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西方前沿科技—癌症輔助治療: 催眠激發白血球淋巴細胞上升

西方前沿科技—癌症輔助治療: 催眠激發白血球淋巴細胞上升


本文為鞠強教授口述,學術秘書整理而成,更多乾貨,請關注鞠強教授頭條號。

催眠作為癌症輔助治療方法,在西方方興未艾,在中國還十分陌生。

催眠本質是潛意識溝通,不是催人入眠的意思。

中國人對催眠認識還僅限於水晶球、江湖傳說和電影如《催眠大師》之類的偏差認識,與大學教科書所說科學催眠相差甚遠。

在西方,在癌症治療中十分重視心理調整,大量統計已經證實,心理狀態與癌症有密切關係。在中國,只有少數精英人群有這方面的知識。

走在比較前的有: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陳璐,並有成書《癌症患者的心理疏導技術》,此書獲得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心身疾病常見心理問題的識別與干預,2009BAI77B06)的資助。

早在1883年英國學者Snow就提出,250名患有乳腺癌和子宮癌的婦女,其中156名都具有「經歷了失去親人的巨大悲痛而發病「的病史,她們都遭遇了噩運(精神創傷)的打擊。

Miller(1977)在一篇綜述中指出:

1)在200餘篇涉及人格、情緒、應激對癌症關係的文獻中,結論均為肯定其間的聯繫;

2)臨床經驗表明,確信自己癌症診斷者,往往預後較差,而對診斷持懷疑態度者常較好;

3)臨床上有些長期存活(15-20 年)後突然複發,其原因均為在複發前6-18個月有嚴重的情緒應激;

4)乳癌與無法解決的悲哀有關;

5)對1400對配偶作癌症發病調查表明,配偶一方患癌或死於癌症的心理應激可引起另一方患癌(當然還應考慮「共同環境」因素的參與。)

Lehher(1980)用社會再適應量表對40名直腸癌、14名胃癌和10名正常對照進行研究,結果顯示胃癌患者在首發癥狀出現前2年期間生活惡性事件的衝擊顯著提高。

美國國家應激研究所所長Roschr在《緊張與癌症》中指出:對雙胞胎白血病的研究中發現,患者多數有過心理紊亂、動蕩的事件或經歷。患者多數傾向於因焦慮、憤怒、悲痛或絕望而引起的感情困惑或孤獨。對婦女子宮癌的發病原因進行的回顧性調查表明,多數患者遭遇過重大不幸事件。

20年代80世紀初,康奈爾大學醫學院癌症中心的Miller教授指出,當一個人確信了自己的癌症診斷是真的,儘管進行了早期的治療,但病情往往迅速惡化而致死;相反,對自己的癌症診斷表示懷疑的人卻常常較好,長期存活15-20年。突然複發的癌症患者,多數在複發前6-18個月內有過嚴重的情緒應激。

那麼惡劣的心理又是如何催生癌症呢?

惡劣的心理會導致白血球與淋巴細胞數量下降,也就是免疫力下降。

人體每天都會有癌細胞產生,只要免疫系統正常,自然會殺死癌細胞,但一旦免疫力下降了,癌細胞就會長大了。

所以問題的重心是如何調整情緒,並提升免疫力,那麼什麼是比較有效的方法呢?至少目前可以肯定催眠是有效的。

在美國斯坦福大學,曾經有心理專家對200位腫瘤病人做催眠治療效果的對比實驗,將200位腫瘤病人平均分成兩組,200位腫瘤病人同樣都進行常規的醫學治療,其中有一組人只做常規的醫學治療,而另一組人在做常規醫學治療的同時,還接受催眠治療,做催眠暗示想像練習,每天練習20-30分鐘。每天練習時,先練習進入自我催眠狀態,然後在腦子裡面出現畫面,想像自己的腫瘤細胞被人體免疫細胞吞噬,腫塊在縮小,越來越縮小,最終被消滅,想像自己的內臟越來越正常,想像自己的身體變得越來越健康。經過一年、三年、五年期的研究,對兩組病人進行追蹤調查,結果表明接受催眠想像治療組的病人癌症治癒率、健康狀況、五年生存率等多項指標都比沒有接受催眠治療的病人組要好。這充分證明催眠治療對人的身體能有很好的影響力。

催眠可以提升免疫力,並不是僅看西方資料而得出的結論,鞠教授是親自試過的。

由於特殊原因,鞠教授親人當中需要升高白血球與淋巴細胞,特別是做化療之後,免疫降得驚人,白細胞變1.9*10 9/L, 而人的正常要求是4*10 9/L至10*10 9/L之間,鞠教授親自做催眠,每天一次,大約30次後,在沒吃升白葯情況下,白血球升高至9.6*10 9/L,淋巴細胞升高至4.1*10 9/L,正常是1.0-3.3*10 9/L,各種病情均緩解。

所以,不僅是間接西方資料,而且鞠教授本人以學者的名義證實,催眠升高免疫力是客觀存在的,但對最後結局有多大效果還須觀察。


鞠強教授,管理心理學家。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等五所高校聯聘教授。鞠強教授是少見兼通學術研究與實務、同時把心理學理論融入管理與家庭生活的複合型大師。在全世界有超過1.37億人次通過各種途徑聆聽過教授講課,好評如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催眠治療 的精彩文章:

用自我催眠來改善睡眠的簡單步驟
抑鬱症的催眠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