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存在主義心理治療》:死都不怕,你還怕老?

《存在主義心理治療》:死都不怕,你還怕老?

最近在讀《存在主義心理治療》這本書。

這本書是我無意中在網上看到的,因為這本書探討的四個部分很有趣,所以我就把書名記了下來,噹噹做活動的時候,連同積累的書單一起買了。

拿到書的那一刻覺得這本書聽厚重的,版面做得很簡陋,給人的第一感覺是:又是一本爛大街的雞湯啊!

直到最近翻開來,猛然發現:書不可貌相!

全書總共討論了四個部分:死亡,焦慮,自由和孤獨,目前正在看第一部分。

作為一個心理學方面的外行人,很多專有名詞我都看得不太懂,比如超體,會心治療,全人醫學,終極關懷……,只能按照大概的理解繼續下去。

雖然開始很不容易,但只要你堅持撐過開始的導讀,接下來的旅程要容易得多。

目前我看到的是第一部分——死亡,這部分里有大量的臨床醫學案例,以及很多在心理學或者是精神治療方面的權威人物的學術研究以及他們的觀點之類……很有意思。

直到看了這本書,我才對死亡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以前,在我看來,死亡等於是恐怖,失去,屍體,棺材……,這些都是存在於自己腦海里的對死亡的印象,但從來不會主動拿出來講。

記得以前幾年前外婆和表哥因為意外相繼去世,我沒有參加他們的葬禮,但是我母親去參加了,而且在她得知表哥去世的那一晚上,她哭了一整晚,我聽著她的哭聲,也沒覺得多傷心,畢竟我跟表哥聯繫得不親密,但是母親是看著表哥長大的,他就像她的孩子那樣,在她的懷抱里長大。

我也是從那以後開始懼怕「死」這個字,我從來不會主動提到這個字,朋友無意中提起,我也會刻意轉移話題。

甚至有一段時間我出門看到往來不息的車,我都能在清醒的情況下幻想我被車撞倒(表哥是因為車禍去世),親人朋友晚一點回家,我也會不受控制地幻想他們是不是被車撞到了?

然後是害怕看任何的恐怖電影,喜劇的都不行,也不敢一個人呆在家裡,睡覺必須有光……。

那段時間我覺得自己生病了,後來我漸漸對死亡「沒有」了恐懼,但卻對身邊的事物越來越焦慮,總覺得他們都會遠離自己,會失去,沒有人會在乎自己,生命毫無意義……

我從來,不敢主動跟親密的朋友說起這些情緒,因為怕他們說「矯情」。

所以,於我而言,拿起這本書看,也是勇氣的體驗。

前幾天跟朋友無意中又撩起這話題,她說她其實一點都不怕死,「死就死,有什麼好怕的?我就是想到如果我死了,我的父母怎麼辦?我的家人朋友怎麼辦?」

說著,她又轉到另一個話題,她說上一次去香港看防彈少年團的演唱會,身邊坐著的全是在校大學生,00後,就在那一刻,她就覺得自己老了。

前段時間她還買了一箱面膜回家,說要好好保養。

我當時笑她,你都不怕死,怎麼就怕老了?變老的終點不就是死亡嗎?相比死亡的一瞬間的痛苦(也許死亡的那一刻是痛苦的),那變老的過程不是更加讓人難以忍受嗎?

青春不在,皺紋越來越深,多厚的粉底都不能填滿;頭髮變白變稀疏,沒辦法像年輕時那樣紮好看的頭髮,洗頭都變得小心翼翼,生怕無緣無故扯下來一根頭髮;手腳變得遲鈍,想跑步想像年輕時那樣蹦蹦跳跳……不能,時刻都得注意著點,生怕骨頭折了;年輕時候很喜歡的韓劇偶像劇瑪麗蘇小說,似乎都提不起興趣了……

這些,相比於死亡,不是更加恐怖嗎?

其實歸根結底,無論是害怕變老,還是對生活的焦慮,歐文.亞隆都把這歸根為死亡焦慮:因為我們怕死亡,所以才想要通過兩性運動把自己的生命延續下去;也是因為死亡焦慮,我們對生活產生各種焦慮,病了沒錢醫,沒錢結婚,沒錢經營美好的未來……說到底還是對死亡的恐懼。

假設地球人不會死亡,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無限的,我們還會生孩子嗎?我們還會擔心未來嗎?我們還會擔心變老嗎?我們還會擔心生病嗎?

書中引用了托馬斯.哈代這樣的一句話:如果有變得更好的辦法,就是徹底看一看最壞的情形。

這也是我看這本書的目的,恐懼在那裡,生活在那裡,死亡也在那裡,無論你以什麼樣的態度存在於這天地間,該來的終將會到來,躲避沒有用。

雖然無論你看多麼精闢的書籍,知曉多麼振奮人心的道理,但你依然會恐懼死亡,這是毫無疑問的,但至少我知道了我懼怕的是什麼,我該勇敢面對的又是什麼。

當某一天,我們對待死亡就像對待鮮花凋零——春天花開了,秋天就該凋謝,以這種態度對待死亡,也許人的一生不會那麼受限。我們能看到不一樣的生命,不一樣的風景,把那些害怕死亡的時間騰出來做更有意義的事情,這,等於延長了生命。而對待變老,也許會從容一點。

「媽媽,為什麼花朵會凋謝?它是死了嗎?」

「沒有死,到明年春天,它就會回來。」

「那你呢?死了會回來嗎?」

「不會,但我會永遠愛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存在主義治療 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