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立冬——落水荷塘滿眼枯,西風漸作北風呼

立冬——落水荷塘滿眼枯,西風漸作北風呼

今日立冬

二十四節氣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立,建始也」,又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因此,立冬代表著冬天的來臨,是冬季開始、萬物收藏、歸避寒冷的意思。

從字面來看,冬夏兩字的部首都是「夂」,像走路姿態,後腳跟前腳,冬在上,夏在下,象徵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底下兩點,「丶」是斷句的頓號,代表「有所絕止而識之」,冬因此是靜思的季節,四季到此終了,新歲自此孕育。

在古代,古人經過長期的積累還總結出這樣的經驗:「立冬晴,一冬凌(寒冷);立冬陰(陰雨),一冬溫(暖冬)」,他們用這種規律與方法來識別冬天的溫暖。

立冬三候

史話立冬

我國古代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

1

一候水始冰

立冬時節,水已經能結成冰。冬寒水結,孟冬(每年冬季的第一個月,即農曆十月)始冰,仲冬(冬季的第二個月,即農曆十一月)冰壯,季冬(冬季最末一個月,即農曆十二月)冰盛。

2

二候地始凍

立冬後,土地也開始凍結。南宋王十朋《南州春色》中說「一任天寒地凍,南枝香動」。此時寒風乍起,西北風著地而行,吼地生寒。古人認為,大地生寒、天寒地凍,是因為陽氣潛藏,所以陰氣在地面肆虐,但這也代表了陰氣的消耗,陽氣安靜長養,又是一歲終而一歲始。

3

三候雉入大水為蜃

三候「雉入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後,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

立冬習俗

二十四節氣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是最重要的幾個節氣之一,在古代社會中也是個重要的節日。在立冬之日,人們會進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各地風俗也五花八門。

1

天子迎冬

古時立冬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並有賜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即同立春、立夏和立秋一樣,立冬日天子也要舉行迎冬的儀式。

《呂氏春秋·孟冬》中有云:「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高誘註:「先人有死王事以安邊社稷者,賞其子孫;有孤寡者,矜恤之。」晉崔豹《古今注》:「漢文帝以立冬日賜宮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襖子。」又「大帽子本岩叟野服,魏文帝詔百官常以立冬日貴賤通戴,謂之溫帽。」

2

民間賀冬

賀冬亦稱「拜冬」,在漢代即有此俗。東漢崔定《四民月令》:「立冬之日進酒肴,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一如年節。清代顧祿《清嘉錄》記載「至日,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相揖,謂之『拜冬』。」民國以來,賀冬的傳統風俗已有簡化的趨勢,但有些活動逐漸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辦冬學、拜師活動等,都在冬季舉行。

3

立冬食俗

立冬後,時序進入冬令,民間有「立冬補冬,補嘴空」的諺語,也形成了「入冬日補冬」的食俗。古人認為天轉寒冷,萬物皆藏,此時最應該補充身體營養。人蔘、鹿茸、狗肉、羊肉及雞鴨燉八珍等滋補食品,成為人們「補冬」首選。在立冬日,我國北方有吃餃子的習俗。為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則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台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也會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本文參考書目為《二十四節氣知識大全集》轉載請註明。

往期文章

貼吧:道教第一洞天吧

微信號:JYSyangtaigong

新浪微博:@濟源市陽台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濟源市陽台宮 的精彩文章:

《黃帝陰符經》(一)
處暑:露蟬聲漸咽,秋日景初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