有著幾千年的玉石文化,自古以來就有著對玉的崇拜和信仰。人們一直認為玉是自然界的精華,有生命,可以生長,具有多種超自然的秉性;認為玉能通靈,可以飛升為陽物之精,生服之延年益壽。玉器的佩戴出現了一種新的形式,就是組配。即將許多不同的玉器組合起來佩戴。主要有玉璜、玉瑗以及珠等等。用絲線將各種玉佩連綴起來,佩戴在身上。組配中最重要的是玉璜,在其中起平衡作用,另有瑪瑙或綠松石珠負責連綴。

自古道教偏愛中國玉文化

同時,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一種宗教,它形成於東漢末年。自古道教就偏愛中國玉文化,也就使玉文化能在儒家禮玉制度衰落的背景下頑強地延續下去,雖處低潮而不斷層。

中國玉文化的道教思想起源

中國玉文化里的道教思想源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玉的崇拜和信仰。秦漢時期就有方士們以丹藥玉屑作為延年益壽的「仙方」,已開食玉、服玉的先聲。如漢武帝時在建章宮前造神明台,用銅人手托承露盤,方士取盤中露水和玉屑讓漢武帝服之,這是很多人都熟知的事。魏晉以後,食玉之風大盛,服玉理論越來越多:「玉亦仙藥,但難得耳」,「不可用已成之器,傷人無益。當得璞玉,乃可用也」。服用方法也開始系統化:「玉可以烏米酒及地榆酒化之為水,亦可以蔥漿消之為飴,亦可餌以為丸,亦可燒以為粉」「宜十日輒一服」,服後「散發洗沐,寒水迎風而行」,服玉風既盛,服玉的數量越來越多。

多元化的玉文化道教思源來源

道教對玉信仰和崇拜的思想來源卻是多元的、雜揉的。這裡既有對我國遠古以玉為溝通人神工具巫術功能的吸收,也有對《易》家、道家、陰陽家「乾為天、為圜、為君、為父、為玉」的汲取;既有對儒家用玉的某些承襲和改造,也有對域外或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和融合;既有對秦漢方士「術」的承襲,也有對起於民間用玉方法的採納,「雜而多端」,非常世俗地體現了中國農業民族務實重生的典型性格。魯迅先生說過:「六朝人之志怪,卻大抵一如今日之記新聞,在當時並非有意做小說」。當時人把許許多多的志怪仙話當新聞,並起而效之,可見當時人務實重生達到了怎樣的程度。

玉石是美好與純潔的象徵

對於人們來說,玉石一直是美好與純潔的象徵。同樣,它也是一種沉靜而炫目的美麗。它們的美不僅有外表也兼具了內在,含蓄與內斂,沉穩與奢華,它的美麗與文化是一種歷史的沉澱。中國的玉文化的道教思想直接服務於貴生養生的世俗觀念而得以發展,雖然並沒有就此而形成中國玉文化的主流。但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人們喜歡戴玉鐲顯示出一種淡遠之態,認為戴玉和戴其他的首飾有著不同的含義。在古代,道教的用玉方式幾乎完全淹沒在統治階級對玉器的玩好之中,產生出玉能養生、玉能護身的思想,實質上它的道教價值已遠遜於它的玩賞和收藏價值。

往期文章

貼吧:道教第一洞天吧

微信號:JYSyangtaigong

新浪微博:@濟源市陽台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濟源市陽台宮 的精彩文章:

《黃帝陰符經》(一)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