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立冬之後,如何養生最利於潛藏陽氣?

立冬之後,如何養生最利於潛藏陽氣?

LI

立冬

DONG

立冬:

冬季始於此

立冬,多在每年公曆的11月7日或8日。立冬象徵一年冬季的開始。

作者丨呂方舟

《月齡七十二候集解》載:「立者,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

古人認為,冬季為閉藏、收藏的季節,而揭開這收藏的序幕,就是立冬這一天。

立冬習俗

立冬在古代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

《呂氏春秋·孟冬》載:「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

皇帝在立冬這天要祭祀天地,對孤寡老喪之人發放慰問金。

民間的過節方式則比較實在,吃頓好的,進補一下。北方多吃水餃,也有吃倭瓜的,南方兩廣地區往往用四物湯底料燉一隻雞或者鴨。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立冬三候

作為一個節氣,立冬也分有三候。

「初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

根據現代氣象資料,北方黃河中下游結冰期平均在11月11日左右,基本與立冬同時節。而二候之時,很多地方地表溫度達到0度。南方地區雖然不會下雪,但立冬時候也明顯降溫,該加一兩件外套了。

自然界的變化,也反映了天地之間陽氣的運行狀況。經過一個秋天的收斂,此時的陽氣已經漸漸凝聚、開始潛藏,天地之間陽氣不旺,古人描述為「水冰地坼」。

人體陽氣受此影響,也漸漸潛藏,又因冬者五行屬水,在人體為腎,因此道醫也認為,人體陽氣此時藏之於腎

立冬養生原則

與之前的節氣一樣,立冬的養生,關鍵原則在於把握此時天地之氣與人體氣血運行的特點。

此時天寒,使陽氣閉藏,那麼關鍵點有兩個:天寒、閉藏

保健要領也就是《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裡面說的:「無擾乎陽……去寒就溫,無泄皮膚。」避寒,但不能過熱擾動陽氣;潛心斂氣,但務必注意保暖。

落實到細節之處,頗有值得注意的地方。

養生細節一:飽睡

第一個就是睡眠。中醫認為,冬季是收藏的季節,自然也是人體休養生息的時候,因此冬季要保證充足的睡眠。

冬季寒冷,應時時固護陽氣,晚上涼得早,清晨暖得晚,因此冬季睡眠要「早睡、晚起」,待自然界陽氣較旺時再起床。

現代人主張鍛煉身體、磨練意志,要早睡早起,天冷之時尤為鍛煉,實際上實屬不智

人體有自知自覺的特點,在自然狀態下會追求更加舒適的生存方式,冬季大家皆以飽睡為喜,實際上這也是此時氣血運行正常的反應。

須知,人醒著的時候,各項活動都會消耗陽氣,而冬季寒冷,陽氣消耗猶大,飽睡多睡,實是「節能減排」。

老年人及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尤其需要注意這方面,年老早醒,許多老人覺得反正睡不著了,不如早點兒出去晨練結果往往會受寒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得不償失。

當然,飽睡多睡是指早睡、晚起兩個內容,年輕人喜歡晚起,早睡卻不容易做到,尤其是東南發達地區,氣候本就溫和,夜生活也十分豐富,年輕人很容易晚睡。此事尤為擾神,當戒之再三。

養生細節二:衣著保暖

第二,冬季衣著頗有技巧,講究「上護咽喉,下護腿膝」。上護咽喉,打條圍巾是個好辦法。「一條圍巾抵得一件秋衣」,圍巾打得好,保暖效果很好的

首先注意的是,圍巾要「堵實」,緊緊的堵住衣襟,讓風不會進到衣服里,整個軀幹就暖和了。

其次當「前遮天突,後包大椎」。

天突,是指天突穴,在人體兩鎖骨交界處。「突」有突起的意思,天突穴是人體之氣往外冒的地方,同時也容易進風,故要遮掩一下。而大椎穴,在第七頸椎處,就是低頭時在頸部能摸到的最高點。這個地方與一切外感病(就是感冒一類)有關,是中醫治療外感病的關鍵點,同時也是容易受邪的地方,要好生保養。

此外,枕骨的風池穴、風府穴(不好描述定位,大家自己百度下)都與受風受涼有關,如果你的圍巾足夠大的話,最好遮擋一下。

「下護腿膝」在女性身上表現得尤為重要。

所謂「寒從腿生、涼從腳來」,與女性生理期、生育以及身體健康尤其相關的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都自足部發出,循大腿內側上行。所以如果足部保暖不夠,很容易出現痛經、月經不調、腹瀉、凍瘡等問題。

女性切莫要美麗不要溫度,大冬天穿短裙很傷身。膝蓋一處較無肌肉、脂肪遮蓋,抗寒能力差,氣血不充,易為寒邪所襲,受寒之後又不易好,故當慎重保養。

養生細節三:負暄

除了飽睡、保暖,負暄亦是冬季不錯的保健方法。所謂負暄,即曬太陽——很多人都覺得冬天晒晒太陽很舒服,但負暄指的是曬背

中醫認為,背為陽,腹為陰,同氣相求的原則,曬太陽時背部更易把陽氣吸收進去。

另外,背部通行督脈,督脈總督一身陽氣,其上的玉枕穴、大椎穴等都是練氣功人要打通的幾個關卡。

曬背有助於打通督脈陽氣,督脈一通,全身皆熱。

此外,足太陽膀胱經行於夾脊,上面有各個臟腑的背俞穴,俞穴是臟腑之氣會聚於背部的地方,曬背能使陽氣溫煦俞穴,從而溫煦臟腑,提高身體免疫力。

但是要注意的是,這些所謂穴位,也就是孔穴,所以曬背時要避風,不然風從穴入,傷及內臟,得不償失。

至於負暄之法,一般不在正午,日頭太大,不利健康。上午九點來鍾、下午三四點鐘最好,日頭恰好,溫度適宜,擇一無風之處,以背向陽即可,曬至通體舒暢,微微汗出即可。手邊常備一杯水,渴則飲之,使不傷陰。

《老老恆言》認為,老年冬季早起,與其出去晨練,不如先晒晒背,待得身暖陽光充足,再於庭院里徐徐散步,最合適。

養生細節四:泡腳

最後講講泡腳。所謂「涼從腳來,寒從腿生」,腳一冷,全身冷。泡腳在冬天是很關鍵也是很享受的事情。但此事也有技巧,需細細講究才有良效。

首當留意泡腳的深度。水的深度應該蓋過足部的三陰交穴(三陰交在內踝骨直上四根手指處)。此穴是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交匯的地方,又是強壯保健穴,熱水浸過這個穴位,有助於足三陰經氣血運行,避免下肢寒涼。

其次當講究泡腳的程度。泡腳當泡到身體打了個顫,毛孔稍開,微微有汗才是有效。中醫認為打顫是陰陽和的表現,泡腳泡得打顫,說明全身陽氣通暢了,運行比較順了。僅僅是浸一下就拿出來,並無多大作用。此外,常年脾腎虛寒者可用蔥白(小蔥頭)、生薑、艾葉等物煮水,用煮過的水泡腳。

再者,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的:洗澡的時候也要泡腳,而且水也要漫過三陰交。洗澡時水從腳上流過,看起來是溫暖了腳,其實效果就是水打地皮濕,很不好。拿個臉盆或者桶,裝了熱水站進去洗澡,會舒服很多。

總之,冬季養生,以潛藏陽氣為原則,既要避寒,又要避免擾動陽氣。既要補充能量,又要減少消耗。

古人認為,冬季潛藏得好,則來年身體大好,各位不妨稍作規劃,給自己身體一個調養期。

本文為騰訊新國風獨家原創稿件,轉載請務必註明作者和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如果家不再是家 我們「何以為家」?
李宇春:勇敢做自己,不想被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