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1945年,首批押往蘇聯的關東軍戰俘,到達瞬間被搶得只剩兜檔布

1945年,首批押往蘇聯的關東軍戰俘,到達瞬間被搶得只剩兜檔布

1945年8月8日,蘇聯正式對日本宣戰,次日120萬蘇軍南下進攻關東軍。雖然日本在8月15日就已經宣布投降了,但由於部分日軍士兵仍然在負隅頑抗,蘇軍決定繼續採用強硬態度圍殲關東軍,這也導致8月19日關東軍總司令山田乙三簽署投降書時,兵力已經下降到59.4萬。

短短11天,關東軍損失8.3萬人,可見當時戰況之激烈。

活著的59.4萬關東軍盡數被送入戰俘營,然後分批次押回蘇聯本土從事勞動改造。圖為1945年11月,第一批到達坦波夫州的關東軍戰俘,人數在5000人左右。

這批關東軍受到了當地民眾的熱情迎接,許多民眾甚至在幾天前便來到火車站附近等待。

當然,蘇聯和日本之間可沒有什麼感情,畢竟當年蘇聯與德國打得你死我活時,關東軍可是牽扯了蘇軍一部分精力,雙方有仇怨還差不多,所以當地民眾等待關東軍戰俘只是為了一件事——搶他們的隨身物品。

按照女市民多爾格娃回憶,日本戰俘一下火車,只是一眨眼的功夫,他們的身上就只剩兜檔布了,窮得連褲子都穿不上。

值得一提的是,首批戰俘以軍官為主,基本都是有身份的人,因此他們被押送到位於坦波夫州。這裡位於歐洲一側,屬於盛產農業作物的黑土區,也就是說他們被押送的地點不是西伯利亞,種土豆總比在冰天雪地中修鐵路來得輕鬆。

同樣的,這批關東軍軍官的身家也更為豐厚,即便成為戰俘,隨身也能攜帶照相機、枕頭、毛毯等物品。

蘇聯為二戰付出了2800萬年輕生命,國內經濟基礎幾近崩潰,民眾生活更是一貧如洗,物資極為匱乏。在這種情況下,攜帶大量物資的關東軍戰俘自然成為了「小綿羊」,蘇聯民眾並不介意從他們身上拿一些東西。

相比之下,西伯利亞戰俘營里的關東軍就慘多了,他們每個月都要進行例行身體檢查,蘇軍按照身體脂肪水平來劃分等級,脂肪含量高一些的,下個月起從事修鐵路等高強度體力勞動;脂肪含量少一些的,下個月起從事種田等低強度體力拉動,而且還能額外得到半斤大豆。

等到瘦子養成了胖子,胖子累成了瘦子,他們的等級、工作強度也就發生調換,蘇軍如同對待牲口一般對待關東軍戰俘。

圖為1947年,即將送西伯利亞返回日本的關東軍戰俘。據統計,389萬戰俘被蘇聯押往西伯利亞,其中關東軍的數據最模糊,大概有6萬人死亡,再也無法回到日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楊周路38號 的精彩文章:

神劇一個連六挺重機槍,若在現實,什麼編製才能有同等數量武器?
14挺機槍、4200發子彈,二戰最強火力戰鬥機,兩台引擎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