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每個人都躲不掉的中年危機,面對慘淡人生,如何成為生活的勇士?

每個人都躲不掉的中年危機,面對慘淡人生,如何成為生活的勇士?

【一】

90後,你有中年危機嗎?

「1988的中年女子」,「34歲老來得子」……

當90後還在為這些話題調侃、自嘲的時候,聯合國無情地指出:1992年之前出生的人就經邁入中年了。

這意味著:

當你還在想著為五四青年節甚至兒童節摩拳擦掌,不好意思,你已經是中年了,你應該焦慮的問題是「中年危機」了;

當你還在用「空巢青年」自嘲的時候,不好意思,你應該用「中年無子」來形容自己了。

新周刊《90後,你的中年危機已經殺到》說的更是一針見血:你才二十幾歲,已經活得像一個禿頂的中年人。咪蒙緊隨其後,推文《90後,過完童年就是中年了》:明明才20歲,卻時刻陷入中年危機。

90後的你,也才經歷了人生中幾個不大的轉折點,為什麼如此焦慮?或者說,為什麼你如此容易對社會焦慮情緒產生共鳴?

【二】

什麼是中年危機?

首先我們來看看,最早對「中年危機」是怎麼定義的。

「分析心理學」的奠基者榮格,把人類35歲-40歲之後的階段定義為「中年時期」。他認為這一時期的人通常家庭穩定,事業有成,但會感受到巨大的虛無,這是人生具體目標達成之後的心靈真空,也就是「中年危機」。

但實際上,「中年危機」是一個社會心理學上的概念,年齡的劃分並沒有特別固定。更確切地理解,它描述的是一種狀態

你所擁有的一切,家庭、工作、財富,看似美好堅固,但你已有些力不從心;你懷疑人生前半場的意義,卻得不到答案,你感到虛無。

那麼,為什麼關於中年危機的焦慮,會早早地殺到90後面前?

一方面,除了媒體的跟風造勢,另一方面,也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90後的生存現狀。

如今,90後已成為社會的主流消費群體。他們褪去個性十足的標籤,在二十五歲左右,像是突然開啟了加速模式,連接了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長輩們找你聊天的話題,也從人生、理想、就業,變成了對象、房子、孩子。

面對現實,他們逐漸失去了詩和遠方,失去了停下來的自由。對一切心有餘而力不足,因此感到焦慮。「無非是因為現在的我們,跟想像中的自己,很有距離。而想像中的自己,往往是我們想要得到的,或者是想要守住的一種幻象。

就像梁文道說的:每個年輕人都以為自己是能飛的,可是到了最後都還是在地上

【三】

90後為什麼會焦慮?

每個90後都或多或少存在著職場、感情、人生方面的困惑。在短暫的掙扎之後,他們對一切充滿無力感,但求四平八穩無功無過,也容易陷入各種突如其來的迷茫和焦慮。

1、身體焦慮

電視劇《我可能不會愛你》,程又青三十歲生日那天,李大仁喜氣洋洋地對她說:「歡迎來到初老的世界。」

初老,從25歲就開始了。有人說,25歲是人生的分水嶺:對熬夜狂歡再也吃不消;摸摸髮際線開始感嘆自己未老先衰,但其實是真的老了……

初老最可怕的還不在於此,而是你發現你可能扛不住加班的壓力了,精力和體力都比不上後來者。看到華為集中清理34歲以上員工的消息,更是讓你對未來惶惑不安,深怕哪天一不小心就被拍死在沙灘上……

可以說,職場焦慮,是90後最主要的危機感來源。

2、生存焦慮

有人說,富人才有發展權,窮人只有生存權。

如果從這一點來理解,那麼,大多數人的一生,不僅僅是人到中年才有危機,甚至整個人生都充滿危機。

在現今社會,階層固化,中產階級下沉,上行阻力重重,那些激勵人心的奮鬥路徑似乎不再有效。他們對讀書改變命運的說法置之一笑,對各種勵志雞湯也早已免疫。

就像有人問的:「讀完博士,發現我未來的孩子依然身處寒門,那讀書還有什麼用?」同理,90後得到的機會遠比上一代人少,社會階層的上升通道正在變得越來越窄,貧富差距越拉越大,那麼,努力有什麼用?

工作和生活的壓力讓90後疲憊不堪,無所事事。最後,似乎只剩下了謀生,完全沒有對生活的追求和停下來的自由。

3、身份焦慮

正如小時候,「別人家的孩子」,是個神奇的存在。在社會主流價值觀看來,每一個年齡階段,都應該有相對應的人生的標誌性事件。「到什麼年齡就該有這個年齡的樣子」、「我們在你這個年齡時早就如何如何了」……

甚至有人說:「再過幾年你就二十七八歲了,等到那時候還什麼都沒有,人生就垮掉一大半了。」三十歲的生活壓力近在眼前,然而,二十歲時的夢想和野心卻恍如昨天。

重重壓力之下,90後不得不向傳統低頭:自己過的生活,僅僅是一廂情願的幸福嗎?究竟該不該選擇符合社會標準,向他人看齊的二手生活?

【三】

面對焦慮,有化解的可能嗎?

首先你要知道,每個人都難免在某些情境下出現焦慮。換言之,焦慮具有普遍性,這是一個全民焦慮的時代。

你遇到的難題,別人也在經歷,並非只有你一個人焦慮。所以,你應該理性認識焦慮,承認這種情緒的價值。

巴洛在《焦慮與焦慮失調》中解釋道:「焦慮的功能是對潛在的危險情況發出警告,並激發內在的心理機制。」

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著眼於診斷焦慮後面的原因,儘快採取行動。

1、建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無論你現在所在的公司多好,你從事的行業多麼朝陽,在20到30歲之間,你都應該未雨綢繆,為未來做好準備。

工作之餘,始終保持學習能力,讓自己的知識、能力及時更新,你進步的速度要緊跟上時代的腳步。

畢竟,在如今的互聯網時代,並不是你的資歷越老越值錢。要知道,相同的職位,相比新員工,老員工並沒有那麼大的差異。

所以,如果說,危機感是相對的,那麼,努力做一個優秀的人才,才不會把一切歸咎於年齡問題。如果你足夠優秀,何愁沒有機會?

2、合理消費,學會理財

吃乾花凈,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明天喝涼水,這種生活態度和思維方式,是應對危機的大忌。積極樂觀、著眼於未來的生活態度和思維應該是:再怎麼困難,也不能動用積蓄。養成好的習慣,壓力越大,越能找到賺錢的機會。

在銀行賬戶里存一筆錢,這樣,即便失去收入來源,一年半載之內也能保證生活下去,亦或是支撐你可以選擇到另一個城市重新開始。

與其對未來充滿憂患,不如現在開始,設定個人財務目標及實行計劃,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最簡單的一點:哪怕你只收入一塊錢,也要把10%存起來

3、找到人生目標,調整心態

要知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99%對於別人毫無意義。誰也不會關心你一個中年人的悲歡,誰也不能替代你去做決定。同樣的,別人的生活,對你也毫無意義,你不必按照所謂的社會標準束縛自己。

你需要自己去找到出路,去嘗試,去探索,讓自己慢慢變得強大。需要及時根據自己的情況設定新的目標和要求。

另外,多培養些好習慣,比如跑步、繪畫、樂器等,不一定實用,但能讓你的生活放鬆,更有色彩。

個體心理學認為,生活經歷並不能決定人生的成敗。我們對生活經歷的理解決定了我們是誰。環境並不能決定人生的意義,真正會影響人生的是我們對環境的理解和解讀。

所以,與其陷入惶惶不可終日的焦慮,不如深吸一口氣,笑著打招呼:你好,中年危機。

等到過了一定的階段,你就會發現,那些世俗意義上的成功真的沒有那麼重要,你對別人而言也沒有那麼重要。怎麼滿足自己對世界的好奇心,達成自己的願望才更重要。

最後,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年危機 的精彩文章:

關於中年危機,你的處理辦法做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