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印度退出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有其道理,內功不足是關鍵

印度退出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有其道理,內功不足是關鍵

11月4日晚,印度正式宣布退出RCEP談判,這可能意味著RCEP將缺少一個巨大體量的合作夥伴。而當晚在泰國曼谷進行的第三次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領導人會議結束得比原定時間晚了許多,這一談了7年的協議面臨關鍵時刻。16國領導人在會後發表聯合聲明稱,RCEP15個成員國已結束全部文本談判及實質上所有市場准入談判,準備明年簽署協議。那麼印度為何要退出RCEP談判呢?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是東盟於2011年在東盟第19次領導人會議上提出,其主要目標是在已有的五個東盟為中心的「10 1」自由貿易協定基礎上進行整合,進而建立「現代、全面、高質量、互利的自貿區」,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經濟技術合作、知識產權、競爭、爭端協調及其他問題的經濟夥伴協議。

RCEP的核心問題是東盟主導,這不僅僅因為東盟是發起倡議方,同時也是規避中日韓三國經濟競爭和政治爭議的方法。由於東盟整體上保持大國平衡戰略,因此反而可以成為一個較為合格的引導方,這一結構雖然可能導致大規模合作的乏力,但相反卻可以規避足以令區域合作失效的政治風險。而這類經濟夥伴協議最大的好處自然是促進經濟要素在地區內部的流通效率,從而促進地區內部的經濟發展和資源整合。雖然最初規劃RCEP在2015年簽訂,現在已經推遲到2020年,但至少在貿易保護主義日益興起的當下,RCEP簽訂仍然有廣泛意義。

但是對於印度而言,這類經濟夥伴協議有不小的殺傷力。不同於經濟結構上比較穩定的東亞、東南亞有以東亞為主要製造業、技術、資本和東南亞的原料、服務業這樣的梯隊,印度雖然在南亞金融方面非常強勢,不過產業結構仍然較為落後,遠不如東亞國家和一些領域內的東南亞國家。另一方面,在服務業上,印度相對於東南亞也沒有足夠的優勢。儘管在部分領域,比如汽車製造、摩托車製造上印度嶄露頭角,不過印度的雙重乏力卻使其難以承受完全加入自由貿易協定或地區經濟夥伴協定所需要的代價。印度的2014-2015年度的貿易赤字比2001-2002年時增長了20倍,其中很大一部分貿易赤字來源於中國,印度對華進口在2016-2017年時大約已有8000億美元的規模,而對華出口僅有2000億。

此外,印度的中小微企業創造了45%的製造業產出,出口總額的40%和GDP的8%,並且接納了大量的勞動力。然而,中小微企業在面對國際競爭時會缺乏核心技術,印度長期的貿易保護政策以及更深層次的社會結構性問題則讓中小微企業無法獲得足夠的競爭力。確實對於印度而言,如果草率對東亞、東南亞更深度整合,那麼其未來確實會嚴重抑制印度製造業、服務貿易等領域的表現。

但其實印度同樣需要地區合作,加深與地區之間的融合。如果能有外部競爭,很多產業可能會經歷陣痛後重現生機,而且可以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然而這只是理想,對於印度而言,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其中就是仍然不夠現代化的社會,以及缺乏革命洗滌的傳統力量仍然在。這意味著印度的產業化道路難以積累足夠的原始資本,大部分利潤會被抽離到傳統力量的手中。印度可以有大量的中小微企業,但為什麼那麼多年印度的中小微企業中極少有成功發展為大企業的案例?這就是為什麼印度始終在發展,卻沒有什麼質變。

所以,印度退出RCEP協議其實並不令人意外,本質上這也是對印度經濟競爭力的體現。印度要發展,其路漫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怪蜀黍老曾 的精彩文章:

美國在阿富汗難以取得完全勝利,而在伊拉克純屬自找苦吃
韓國下一代戰鬥機研發遇尷尬,設計定位不理想,印尼方面沒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