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抱一與生命和諧

抱一與生命和諧

11.7/2019

武漢長春觀

01

有人說,生命在於運動,有人說,生命在於靜止。其實,生命在於和諧。

每一生命體沒有其內在的和諧,就沒有生存的基礎。《道德經》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是從一切事物的本根上說,任何物都來之於道,道本混然,分化之後才有陰陽之「二」,而萬物都帶著由道派生過程中的全部基因,所以都內在地含有陰陽之「二」,由二者的交流即這裡所說的沖氣,才能達於和諧狀態「和」。所以不和則無物,物雖生而很快失其「和」,則必定走向死亡。生命體豈能例外?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的生命豈能例外?沖氣以為和,才能與道相合,這是生命的形上根基。

人體是一個複雜的系統,他的每一刻,都在進行著同化與異化的過程,平衡、協調,是其生理生命的最原初的條件。人,不僅有生理意義上的生命活動,也有心理意義上的生命活動,是生理與心理的統一體,靈與肉,形與神,都是只有在處於和諧狀態時才能正常運作,才能健康,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一旦這種和諧狀態被破壞,那麼內在的緊張,平衡的破壞,必定發生病態,輕一點的也會成為亞健康狀態;而和諧不能修復,那就意味著生命體逐步走向分解,日益近於終結。所以,珍惜生命,使生命發揮出其最大的價值 ,極為重要的一點,是要增強生命的和諧度。

離開了「和」字,動亦失據,靜亦不宜;若能調劑體內各種要素,使之和諧運作,那麼動亦宜,靜亦宜,相反致於相成。不考慮其和,營養太盛,大補反而傷身,減肥求瘦,大瀉致於枯槁,若能使一時失和歸於其正,那麼補之瀉之,都有利於健康。平時五味調勻,營養適度,合乎身體需要,起居有度,行止合宜,使形體各種藏器、各種功能相協調,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相平衡,生命質量自然得以提高。

02

如何增加生命的和諧度?《道德經》提出了許多發人深省的意見,其中最重要的是:抱一。

第十章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就是講形體與靈魂——當然包括整個精神——的統一。作為個體的生命,其和諧度的表現,首先是形體與精神、生理與心理的和諧。「摶氣致柔,能嬰兒呼?」這是從內氣的和順來講,希望能達到如嬰兒般純真的地步,而其要義,在於氣之「柔」——柔弱者生之徒,堅強者死之徒,也就是因柔而保持生命的基礎,因柔而保證生命的純正。這裡的兩句話都以問話的形式出現,實即包含著正面的回答。

身心和諧,形神俱妙,這種追求內在和諧的雙重向度,奠定了後世道家、道教形神觀的基礎,也是修鍊養生學說的基礎。當年陶宏景撰《養性延命錄》,書名就是將性與命,神與形,精神和內氣,統一起來加以探討,他只是一個代表,應當說,道教所有的養生功法和思想,都是在體會老子「沖氣以為和」、「載營魄抱一」的基本思想中發揮、發展起來的。抱一,就是通過歸根復命的修持,回復到大道那一本真的同時也是原初和諧的狀態。

人們當然會經常發生身心失衡,內在的和諧一時轉向緊張的情況,這種情形並不可怕,因為可以通過對抱一的認識和追求,修復之。可悲的是,人們可能忽略了這一點。其中一個重要的緣由,在於對外界事物過度的佔有慾,對聲名利祿的過份追求,以致於只偏於養形的一面,享樂的一面,或者自我滿足的一面。對此,《道德經》也提出了救治之方: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生命的本真狀態是什麼?人的本來面目,或者說原初的面目究竟如何?說起來似乎很容易,然而實際上卻是人類認識自己的最大的難題。依照本真的人生來生活,恐怕就更難。人不能沒有自己的追求,但是如果全部集中於對外部世界中,那麼其精神的家園因之萎頓。素,朴,都是指生命的本然,歸於其本,才能保持其全。見素抱樸,與少私寡慾,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一個人慾望過旺,與「朴」難免距離拉大,私念太盛,同「素」易於相違愈遠。也就是說,與抱一的狀態發生疏離,生命就會趨於混亂無序。

在當代社會裡,物質生產在發展,人們的追求偏於物質財富與享受的一面,慾望盛,個人私利的滿足置於一切之前,不說對於社會和整個人類精神生活的影響,僅從對個體生命和諧度的影響看,負面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個人的私利、私念、私慾,常常導致人們主觀與客觀落差擴大,從而常常使人處於內心的煎熬,造成身心的疲憊,要想健康,也難。試看相當一部分白領,拖著疲勞過度的身軀,或者承受著沉重的精神壓力,而且斬不斷,理還亂,健康遠離,生命質量下降;在商場上馳騁的弄潮兒,不少被已經取得的或者想去撈取的錢拖累,過度的享受反而淘空了身子,超出能力的目標成為精神與肉體折磨的緣由,都是眼前之鑒。

當然,我們並不提倡完全的禁慾,《道德經》講的是寡慾,少私寡慾,就是將之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以不至於傷生為度,在現代社會裡,尤其是要抑制物慾的膨脹。從這個意義上說,養生、健康,都必需適當內斂,也就是說,主觀的追求應當儘可能減少。減少對私、欲的追求,也就是形體的能量與精神支出的減少,老子講的「嗇」,即節約。這使得人們能更多地關注自己的本然生命,更多地注重於生命的和諧,提高生命的質量。

03

人的生命的和諧,與社會的、環境的和諧處於互動之中。作為一個生命體,每時都與外界進行著物質、能量與信息的交流。古代的養生家提倡起居行止與時消息即與自然界的時間節律相協調,又提倡修身養性當擇境而處,即與空間的環境相協調,都是講人與自然的和諧中保持生命的和諧。人類生命體與外部世界的交流,不僅限於自然界,而且還在於有其社會的制度、人際的關係,共同構成其生活的環境。生命和諧度的提高,不能孤立地、僅僅依靠自己的內省而實現,而依賴於環境,真正 「無待」的人,在現實生活中要想實現,恐怕很難。

因此,就象社會和諧離不開生命一樣,生命的和諧也無法離於與環境,包括社會環境及自然環境的和諧。要說清生命和諧與環境的關係,涉及到廣泛的方面,環境本身是個複雜的系統,是否有利於生命和諧,是一個不確定的因素。污染的環境,混亂的社會狀態,失范的人群,假如一個人處於這樣的環境中,想和諧也難。不過,這是個太大的問題,我們現在只從個體生命出發來討論,那麼其中的要點,還在於生命主體對於環境的態度。而在一般正常的狀況下,主要在於其能否能含弘與謙下。

正象《道德經》所說的那樣:「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知道萬物都要歸根復命便是所謂「常」,而知其常才能包容,包容才能做到坦然大公,大公才能無所不周普,無所不周才能合乎天然,合乎天然,便能合於道,合於大道,才能長久,終身免於危險。這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邏輯推斷,而其起點在於知常即明乎大道,明乎大道,獲得大智慧,轉而成為待人處世、應對環境的方法,則是從「容」開始走向回歸大道的歷程。

因為能容,所以能大,對於外界的一切,包括得失、利害,別人對自己的態度,都採取如此的態度,那麼,顯然是大大降低了與環境中各種因素的摩擦的可能性,也減少了內心情緒的漲落,精神的折磨。在處理與社會環境、周圍人群的關係時,這一點尤其顯得重要。不能容的人,要做到「不殆」,恐怕很困難。《道德經》提倡上善若水,認為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所以近於道。水性柔,往低處流,與尋常人們總想往高處走不一樣,但正因為它甘居於下,才能善利一切。這在倫理學說是一種美德,從養生學看,則是處理生命與環境相和諧的重要的原則。

前面提及少私寡慾、見素抱樸,是從人自身的節制與思想境界的提高著眼,而這裡講的能容、謙下,是在面對外部環境時應具的心態。它們同樣也是一種道德的境界。現代養生學中,健康的概念,包含著道德健康這一要素。道德的健康,是人們精神健康的命題中應有之義,也是使身心相和、生命和諧度提升的必要條件。

總而言之,當代養生學的理論與實踐,都從《道德經》的思想中吸取營養,而其抱一的追求,顯得尤其重要。這是養生而達於道的根本宗旨。如果真正做到了,不僅生命的質量提高,而且生命的價值也得到高揚。還應當指出,生命和諧度,是人生追求的重要目標,幸福的重要基礎,同時又與社會和諧有著分不開的聯繫。和諧社會的根本目標乃在於全體人的幸福,當然包括一切社會成員的生命健康和應有價值的實現。從這個意義上說,生命和諧是整個和諧理想的題中應有之義。

同時,社會成員的生命和諧,也是創建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個體生命的和諧度缺失,在沒有很強的道德約束的情形與,易於引發個人對於社會,對於環境的非理性的衝擊,常常會用憂鬱的、病態乃至於仇視的眼光看待社會和周圍的環境,對社會和環境作出不親和的體驗,表現在行為上,則會與社會和諧的目標背道而馳。所以,增進生命和諧度,無論是對於社會的和諧,還是個體生命的健康與價值,都是十分必要的。

—END—

版權聲明: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公眾號聯繫

歡迎大家投稿,來稿不限題材,擇優選登有驚喜

武漢長春觀

微信公眾號:whchangchunguan

道教全真龍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的精彩文章:

人有小算盤,天有大算盤
初一、十五為什麼要齋戒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