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南半球的強者:澳大利亞的航母夢還有多遠?

南半球的強者:澳大利亞的航母夢還有多遠?

說到澳大利亞,我們總能習慣性地聯想到袋鼠和「騎在羊背上的國家」。不過澳大利亞發達的可不僅僅是畜牧業而已,該國的經濟水平也是非常高的。而且,澳大利亞還是一個擁有一支百年海軍的國家,對於海軍發展,澳大利亞一直很有想法,近年來更是通過不斷引進歐洲軍備技術,擴大了其海軍實力。現在的皇家澳大利亞海軍,規模在南半球堪稱首屈一指。

當然在現在這個年代,要想發展大海軍,就免不了要發展航空母艦。澳大利亞一直都有大海軍之夢,其對航空母艦也是念念不忘。而且在歷史上,澳大利亞也是曾經擁有過彈射型航母的。但是近幾十年來,澳大利亞的航母計劃發展又確實不算很順利。直到最近這幾年,澳大利亞引進西班牙胡安·卡洛斯一世號戰略投送艦的設計方案,才算是又和航空母艦沾了邊。那麼,澳大利亞的大航母之夢究竟還有多遙遠,接下來就不妨做個討論。

墨爾本號航空母艦:皇家澳大利亞海軍曾經的驕傲

在歷史上澳大利亞是擁有過航空母艦的,澳大利亞是英聯邦國家,與英國保持著密切的關係,英國在二戰時期開建10艘巨人級航母,之後又發展了改進的尊嚴級航空母艦。這些輕型航空母艦未能在二戰中發揮作用,但是戰後卻出售給許多國家。澳大利亞也買了英國的航母,著名的「墨爾本」號就是原來的尊嚴級航空母艦「尊嚴」號(R77),該艦開工時間為1943年,下水時間為1945年,1956年「尊嚴」號加入澳大利亞海軍服役,並更名為「墨爾本」號。

「墨爾本」號的服役生涯中,存在著一系列撞船事件,該艦曾經與多艘戰艦、船舶發生過碰撞,自身也問題頻發,因此一直是澳大利亞海軍的「心病」。1964年,「墨爾本」號航空母艦曾經撞沉過護航的「航海者」號驅逐艦;而1969年「墨爾本」號航母又「成功」幹掉了美軍驅逐艦"伊文思"號,這兩起典型事故讓「墨爾本」號航空母艦的撞船名聲「遠播千里」,即使是美國海軍都對其望而卻步。

當然,即使「墨爾本」號存在種種問題,其實際價值也是不應被忽視的。「墨爾本」號的標準設計排水量約為1.4萬噸,滿載排水量超過2.0萬噸,雖然是一艘輕型航空母艦,但是該艦擁有多達4具蒸汽彈射器,艦上最多可配備42架艦載機,其中包括A-4「天鷹」攻擊機和S-2E「跟蹤者」反潛機。也就是說「墨爾本」號是一艘典型的彈射型航母,這艘航空母艦實際上擁有可觀的戰鬥力。

「墨爾本」號航母的存在,讓皇家澳大利亞海軍找到了驕傲的資本。這艘輕型航空母艦一直服役到上世紀80年代才退役。雖然在其服役生涯中,「墨爾本」號闖了不少禍,但是澳大利亞也一直在使用它,這對於澳大利亞航母使用經驗的積澱,以及相關技術發展是有積極意義的。

堪培拉級兩棲攻擊艦:聊勝於無的「低配方案」

「墨爾本」號準備退役的同時,澳大利亞還曾經盯上了英國另一艘待售的航空母艦「常勝」號,當時英國開的價格大概是2.5億美元,這樣的價格在當時實際上也不便宜,而且反艦導彈技術的發展,讓澳大利亞打了退堂鼓,於是澳大利亞沒有繼續從英國購買航母。

當然,這不代表澳大利亞就對航空母艦沒有想法了。「墨爾本」號退役之後的幾十年中,澳大利亞海軍一直都渴求再度擁有航母。直到進入21世紀,這一夢想才再次有了實現的可能。2007年,澳大利亞決定向歐洲國家「求援」。不過這一次可不是找英國,而是找了西班牙。西班牙納凡蒂亞集團向澳大利亞提供了基於F-100型阿爾瓦羅·巴贊級護衛艦技術成果的霍巴特級驅逐艦設計方案,並且以胡安·卡洛斯一世號戰略投送艦為藍本改進的堪培拉級兩棲攻擊艦模型概念也獲得了澳大利亞的青睞。

胡安·卡洛斯一世號戰略投送艦是一種滿載排水量高達2.7萬噸的大型多用途戰艦,這種艦型擁有兩棲攻擊艦的性能,但與此同時,胡安·卡洛斯一世號戰略投送艦也兼具輕型航空母艦的特性,該艦型可以操作美國的F-35B短距起降戰鬥機,而這也正是胡安·卡洛斯一世號戰略投送艦勝出的關鍵原因所在,和胡安·卡洛斯一世號戰略投送艦競標的法國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因為沒有考慮搭配F-35B戰機,最後被澳大利亞放棄。

澳大利亞的兩艘堪培拉級兩棲攻擊艦於2014年和2015年先後入役,這兩艘戰艦讓澳大利亞重燃了對航母的希望。但是堪培拉級兩棲攻擊艦並不是完全專業化的航空母艦,只不過F-35B戰機的出現,降低了航母的准入門檻而已。而且,堪培拉級兩棲攻擊艦本身的體量也有限,該級艦的長度約為221米,寬度不足30米,這樣的艦體規格決定其甲板空間不會很大,要想容納大量的F-35B戰機顯然也有難度。

因此,對於澳大利亞海軍而言,堪培拉級兩棲攻擊艦的出現,算是其航母計劃的一個進展,但並非里程碑式事件。澳大利亞現在甚至都還沒有獲得F-35B戰機,所以路還是很長的。如果澳大利亞想要擁有真正的航空母艦,那麼就必須尋找更為合理的問題解決方案。

澳大利亞可能考慮的航母發展方案

就目前的實際情況看來,澳大利亞暫時是不可能自己開工建造航母的。其實澳大利亞的經濟並不弱,其人均GDP甚至超過了西班牙,但是澳大利亞卻沒有西班牙那樣的軍工技術基礎。澳大利亞有的是百年海軍,有的是使用航空母艦的經驗,不過如果要建造航空母艦的話,澳大利亞還是得求助於其他國家。

考慮到澳大利亞一直堅持追隨西方的腳步,因此澳大利亞首先考慮的應該還是西方的航母方案,這和澳大利亞選擇胡安·卡洛斯一世號戰略投送艦以及F-100型阿爾瓦羅·巴贊級護衛艦的理由是一樣的。不過,這裡需要排除幾個潛在方案,第一個就是美國。因為美國在二戰以後基本上沒有賣航空母艦給其它國家的慣例,特別是核動力航母,美國更不可能賣,退役的企業號航空母艦就是一個例子。況且美國現在自己都在嚷嚷不夠用,所以澳大利亞目前應該買不到美國的航空母艦。

如果不考慮美國的話,澳大利亞基本上就只能選擇歐洲方案了。歐洲目前有幾種可能方案供澳大利亞選擇,除了前面已經提到的胡安·卡洛斯一世號戰略投送艦之外,還有義大利的加富爾號航空母艦和法國的戴高樂號航母,以及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對比之下,西班牙和義大利的航母方案規模較小,在澳大利亞已經擁有堪培拉級兩棲攻擊艦的情況下,小型方案的吸引力不大,應該也會被澳大利亞排除。真正可以考慮的,是英國和法國的方案。

在上世紀90年代,美國提出「由海向陸」的戰略轉變概念,作為美國的追隨者,英國也跟著提出了類似的艦隊發展計劃,兩棲作戰要求被擺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英國試圖在21世紀重組「全球艦隊」,其中就有航空母艦的位置。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出現的。

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的技術方案實際上是法國泰雷茲集團設計的,但英國考慮到要照顧自家防務供應商,所以把大部分經費和建造工作都給了BAE系統公司,這樣安排的結果,就是泰雷茲集團設計了方案,但BAE系統公司卻承攬了大部分工作,表面上看來,這也就是英國自己生產的航空母艦。

當然,對澳大利亞而言,誰設計的並不重要,最需要關注的重點,是方案本身能否達到目的。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的設計長度為280米,寬度可達73米,標準排水量達到6.5萬噸左右,這些數據已經遠遠超過堪培拉級兩棲攻擊艦。不過和堪培拉級兩棲攻擊艦一樣,伊麗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也使用了美國的F-35B戰鬥機。這對澳大利亞而言其實是有一定吸引力的,因為澳大利亞也參與了F-35戰鬥機項目,堪培拉級兩棲攻擊艦如果改為航母的話,同樣要使用F-35B戰鬥機。伊麗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也配備F-35B戰鬥機,這有利於形成一致的編隊體系,也更方便進行過渡發展。

站在英國的角度,是否可以出售類似於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的設計方案給澳大利亞呢?其實應該是有可行性的,因為「墨爾本」號本身就是英國賣給澳大利亞的,澳大利亞是英聯邦國家,對英國而言算是同盟。而且,伊麗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並非使用核動力,其出口門檻不會那麼高。

事實上,英國現在已經有出口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設計方案的想法了。之前印度方面曾經派出代表團,參觀了負責建造伊麗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的羅塞斯造船廠,雙方正就新型航母的合作生產工作進行洽談。按照計劃,印度準備開建其第二艘新航空母艦「維沙爾」號,如果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的設計成果被印度接納的話,則「維沙爾」號將是一艘排水量6.5萬噸級的航空母艦,英國會提供大量技術和配件支持,印度甚至可能因此購買F-35B艦載機。

既然印度可以和英國洽談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的技術引進工作,那麼澳大利亞自然也可以。值得關注的是,澳大利亞還在2018年和英國簽署了價值350億澳元的護衛艦採購合同,根據合同內容,澳大利亞決定以英國26型護衛艦為藍本,發展其「大洋5000」項目框架內的9艘「全球作戰艦」。26型護衛艦本身就是英國規劃發展的21世紀新型多用途戰艦,其作用包含了為伊麗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提供護航。澳大利亞如果基於英國的艦隊理念去發展自身海軍的話,則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的設計方案也有可能成為澳大利亞海軍青睞的對象。

除了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之外,法國的航母方案也是澳大利亞可能關注的重點。正如前面提到的,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的建造實際上也採納了法國泰雷茲集團的方案,所以足見法國的航空母艦技術也非常成熟。而且,目前世界上除了美國之外,就只有法國擁有在役的核動力航母了。

當然,法國也不太可能出口其核動力航空母艦技術,法國會考慮出口的是常規動力航母設計方案。提到法國出口航空母艦,就不得不說起已經退役的巴西「聖保羅」號航母,這艘航空母艦實際上就是原來法國克萊蒙梭級航母的二號艦 「福煦」號,該艦也是一艘排水量3萬噸級的彈射型航空母艦。「福煦」號的轉讓,說明法國本身就有出口航母的先例。

而且,在2013年的時候,法國造艦局實際上還借著巴西防務展的機會,對外展示了為巴西準備的下一代航空母艦PA2改進設計方案,這是對巴西航母徵求意見書做出的回應。法國造艦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新的設計模型擬定艦體長度為285米,滿載排水量可達6.0萬噸左右,這樣的規模已經相當於伊麗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的級別了。

如果澳大利亞願意的話,則可以和法國就PA2改進設計方案的合作展開討論。當然,法國的方案可能不會像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一樣考慮使用F-35B艦載機,因為法國的軍備技術向來自成一家,很少和美國的兼容。不過這也不會影響澳大利亞做出選擇,因為法國也有自己的艦載機技術。從實戰效能和通用性的角度看,法國的陣風M艦載戰鬥機,對澳大利亞而言也是一個不錯的選項。

而且,澳大利亞和法國也保持著軍備技術合作。2019年2月,加拿大9NEWS網站就披露了澳大利亞和法國簽署價值500億美元潛艇訂單的消息。法國將幫助澳大利亞建造12艘攻擊級潛艇,實際上這種潛艇也就是法國自用梭魚級攻擊型核潛艇的常規動力版本。僅從這一單交易就可以看出,澳大利亞和法國在防務領域是有深度合作的,法國甚至還願意和澳大利亞共同合作建造新潛艇,這實際上也是在幫助澳大利亞發展技術。

既然法國可以賣核潛艇的常規動力版本給澳大利亞,那麼自然也就可以向澳大利亞提供核動力航空母艦的傳統動力方案。至於是否真的能夠合作,就看澳大利亞有沒有想法了。至少,如果澳大利亞對法國的航母方案感興趣的話,法國應該是能夠滿足澳大利亞所提要求的。

總結

總結而言,澳大利亞作為南半球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其對海軍發展的渴望從未有消減,航空母艦也是澳大利亞海軍夢寐以求的對象,只不過限於技術水平,澳大利亞在航母發展方面尚未有太多成就。但澳大利亞在引進軍備技術方面算是非常捨得花錢的,前面提到的英國26型護衛艦合作項目和法國潛艇項目,均是價值數百億的巨額訂單。事實上,澳大利亞已經提出價值高達900億美元的「國家造艦計劃」,其目的是增建54艘新型艦艇。所謂「大洋5000」項目,體現的正是澳大利亞在21世紀發展大海軍的雄心壯志。

綜合分析結論顯示,澳大利亞如果繼續尋求通過「外援」手段來獲得航空母艦及配套技術的話,則英國和法國的設計方案應該是最能吸引該國關注的。而且從澳大利亞的軍購計劃中不難看出,澳大利亞並不太願意將所有軍備項目都委託給單一國家,這或許是為了避免一家獨大,並且也是出於管控風險的考慮。所以還有一種可能的情況,就是澳大利亞會讓英法等國合作參與其航母項目,這樣的話將有助於澳大利亞獲得更多選擇空間。同時,相互競爭也能夠促使成本下降,這也是澳大利亞獲得最大化收益的一種方式。

當然,到目前為止,澳大利亞都還沒有正式啟動其真正航空母艦的生產工作。航母屬於戰略級別的武器,其發展必然會受整體海軍戰略的影響。澳大利亞固然喜歡航空母艦,但也必須有明晰的海軍戰略作為指導方針。現在的澳大利亞,經濟實力已經相當可觀,但是其軍力整體不算很強,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整體海軍戰略,導致澳大利亞不得不考慮取捨平衡的問題。加上本身技術和人力資源、基礎設施現狀的制約,也延緩了澳大利亞航母發展的進度。所以,短期內澳大利亞的航母夢,恐怕暫時也只能是個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萌眼觀察 的精彩文章:

實力強大的「澡盆海軍」:坐擁雙航母編隊
扣油輪就能讓普京屈服?烏克蘭打錯算盤,這下後果嚴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