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蝗蟲,入侵印度

蝗蟲,入侵印度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1242-蝗蟲入侵印度

作者:征戰斯芬克斯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印度最近出大事了,大批蝗蟲橫掃印度西北部,對當地的糧食、棉花、豆類、花生、蓖麻等作物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印度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高度緊張,啟動了多重緊急預案控制蟲害,並宣稱目前已經控制了蝗蟲的傳播。

一種競爭力相當強的生物

中國人應該是完全不陌生的

(圖片來自wikipedia@H. Krisp)

但這很有可能只是為了穩定當地農民而做出的表態。事實上,這場蝗災並不是最近才剛剛出現的,它早在今年2月份就已經在紅海西岸的非洲出現,一路跨過山和大海,如今抵達了南亞次大陸,沿途國家都沒有能力完全控制住害蟲。

從東非,遠征印度

甚至有媒體稱,這些國家毗鄰印度洋的區域(也是蝗蟲過境的區域),可能明年都要面臨饑荒威脅。

這是怎麼了?

轉戰印度三邦的蝗蟲

印度的蝗災9月開始主要出現在該國西北部的拉賈斯坦邦。這是一個邊境邦,其西部插入印巴邊境的塔爾沙漠,氣候炎熱乾旱,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業大邦。

印度西北部的拉賈斯坦邦,算是印度的沙漠邦了

橫跨印巴兩國的塔爾沙漠,大部分都在拉賈斯坦邦

但蝗蟲對所在地的食物種類並不算挑剔,即使是在沙漠環境中,它們依然能夠依靠啃食稀疏的沙漠植物維生,堅持到下一個目的地。而拉賈斯坦邦核心區的農業條件,對蝗蟲們來說已經非常滿意了。人能吃的糧食和蔬菜它們很喜歡,人不能吃的棉花莖稈它們也不拒絕。

拉賈斯坦邦人口和主要城市分布在東南部濕潤地區

不過這塔爾沙漠顯然無法擋住蝗蟲

這對農業邦拉賈斯坦真是一巨大打擊

(圖像來自google map)

在臨近沙漠地區的拉賈斯坦邦農村

一般都是最為脆弱的群體,也是蝗災的第一線

(圖像來自google map)

而那時候正是印度棉花臨近收穫的季節,農民一年的血汗很輕鬆就被蝗蟲席捲一空了。

此後蝗蟲又集體南下,轉戰臨近的古吉拉特邦。在十月底的數天中,至少有15個村莊報告了突然出現的蝗蟲群。它們吃空了一個村莊,又飛去下一個,村民還來不及組織反擊,蝗蟲就已經跑到下一個地區了。

如果從拉賈斯坦邦向外大量擴散,就更加麻煩了

不過相比印度這邊,巴基斯坦那邊的狀況估計更嚴重

如此局面已經令人相當崩潰,但其實這已經是今年出現在印度的第二代蝗蟲,它們的親代早在5月就已經造訪印度。

正在產卵的沙漠蝗蟲

保證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圖片來自wikipedia@Christiaan Kooyman)

第一代蝗蟲主要出現在比拉賈斯坦邦更北方的旁遮普邦,毀壞的同樣是當地的棉田,甚至連綠化都沒有放過,在數個村莊造成了上百萬盧比的直接損失。由於此後很難再選擇種植其他作物,農民承受的間接損失還遠遠高於這個數字。

巴基斯坦、印度拉賈斯坦邦、印度旁遮普邦緊密相連

在這多地之間流竄早就成了蝗蟲的傳統藝能

如果沒有強大的聯合行動,蝗災也將很難撲滅

(圖片來自:https://economictimes.indiatimes.com/etreporter/author-Vikram Doctor-8331.cms)

由於當地政府的漠視,旁遮普邦的農民當時只能採取自救互保的方式,用敲打金屬罐恐嚇與陸地噴霧結合的方法驅蟲。但面對遮天蔽日的蝗蟲大軍,這樣的控制方法顯得力不從心。而農民向政府提出的空中噴洒單位介入的情願,也沒有得到批准。

視野逐漸模糊

(圖片來自wikipedia@CSIRO)

這可能是第二代蝗蟲來勢更洶的原因之一。

這才讓印度政府開始重視蝗災的傳播。上個月底,古吉拉特邦終於出動了專業的防蟲噴霧泵和農業飛機參與追蹤和滅蟲工作。為了防止蝗蟲繁殖出第三代後裔,他們在一些蝗蟲途徑的無人區使用了殺傷力極強的高濃度農藥。

如果早點重視就好了

(圖片來自:twitter@LWO)

同時,在蝗蟲有可能經過的敏感地區,邦政府也播放了防蟲滅蟲宣傳片,希望提高當地農民的戰鬥力,用人海戰術戰勝蟲海戰術。

單打獨鬥是不行的

一個人的戰鬥力還是有限

(圖片來自:twitter@LWO)

這套組合拳目前看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上個月底,古吉拉特邦政府宣布蟲災局勢已經得到控制,很快就能消滅剩餘的蝗蟲。

但蝗蟲們也許並不會承認官員的說辭,因為它們這一路過來見得太多了。

北印度洋地區的蝗蟲是真的見多識廣,不可輕敵

(古埃及壁畫上的蝗蟲初代目)

(圖片來自wikipedia@Maler der Grabkammer des Horemhab)

巴基斯坦也遭殃

在印度最常見的蝗蟲有四種,其中既有適合在乾旱環境下生存的沙漠蝗蟲,也有全世界都很常見的飛蝗等。曾經沙漠蝗蟲是困擾印度農業的大問題,在上世紀60年代、90年代甚至10年前,都襲擊過印度。但這一次成災的,卻是行動能力更強的飛蝗。

這次都是有飛行技能的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

一群數量在百萬左右的蝗蟲,每天可以吞噬60噸食物,還可以在斷水斷糧的情況下堅持飛行150公里尋找下一處目標。在蝗蟲的飛行過程中,由於集群過於密集,甚至能擋住太陽,讓白晝看上去如同暗夜,沒有經歷過這種場面的人很難想像身處其間的絕望。

每群百萬隻,一年來了100多群……

(數據來自@ locust warning organisation)

而印度也遠不是唯一一個受到蝗蟲攻擊的國家,兩次襲擾印度西北的蝗蟲群,都來自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南部臨近印度邊境的城市歐麥爾果德(Umerkot)是蝗災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位於塔爾沙漠邊緣的歐麥爾果德(Umerkot)

(圖像來自google map

這裡位於信德省的東部,在過去三年里經歷了可怕的連續乾旱,終於在今年夏天迎來了一場雨水。對於氣候乾燥的信德省農業區來說,雨季是播種的唯一窗口期,因此當地農民趁著下雨快速完成了種植。卻沒想到老天的恩賜變成了一場蟲禍,接連毀壞了當地2000公頃的土地,將農民賴以維生的小米和芝麻搶食一空。

這座城市位於印度河灌溉區與塔爾沙漠的交界處

所以水災、旱災都有過,這次的蝗災也是格外嚴重

以至於當地生產生活還是很艱難的,經常需要政府補助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

農業本就薄弱的巴基斯坦很重視蝗災造成的影響,在蝗蟲出現在信德省之初,就派出了滅蟲隊伍。但這支隊伍並不龐大,據當地媒體報道只有2架飛機和7台車,管理一省蟲災本就吃力。而信德省的西部山區和一些邊遠區域大大影響了滅蟲隊的地面推進。

巴基斯坦-信德省雖然位於印度河的下游

但在較遠的區域卻相當乾旱,戈壁廣布且地形複雜

(這裡曾經有一座森林,現在有一群蝗蟲)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

與之相比,會飛的蝗蟲卻輕鬆了很多。它們喜歡在山區不平坦的高地上產卵,一隻吃飽喝足的雌蝗蟲一天能下80-120顆卵,而小蟲只需要20天就會成年,變成下一批蟲災的發起者。巴基斯坦農學家Pervaiz Amir表示,在最悲觀的情況下,新的蟲群將會在11月捲土重來,甚至可能在明年開春季節重新繁殖。

蝗災發生需要滿足三個條件,蟲源、適宜的環境條件、宿主植物,巴基斯坦對蝗蟲來說條件不錯

殺蟲必須除根,而農業飛機並不能很好地完成這個任務,必須仰賴機動性較差的地面力量,這就變成了一場無解的人蟲博弈。

你的對手會四處躲藏、流竄、擴張

如果你手上只有少得可憐的對抗資源

實在只疲於奔命,早晚耗盡聲望

(圖片來自遊戲《反叛公司》)

無奈之下當地防蟲隊也採用了高濃度殺蟲劑,控制了3萬多公頃的重災區,並把剩餘的蝗蟲趕到了印度境內。但這也要付出相應的代價,當地的鳥類會因誤食毒死蟲而中毒。滯留在地面的農藥也可能被雨水帶入自然水體。鑒於當地落後的供水系統,人畜都直接飲用井水,生命威脅也是現實存在的。

有些地區,其實就是沒有供水

(巴基斯坦-信德山區牧民)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

一張破碎的世界拼圖

其實巴基斯坦也是受害者,因為蝗蟲的源頭也並不在這裡,他們見到的蝗蟲,是從伊朗俾路支斯坦進入的。它們於5月穿越了伊朗和巴基斯坦之間的山地(自然也順帶毀了俾路支斯坦脆弱的農業基礎),才襲擊了信德省。

伊朗和巴基斯坦在俾路支斯坦這個區域相接

(伊朗方面是錫斯坦-俾路支斯坦省,巴基斯坦方面是俾路支省)

從俾路支斯坦再向東就是信德了(信德省)

(圖像來自chelys.eu/)

而繼續往前推,這群蝗蟲的上一站,是沙烏地阿拉伯。但是在黃沙漫天,分布有少量沙漠農業的沙特,它們沒有找到足夠的食物,以啃食沙漠植物的方式勉強轉戰伊朗。

一路沒吃沒喝,其實覺得蝗蟲在這裡會大批減員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

沙特的沙漠環境顯然不會自動誕生蝗蟲,防蟲專家們繼續向前追溯,發現這些蟲是通過沙特-葉門之間的邊境進入沙特的。進入沙特時的蝗蟲群就已經是災害級別的,沙特根本沒有撲滅的反應時間,只能任由其過境。

葉門還是有不少山區的,一些山區的降水也比較充足

這裡的伙食條件相比沙特還是好一些的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

而在此之前,全世界都不知道有這麼一大群蝗蟲出現在葉門。

其實太餓的時候,蝗蟲也是要吃的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

原因很簡單,仍然處在內戰和饑荒狀態的葉門國家機器基本崩潰,自保尚且不易,根本沒有資源關心蝗蟲問題。而蝗蟲的食譜很雜,饑荒中的葉門人吃不下的東西它們照吃不誤,又沒有天敵和化學控制,葉門成了蝗蟲群休養放大的空間,外界卻對它們的動向一無所知。

阿拉伯人吃不吃烤螞蚱?主要看當地經濟條件了

對戰亂中的葉門來說,是一種選擇

(圖片來自EPA)

由於葉門的信息未知,進一步追蹤蝗蟲的來歷變得極為困難,但科學家還是發現了一些明顯的痕迹。

在南亞飽受蝗災困擾的同時,非洲東海岸,毗鄰紅海的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境內也出現了大量蝗蟲。儘管衣索比亞正在嘗試對蝗蟲進行控制,但蝗蟲仍然在沿著該國鐵路系統周圍的農業區向東南擴張。隨著它們完成在衣索比亞東北部平原的擴張,部分蟲群甚至有可能在11月折向正南,進入肯亞。

像東非這些雨季旱季比較分明的國家

一旦遇到長期的旱災,很容易「旱極而蝗」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

而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這兩個紅海國家,剛剛在過去兩年里經歷了兩次嚴重的旱災,這也是往往會伴生蝗蟲的自然災害。

將這些全世界各國的破碎拼圖聯繫起來,我們就找到了一張蝗蟲可能的傳播路徑圖:

因兩年連續旱災,衣索比亞高原上出現了第一批蝗蟲。當它們覆蓋了該國60%的土地之後,擴張的需求使得少量蝗蟲越過紅海,進入了戰亂中的葉門。因葉門國家崩潰,控制不力,蝗蟲利用植被擴張,向北進入了沙特,並進一步向東北方向進入了伊朗山區。隨後它們轉戰印度河平原,在巴基斯坦造成嚴重減產之後,跨過國境進入印度……

一場自然災害帶來的伴生蟲害,就這樣覆蓋了整個環阿拉伯海北部,實現了真正的「全球化」……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shutterstock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球知識局 的精彩文章:

從掏空國企到掏空國家,蘇聯黑幫有多黑?
在那個年代,想畫一份貴州地圖原來這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