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拯救抑鬱症、焦慮症的《敘事心理治療》,你的生命將被重新點燃

拯救抑鬱症、焦慮症的《敘事心理治療》,你的生命將被重新點燃

《敘事療法》或《敘事心理治療》這個流派的心理治療書籍,是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反反覆復講授的,是心理諮詢師密不可宣的「吃飯的傢伙」之一。敘事,不是諮詢師的專利,是大家的敘事,每個人都可以學會!

我也是一個還在學習敘事心理治療的研究生,學習到敘事的精華,但是很難用我自己的語言三言兩語把它表達清楚,它是一種哲學,一種生命態度,不是一個技巧,不同的人不同的敘事,所以我把一篇研究生的論文《敘事心理療法綜述》摘錄在這裡,希望對各位有所啟發。

這篇論文寫得非常好,可以作為我們學習敘事治療的一個指南性的綱領文件。你的心理問題經歷了嬰兒、兒童、少年到成年漫長的演變,你想治療好自己的心理問題,就必須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不是別人輸入正能量就能治好的。真的治療好長期的心理疾病,可能就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徹底顛覆。而《敘事心理治療》就是這樣的一個具有顛覆意義的哲學療法、心理療法!

在這裡,我對論文作者表示感謝,我的引用,只作為學習研究,是幫助抑鬱症、焦慮症患者走出困難的公益研究。不做商業用途,如有侵權,請您指出,我會第一時間刪除。

敘事心理療法綜述摘要

敘事心理療法擺脫了傳統意義上將人看作為問題的治療觀念,通過外化問題,故事改寫,問話,支持程序等方法,使人變得更加自主,更有動力。敘事法不僅僅被用於心理治療領域,更是廣泛的進入公共衛生系統、社會工作領域、學校,幫助解決各種問題。

20 世紀中期, 隨著西方發達國家開始由 現代工業社會步入後工業社會, 其文化思潮也由 現代主義轉入後現代主義。受其影響,敘事心理治療,作為一種後現代主義心理諮詢與治療模式應運而生。敘事心理治療從根本上不同於現代心理學領域中的心理治療, 它是對現代心理治療模式的解構


敘事治療法興起

敘事療法興起於20世紀80年代末,最早出現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它的創始人和代表人物為澳大利亞臨床心理學家麥克.懷特(Michael White)及紐西蘭的大衛.愛普斯頓(David Epston)。他們在 1980年代就提出了此理論,1990 年代他們的書籍得以在北美髮行,敘事心理治療開始大為流行。懷特和愛普斯頓在其代表作 《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一書中 ,系統闡述了他們有關敘事心理治療的觀點和方法。1992年懷特與愛普斯頓又共同出版《經驗、矛盾、敘事和想像》。1995年和1997 年懷特相繼出版《重寫生命》和《治療者的生活敘述》。1993年和1997年愛普斯頓相繼出版了《內化對話與外化對話》《敘事心理治療實際的做法一希望的考古學》,這些著作從敘事心理治療的理論基礎,基本理念,治療中的對話等方面展開論述,試圖建立起敘事心理治療的理論框架。

除了兩位創始人,還有一些學者對敘事心理治療的理論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討,如Neimeyer,Rober A(1993)把敘事心理治療作為建構主義心理治療的一種方法進行了整體介紹,Alphons J.Richert(2003)從心理治療中治療師與來訪者之間的關係探討了敘事心理治療。 最初,敘事治療只是作為一種輔助的治療手段,後來由於其對社會公平、權利等話題的關注,很快就被一些非主流文化治療團體所接受,將其用於對同性戀、殘疾人、雙性戀者等的心理治療。到今天,敘事法不僅僅被用於心理治療領域, 已經更加廣泛的進入公共衛生系統、社會工作領域、學校,幫助解決種族問題、兒童虐待、家庭暴力、精神分裂症等各種問題。


敘事心理治療的概念

敘事,簡單地說就是說故事,即按照時間的順序組織發生的事件。每個故事都是一個敘事,但敘事並非都是傳統意義上的故事,相比之下,它具有表達內容和方法上的多樣性和複雜性。關於什麼是敘事,有各種各樣的表述,如「敘事是我們解釋世界的源泉」;敘事是「人們理解自我生活和經歷的方式,我們一直在故事中游弋」;敘事是「記述,或設計以表達所發生的事情的前後聯繫的例子」等。

敘事的拉丁語的本意指的是行為和具有連續性的體驗。比較清晰的一種表述是:「敘事是為了告訴某人發生什麼事」的一系列口頭的,符號的或行為的序列。 敘事研究是指任何使用或分析敘事材料的研究。敘事心理學指的是心理學中的一種關心人類行為的故事性的觀點或立場。具體來說,敘事心理學關注的焦點是:人類行為是如何通過故事而組織起來並賦予意義的。研究敘事的心理學家所接受的是這樣一種概念:人類行為和體驗充滿意義,這種意義的交流工具是故事而非邏輯論和法律規定的格式。

因此,所謂敘事心理治療就是指諮詢者通過傾聽他人的故事,運用適當的方法,幫助當事人找出遺漏片段,使問題外化,從而引導來訪者重構積極故事,以喚起當事人發生改變的內在力量的過程。


敘事理論的發展

最早提出比較完整的敘事理論的是古希臘時期的大哲學家柏拉圖。但敘事學一詞則直到1969年才由托多羅夫正式提出。1979年心理學家薩賓(Sarbin)在美國心理學會的年會上首次發布了經驗和敘事結構的觀點,闡述了敘事對意義的建構、人格形成的作用。1983年他發表了作為心理學的一個紮根隱喻的敘事,進一步闡述了其觀點。1986年他主編了敘事心理學:人類行為的故事性一書,自此敘事心理學作為一個正式的領域開始從心理學家族中顯現出來。 敘事理論和後現代主義思潮與臨床心理學的結合,誕生了敘事心理治療。敘事心理治療的創始人和代表人物為澳大利亞臨床心理學家Michael White和Cheryle White夫婦及紐西蘭的David Epston等。他們於20世紀80年代在家庭治療的基礎上提出了敘事心理治療理論,90年代他們的書籍得以在北美髮行,自此敘事心理治療開始大為流行。目前其影響主要在澳洲、北美、英國、南非等使用英語的國家。目前敘事心理治療的研究已經有了很多鮮明的主題,將來肯定還會有更多的主題加入敘事治療研究的洪流。 綜觀國外的研究,主要針對敘事心理治療的基本理論架構和臨床實踐應用上,而國內相關文獻旨在把產生於國外的敘事心理治療的理論和技術進行單純地介紹。

在我國,台灣和香港的敘事研究起步比較早,2000年,台北的易之新老師翻譯了《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2001年廖世德老師翻譯《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大學宗教界人士、香港總工會等團體和很多個人都在做敘事心理治療的研究應用和培訓等工作。近年來,在大陸的理論心理學界、心理諮詢領域及教育教學領域,馬一波,施鐵如,楊廣學,李明,楊麗萍,高峰強等老師從人格理論,文化和語境論,後現代視野角度介紹了敘事心理學和敘事心理治療的現狀及特點。其中,李明與楊廣學老師於2005年合作出版了《敘事心理治療導論》一書,是目前國內唯一一本專門系統介紹敘事心理治療的專著。


敘事心理療法的產生背景

最早誕生的心理治療方法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學,其在心理治療領域的霸主地位持續了近半個世紀。到20世紀60年代,行為主義治療開始形成、發展,逐漸削弱了精神分析心理學的霸主地位。人們從只關注潛意識世界轉為關注人類的行為,進而探究人類的心理。20世紀60年代,人本主義心理學也嶄露頭角,它尊重來訪者,與來訪者共情,相信人性本善,與當時盛行的精神分析心理學和行為主義治療有著天壤之別。 故此,人本主義心理學迅速崛起。到20世紀80年代,認知療法也進入人們的視野。這種療法與前三者均不同,它是主動的、指導的、有時限的及結構性的,強調信念系統和思維在決定行為、情緒中的重要作用。由於認知療法是從思維上對來訪者進行調整,所以它很快被人們接受。在這些心理治療方法存在的同時還有其他幾十種甚至上百種的心理治療方法出現,但它們的影響遠不及精神分析、行為主義、人本主義以及認知療法這四種方法帶來的影響,故不再一一贅述。從心理諮詢領域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任何一種治療方法佔據「統治地位」的時候,都會促發另一種新療法的誕生。在新生的眾多療法中有的迅速夭折,有的茁壯成長。已有的成熟理論和諮詢方法,促發著人們去探索、思考新的方法。敘事心理治療正是在這種環境下的又一「新生兒」。

敘事療法的產生背景深受後現代主義的影響。後現代主義是20世紀60年代產生於西方發達國家的泛文化思潮,現已廣泛存在於文學藝術、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哲學等意識形態領域。它以否定、超越西方近現代主流文化的理論基礎、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為基本特徵,「去中心」和「多元化」、提倡差異性與創造性為基本精神。

80年代中期後現代主義的影響迅速擴展到心理學領域,引發許多臨床心理學工作者對現代心理治療理論與方法技術進行批評與解構,建構更具有時代精神精華的心理治療理論與方法。在這樣的背景里,White M等人認識到現代的心理治療學派所持的科學決定論、因果論、診斷與治療方式都不能極有效地有助於來訪者問題的解決。他們在長期的家庭治療實踐中發現,來訪者癥狀背後的原因是複雜的,往往是來訪者主觀建構的,且常是不同角度的人看問題的真相也不一致。同一個來訪者的問題,精神分析學派認為是精神創傷所致,行為學派認為是有效學習訓練不足或獎懲不當造成的,認知學派認為是不合理的認知導致的,人本主義則認為缺乏應有的尊重接納所致。因此,各種心理治療流派用語言建構出來的心理治療假說,只能是冰山一角的反映,充其量如同瞎子摸象得出的片面認識。

在後現代主義心理治療師觀念中,任何求治者都是一個特殊的個體,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成長環境和人生經驗,而將其診斷歸類為某種精神疾病並採用所謂正確治療方案的傳統經驗模式是不適當的,心理治療都應是個別化而非普遍性或系統化的。通過對現代各種心理治療流派的批評與解構,應用社會建構主義並借鑒結構主義敘事論,「運用故事的隱喻,把眾人的生活當成故事,以有意義且能實踐的方式,體驗他們的生活的故事,以此治療他們;以社會建構的隱喻,以人和人、人和習俗制度間的互動,建構每個人社會和人際的現狀,並把焦點放在社會現狀對人類生活意義的影響」,一種富有後現代主義精神且真正「以人為本」的後現代療法應運而生了。

自精神分析通過自由聯想、釋夢等技術關注人類的無意識世界;到行為主義治療從人類的外顯行為觀察其內在世界;再到人本主義心理治療尊重個體、相信個體的自我修復、自我成長的能力,認知療法相信通過對個體思維方式的轉變,個體的內在心理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那些困擾、問題自然會迎刃而解。這些不同治療方法的技術各具特色,從心理問題的不同方面著手。實踐技術的不斷變化、發展,對心理諮詢領域的向前發展同樣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現有的治療技術從人類的無意識世界轉向人類的行為、對個體內在能力的認同等,從不同角度著手解決心理問題。新療法的誕生除了需要理論探索之外,在實踐中如何運用同樣決定它的存亡問題。


敘事心理療法的基本理念

所謂敘事心理治療,是諮詢者運用適當的方法,幫助當事人找出遺漏片段,以喚起當事人改變內在力量的過程。敘事心理治療對「人類行為的故事特性」,即人類如何通過建構故事和傾聽他人的故事來處理的經驗興趣。心理治療要做的就是讓當事人重拾主宰自己生活的能力與信心,而敘事治療重視這樣一種積極的治療方法,它讓當事人重新看到自己的力量,並創造機會讓當事人體驗成功 。

敘事心理治療是在消極的自我認同中,尋找隱藏在其中的積極的自我認同。 當事人在選擇和述說其生命故事的時候,會維持故事主要的信息,符合故事的主題,往往會遺漏一些片段,為了找出這些遺漏的片段,諮詢師會幫助當事人發展出雙重故事「Dubble Storys」。例如,有學生在敘事治療中談到「他的問題故事」,而諮詢師會引導他說出另一段他自己不曾察覺的部分,進而幫助他自行找出問題的解決之道,而不是諮詢師直接給予建議。也就是在諮詢過程中喚起當事人生命中曾經活動過的、積極的東西,以增加其改變的內在能量。在敘事心理治療中,諮詢師最常問的一句話是:「你是怎麼辦到的?」隨後,會將焦點放在當事人曾努力過的,或他內在的知識和力量,引導他走出自己的困境。 重新檢視生活是敘事心理治療的關鍵,個人問題的形成與敘事的壓制有關。人之所以與敘事之間不斷產生摩擦,原因在於人對自己所認同的「意義」常常由敘事代表的「真理」所決定,這些真理的論述透過權利運作,使人接受其「指定的人格與關係的規範」。

於是,人必須接受自身的生活是不斷處於外界對個體的權力操作中,從而才能找到反抗的機制,進而脫開敘事設下的單一真理,找到實踐個人意義的可能。對於自己或他人經驗故事的敘述,不足以代表他們的生活經驗,個人重要的生活部分與敘事相矛盾,因而無法實現自己的故事是關鍵。以這樣的角度來看,可能幫助人的敘事心理治療也就在於如何讓人「產生或辨識了不同的故事,讓他實行新的意義,帶給他想要的可能性」。敘事心理治療的重點,就是要幫助當事人如何重新檢視自身的生活,重新定義生活的意義,進而回到正常的生活。 敘事治療家認為,每個人都用故事來為生活體驗賦予意義,故事是多種多樣的。對個體而言,總有一個主流的支配性故事,是個體解釋現實世界的主要途徑,另外一些是處於邊緣的故事,其中卻常常蘊含著改變的潛能。當個體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前來諮詢求助時,問題已滲透到支配性故事之中,限制著當事人解釋自己生活體驗的方式。因此,敘事治療的基本任務就是幫助當事人發現特殊的事例。即那些問題影響較弱的時刻。發現了這些特殊的時刻,就找到了替代性故事的源頭。替代性故事重新解構了當事人的個人力量感,強調這些時刻帶來的成功體驗。 在治療師的幫助下,當事人最終以新的替代性故事代替了原來的支配性故事。敘事治療家相信這個過程能夠幫助當事人減少問題的消極影響。敘事療法與過去心理治療最大的不同就是,敘事療法相信當事人才是自己的專家,諮詢師只是陪伴的角色,當事人應該對自己充滿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並且更清楚解決自己困難的方法。用懷特的觀點來看,與其說敘事治療是一種理論,不如說它是一種方法。


敘事心理療法的具體方法

外化是敘事的一種治療方法,這種治療法鼓勵人將壓迫他們的問題客觀化,有時候則擬人化。在治療過程中,外化有助於人解決問題,可以減少無益的人際衝突;降低失敗感;讓人互相合作,共同努力面對問題,避開問題對生活的影響;打開新的可能性,使人能夠採取行動,從問題和問題的影響當中恢復生活中的關係;使人對「嚴重的"問題採取比較輕鬆的方法;提供對話的可能,使人免於對問題只能獨白的困擾。 重要的是,問題的外化可以使人和主流故事分開。如此一來,人們就可以辨認出那些以前忽略掉、其實是非常重要的生活經驗,而這些生活經驗無法從主流故事中預知。這種經驗也可稱為獨特的敘事,與問題的外化相關的治療能夠促成生活與關係的重寫。問題與問題的影響力有一種互相依賴的關係。因此,從這部分關係來看,問題依靠其影響力而存在,這種影響力構成了問題的支持生命系統。 在這樣的關係之下,辨識獨特的結果,揭示新的意義,可以幫助人認識自己對問題影響力及其生存必要條件的反抗。只要人拒絕和問題的生存必要條件合作,就會把問題化小。拒絕接受問題的影響,會使問題的影響力降低。就這樣,在依照獨特的結果揭示新意義的過程中,人就會修正自己與問題的關係。鼓勵人儘可能認清自己與問題關係的這種轉變,就能探索出比較多新的可能性。

在敘事心理治療過程中所有提問都要遵循這樣的原則:問題與人是分離的,人本身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不是問題,問題才是問題,人和問題的關係也是問題。一旦來訪者認識到某些時候問題似乎更加強大,而另一些時候自己比問題更加有力的時候,治療師需要進一步就當事人對此認識的看法展開討論:「是什麼阻止了問題的發展?誰是問題的支持者?誰是問題的敵人?"

問題的外化伴隨著故事的改寫,敘事心理治療主旨用新的、更好的故事來代替原來的被問題充斥的支配性故事,來訪者在新的故事中可以變得強大,可以免受問題的困擾。這種新的故事常常只是由支配性故事中的某一個偶爾出現的情節拓展而得的,在這個「情節」中,來訪者很偶然地戰勝了問題。 在敘事治療師看來,這種「偶爾出現的情節」非常重要,因為新的故事就是從這裡開始的。在支配性故事中,這樣情節很少,很容易被來訪者忽視。那麼,在治療中就需要治療師挖掘特殊事例,這是一些例外的體驗,不屬於曾經主宰了個體敘事的、充滿問題的生活故事中的情節,在這些特殊時刻,來訪者沒有受到問題的消極影響,在一種全新的關係背景下重新描述自己的體驗,不一樣的體驗。

建構的故事顯然是屬於個人的,是非常個人化的,我們無法知道人的故事會往何處發展。治療師和來訪者一次只能幫忙撰寫一部分故事,每一部分的細節必須根據前一個部分,而且只在找到前一部分的形式和定義後,才能建構下一部分。這完全不同於先定好目標,再尋找可以支持此目標的經驗,而能在故事的每一部分出現時,引發好奇心和參與感。每一部分的建構都能引發無數的問題,而不同的問話都會導向不同的方向。身為共同建構者的治療師,所負責的重要部分,就是對來訪者的口語和非口語溝通,要保持非常警覺的態度,才能看出對他們最有意義的經驗是什麼,並據此提出問話。

{!-- PGC_COLUMN --}

敘事心理治療中,治療師幾乎會一直提出問話。當我們提出一種問題,就可能產生一種生活,問話開啟新故事的空間。治療中治療師會思考問話,組合問話,以和過去不同的方式來運用問話。最大的不同是,問題要產生經驗,而不只是要收集資料。當來訪者產生較喜歡的現實經驗時,問話就會對他們產生療效。 在敘事心理治療過程中問話有五種主要類型:解構式問話,開啟空間的問話,較喜歡的選擇的問話,發展故事的問話以及意義性問話。解構式問話幫助來訪者打開故事的包裝,或是從不同的角度來看這些故事,從而了解故事是如何建構出來的。解構式問話通過揭示敘事的來歷、背景和影響,得以擴展來訪者的視野,描繪出支持問題存在的整個全景。在治療時有五種問話種類來解構敘事,揭示有問題的信念、做法、感受和態度:①一個人的人際關係,以及其中的信念、做法、感受或態度的來歷;②背景對信念、做法、感受或態度的影響;③信念、做法、感受或態度所造成的影響或結果;④與其它信念、做法、感受或態度間的相互關係;⑤信念、做法、感受或態度的策略或計劃。

開啟空間的問話藉由解構式問話將問題的全景擴大,揭示出許多可以發展獨特結果的有利條件,治療師可以利用開啟空間的問話來建構獨特的結果。開啟空間的問話有:①過去有沒有什麼時候,你們的關係本來可能被爭論所掌控,結果卻不然的呢?②你有沒有對抗某些文化規定,而以自己的方式去做的經驗?③你在什麼情況下很容易做決定?獨特的結果並不見得一定能克服問題,根據這些方向提出問題時,常常有助於了解問題的控制力,而使人認識到問題的存在和影響是可了解的。 較喜歡的選擇的問話指治療師詢問來訪者比較喜歡什麼,因為治療師對不同的人到底比較喜歡什麼,並不總是有對的認識。在敘事心理治療的會談中治療師提出較喜歡的選擇的問話,來確定他們推動的是對方比較喜歡的方向,而明確選出喜好是對自己人生方向的承諾。許多問話如「你認為說謊是最適合你的生活方式,還是你比較喜歡誠實的生活?"是要求人在兩種可能性中做選擇,提出這些問話時,是在建構特別的困境。來訪者偶爾會說兩種選擇都不喜歡,可是人面對兩種選擇時,會真的認為只有兩種可行的選擇,而儘力地調整自己,以配合其中一種。

一旦空間開啟到足以顯示獨特性的結果或較喜歡的發展,就能提出發展故事的問話。故事發展的問話是指治病師引導來訪者把經驗的過程和細節,與時間的架構、特殊的背景,以及其他人串連起來。通過這種方式,事件得以在時空中擴展、填滿、仔細地重新經歷,而變成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可以用真實或假設的事件來建構。提出與過程有關的問話時,治療師引導來訪者放慢事件的速度,注意發生什麼事情。當來訪者回溯獨特結果中重要內容的順序時,就會激活這個內容。在提出發展故事的問話時,治療師希望來訪者能以全新的方式體驗生活和自己,把焦點放在使他們來尋求治療的問題故事以外。要達到這個目的,故事就可能要以引人入勝、身臨其境的方式來發展。如:你準備怎麼以這個新方式來看事情?回顧這個成就,你認為成功的轉折點是什麼?有沒有什麼特別的事情,是你告訴自己可以支持這個新決定的?

意義性問話是指治療師引導來訪者進入反映的立場,由此而考慮故事、自己和各種關係的不同觀點。這些問話鼓勵人思索並體驗獨特結果、較佳方向和新故事經驗的涵意。為這些經驗的意義命名時,就建構了它們的意義。意義性問話與其它各種問話是交織相關的。除了詢問一般的意義,以及披露出的故事涵義,治療師還會詢問人從所形成的敘事而引申出的個人特質、關係特徵、動機、期望、目標、價值觀等。如:你的合伙人做這件事,對你有什麼意義?這個新的觀點讓你對自己有什麼認識? 敘事治療師的價值觀、敘事隱喻,以及經驗,都會影響問話的選擇,也影響我們決定要把重點放在哪一個事件」,所以治療師對自己的定位很重要。治療師要清楚表明自己的價值觀、觀念和經驗,使來訪者能了解這些並不是中性的。治療師應該把自己的觀念當成特殊經驗為基礎的觀念,而不是當成真理的宣揚,在治療過程中,可以邀請來訪者針對治療師的問話和意向提出問話。

敘事心理治療的方法還包括支持程序,包括了見證和儀式,主要是鼓勵、肯定來訪者,鞏固重構的新故事、新生活,使改變真實化。從某種意義上說,治療師是來訪者生活故事的一個見證人。來訪者生活中有困難也有希望,但是由於生活情境中缺少聆聽者、欣賞者、知心者,很多美好的生活故事沒有機會得到講述和創作。治療師的就應該成為故事的一個聆聽者,一個美好事物的見證人。為幫助來訪者成功地與業已成為其自我認同的問題敘事分離,需要召集一些觀眾來做當事人新的生活故事的見證人。 除了治療師之外,這些觀眾可以由對當事人的生活有重要影響的家人、鄰居、朋友或者其它重要的人組成。這個過程實際上是來訪者與其他見證人的故事彼此交叉,互相影響,在來訪者力圖改變的個過程中,可以從其他見證人那裡汲取力量。治療師還會邀請來訪者與其它有類似問題的來訪者一起分享自己的新的個體敘事、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相關的文字資料,以使其它來訪者從中獲益。當然,治療師同樣鼓勵當事人作自己的新生活、新思想、新希望的見證人。

儀式的運用是敘事治療的一個重要的方法。講故事的時候,如果我們要開啟一個新的章節,在章節之間會有一個承前啟後的轉折。轉折的方式通常是一個過渡,過渡意味著舊故事的結束和新故事的開始。當生活故事發生重要的改變的時候,作為作者,我們會希望有一種外在的力量見證這種轉變,於是會舉行相應的儀式,這種儀式具有一種非常奇妙的作用,可以讓那些我們本來覺得不那麼真實的變化變得非常真實。敘事心理治療在治療情境中充分發揮了儀式的作用,在治療開始對問題進行界定的時候,在治療進行過程中當治療取得一定進步的時候以及治療結束的時候,都會舉行一定的儀式。儀式行為作為象徵性的動作顯示,是人類特有的符號功能之顯現。 儀式的核心在於信念,如果對敘事演變的過程沒有信心,儀式的作用就不可能得到發揮。儀式和行為強化物的區別就在於它是來訪者在敘事心理治療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信念的外顯。無論是來訪者還是治療師都需要對治療有足夠的信心,如果治療師對儀式的把握沒有足夠的信念,對儀式的操作不夠嚴肅,反而會讓儀式等同於兒戲,使結果適得其反。


敘事心理療法的主要特色

敘事心理治療通過改變敘事方式的手段,它著力培養以下幾個方面的心理素質來完成心理治療的。 ①增加心理彈性。敘事心理治療從不同的敘事方式中體會各種不同的體驗,同時也熟悉各種體驗的轉化,這對個人來說可以增強心理彈性,可以適應各種關係變化,如果不改變心理彈性來治療疾病,有可能新的情況下出現新的心理疾病。 ②倡導價值多元性。抑鬱症焦慮症患者必須學會的理念——價值多元性。在心理問題的敘事中世界變的呆板、單調和無味,意識視野縮窄,而敘事心理治療則可以挖掘生活世界的多樣性、生活意義的豐富性,逐漸可以將有心理問題的單薄敘事轉化為健康的豐富敘事,可以在受到挫折時,重新調整生活,發現生活的意義,一方面失敗了,從另一方面尋找希望和價值。 ③提高積極性。一般「抑鬱症」的心理問題者瀰漫著濃厚懷舊情感,他們看不到未來的希望,如何籌劃以後的生活可能,只有積極的主導現在和協調各種「共在」,一切都可以改變。敘事心理治療從發現生活的多樣性,價值的多元性開始,發現有意義生活和有興趣有價值的生活方式,以來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這對心理健康特別重要。

敘事心理治療作為一種新穎的文化實踐,極大地擴展了心理學和心理治療的範圍,使得我們不再將自己的視野局限於精神病學,而是將人類生活本身放在後現代的語境下進行重新審視和重新規劃。透過敘事心理治療,不僅可以讓當事人的心理得以成長,同時還可以讓諮詢師對自我的角色有重新的統整與反思。存在主義心理治療批評人本主義治療說:人本心理治療無條件接納和支持來訪者,但治療結束後面臨同樣的境遇時,讓來訪者又感到了失望和壓力,而敘事治療是通過重組和挖掘來訪者的心理資源,對外適應各種關係、對內增強適應能力的方式到達心理健康,要好於人本心理治療。敘事心理治療前後發展不過短短几十年,它還需要成長和完善。但是可以預見它一定會在心理治療領域擁有廣闊的前景。


敘事心理療法的歷史地位

敘事心理療法擴大心理治療的視野,現代心理治療認為每個人都有其特定的內心結構,其模式大都是某種權威理論對於個人故事的定型成模,治療師以權威的姿態解釋、干預來訪者。敘事心理治療認為「人是關係的存在」,故事是社會建構生成的,把來訪者的敘事放在首要地位,以平等好奇的態度面對來訪者,尊重來訪者,承認來訪者立場的真實性和合理性。治療師與來訪者共同探索未知的、無限多樣的生活可能性,一同致力於生活的創新,真正助人自助。 現代的心理治療認為「問題」是來訪者擁有的一種病症,甚至認為問題是人的組成部分。因此,治療師的任務就是幫助來訪者「去掉」癥狀。敘事心理治療認為心理問題不是一種實體的空間存在,而是經驗事件的一種樣式,是意識形態、宏大話語或毒性敘事造成的一種征像,是個人對某種僵化的話語執著認同的結果。敘事治療將人與問題分離,使人避免受到主流故事的壓制,看到新的可能性,積極建構新的人生故事。

敘事心理療法還利於心理治療理論的整合。敘事心理治療方法論為心理治療理論的整合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框架。在這種新的框架之中,理論概念的真理性不再是臨床專家追求的目標。一方面,敘事心理治療堅持多元方法論,強調多元性和多樣性,反對一元的、大一統的目標。這說明各種理論模型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敘事心理治療方法論的整合是建立在共同基礎上的多元化整合;另一方面,敘事心理治療認為知識是社會建構的結果,因而各種治療和理論都是一些建構或敘事,而不是所謂的真理。這就確定了各種理論模型的平等性,理論與理論之間既沒有真假之分,也沒有貴賤之分,從本質上講,只不過是各自所說的「故事」。那麼,心理治療理論的整合就不必以「真理」為基礎,可以找出心理治療的「敘事」在內容方面的共同特徵,以作為各種心理治療理論的基礎。


敘事心理療法的局限性

①理論體系尚未成型 敘事心理治療的思想探索起步較晚,帶有一定的嘗試性,幼稚性。從宏觀上說,過於強調批判性而建設性不足,既沒有建立完整的建設性方法論體系,也缺乏系統性的研究內容。微觀上說,對於後現代主義思想的存在前提、理論構想、發展前景等方面的問題,心理學家們尚未達成共識,更沒有形成完善的體系,其許多觀點都僅僅處於構想階段,缺乏事實的支持。因而,敘事心理治療還需要更多嚴格的研究來證明它是否真正有效,在什麼情況下,對什麼樣的人群更有效,以便科學地具體地運用。


敘事心理療法展望

敘事心理治療方法論是後現代思潮下發展出來的一種新的治療理論,它批判現代心理治療方法論,特別是科學主義方法論,吸收了一部分人本主義方法論的特點,但是,敘事心理治療方法論並非是對現代心理治療方法論的全盤拋棄,而是在其自身發展中不斷地修正和彌補現代心理治療方法論的弊端。敘事心理治療方法論在批判現代心理治療方法論的同時,其自身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但是敘事心理治療對其方法論存在的局限如何修正和完善,是敘事心理治療師們有待考慮的問題。我們必須超越現代性思維與後現代思維的對立,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的對立,以心理學的整合視野來展望心理治療的未來。

我們要以整合視野來觀照現代心理治療與敘事心理治療的發展。現代心理治療發展至今已經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它沉迷於「基礎主義」、「本質主義"、「表象主義」,因而難以擺脫由此產生的危機。敘事心理治療雖然充滿生命力,如消解了現代心理治療中的科學中心,西方中心;打破了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判若兩分的局面等;但它也有難以克服的缺陷,如反對一切二元對立的同時又設定了一系列新維度,自身還是一種非彼即彼的二歧視野,其倡導的多元論容易陷入相對主義。總之,心理治療的整合視野立足於心理治療的對象人進而構築符合人的特性的研究範式,人的完整形象也隨即在這一整合視野之下得以展現。與此同時,在整合視野里,心理治療將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革,隨著人生命本質的展開而發展、完善,並在實踐中不斷檢驗、拓展和充實。

每一個抑鬱症焦慮症患者,你們需要掌握的幾個關鍵詞:

二元對立,生活的多種可能性,解構,外化,重寫生命故事,價值多元性等等。

這篇文章信息量很大,是我們的提綱挈領的文件!你一定要收藏、反覆研讀。

它是正能量,也是積極心理學,更是生命哲學!是一個綜合的技術!或許這篇文章傳遞的價值和信息,能給千千萬萬的抑鬱症、焦慮症患者,帶來生活的信心和力量。在茫茫大海里飄蕩的幽靈船,突然有了通往生命港灣的風向!感恩各位的案例,讓我周雲騫不斷成長。也感謝心理治療理論的前輩們,包括已故的,還有現在活躍在講壇上的老師們!你們是人類心靈的工程師!我作為晚輩,我代替我的讀者,對你們說聲感謝!

特別感謝這位沒有署名的研究生論文《敘事心理療法綜述》的作者。感謝我們推薦的書籍作者,北京林業大學,敘事心理治療的中國大陸的領軍人物——李明老師。感謝你們為心理治療事業的無私付出!晚輩們一定會前赴後繼,講我們共同的愛的事業發揚光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存在主義治療 的精彩文章:

《存在主義心理治療》:死都不怕,你還怕老?
「半年項目1」存在主義成長小組(地面)第二期自由主題 招生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