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不僅僅是「萬歲」「陛下」來看看古人對皇帝的稱呼都有哪些?

不僅僅是「萬歲」「陛下」來看看古人對皇帝的稱呼都有哪些?

對於皇帝,我們可以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定義,狹義的皇帝就是從秦始皇開始,後世的統治者的官方稱呼。而廣義上的皇帝,包括秦之前的王朝統治者以及各諸侯國的諸侯,因為很多人並不明白皇帝的確切定義,認為只要是管理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就是皇帝,我們既然要討論古人對皇帝的稱呼,那麼就狹義廣義兼而有之好了。

夏商周三朝對統治者的稱呼

我們知道,秦之前有夏商周三朝。在夏朝以及之前的傳說年代,人們對於統治者稱為「後」,例如后稷、后羿等均為夏朝時對各個部落首領的稱呼,夏朝的統治者自稱「夏後氏」。

到了商朝,漸漸使用了「王」這一稱呼,但「後」也仍然沿用,比如著名的成湯伐夏的政治宣言中便稱夏桀為「後」:

「我後不恤我眾,舍我穡事,而割正夏?」——《尚書·湯誓》

「王」「後」混用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了周朝,殷商的直屬後裔宋國人,在祭祀祖先時既泛稱先祖商王為「後」也用「王」來稱呼成湯:

「商之先後,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武丁孫子,武王靡不勝。」——《詩經·商頌·玄鳥》

先秦時期對統治者的一些其他稱呼方式

這一時期對於統治者還有一些其他的稱呼,有熟悉的也有陌生的,例如:

天子——《尚書》曰:「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

皇王——對君王的敬稱,猶言大王。見於《詩經·大雅·文王有聲》:「四方攸同,皇王維辟,皇王烝哉。」朱熹《集傳》:「皇王,有天下之號,指武王也。」

主君——國君的別稱。《墨子·貴義》:且主君亦嘗聞湯之說乎。

君——君主、天子。《尚書·大禹謨》:奄有四海,為天下君。

君王——對帝王的稱呼。《國語·吳語》:今君王不察,盛怒屬兵,將殘伐越國。

人主——人民的主宰,指君主。《商君書·慎法》: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無不亂之國。

寡人——即寡德之人,諸侯的自稱謙辭,後來發展為帝王的自稱詞,《詩·邶風》: 「先君之恩,以勖寡人。」

秦始皇開始稱為皇帝

之後歷史發展到了秦始皇嬴政這裡,他在統一六國之後,自認為這是亘古未有的功業,如果不改變「王」的稱號,就「無以稱成功,傳後世」,於是讓李斯等人研究一下怎麼才能改變自己的稱號,以顯示自己的「豐功偉績」。李斯等人商議後報告秦王說,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貴,可改「王」為「泰皇」。

但是嬴政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僅僅一個「泰皇」表達不了自己的功績,於是在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個字,因此從秦始皇這開始,中國的最高統治者稱「三五」,不對,是皇帝。從此「皇帝」一詞作為華夏最高統治者的正式稱號流傳於世兩千多年。

此外「朕」這一先秦時期的第一人稱,也被規定為皇帝專用。在秦始皇之前,大家都能用這個字,例如屈原的離騷中,第二句就是「朕皇考曰伯庸」。但在李斯的建議下,朕變成了皇帝專有的自稱詞。

兩漢三國時對皇帝的一些稱呼

陛下這個稱呼古來已有,陛是帝王宮殿的台階,臣子向帝王進言時,不能直面天子,必須由立在台階下的侍者轉達。久而久之,陛下就成了對帝王的尊稱。

「天子必有近臣,執兵立於陛側,以戒不虞。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達尊之意。」——蔡邕《獨斷》

「巨公」也是對皇帝的一種稱呼,雖然並不多見,但還是有記載的:

「群臣有言見一老父牽狗,言吾欲見巨公,已忽不見。」——《史記·封禪書》

漢承秦制,國祚四百多年,衍生出不少對皇帝的稱法:後宮近臣后妃稱呼皇帝為「大家」。前朝文武百官稱呼皇帝為「天家」:

「親近侍從官稱曰大家,百官小吏稱曰天家。」——蔡邕《獨斷》

「縣官」也是漢代對皇帝的稱呼之一。上古曾把帝王所居之地稱為「縣」,正所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縣由此又可以引申為國家,將一國之君稱為縣官也就順理成章:

「庸知其盜買縣官器,怒而上變告子,事連污條侯。」——《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出於同樣的原因,「國家」也曾被用作皇帝稱呼之一,東漢光武帝劉秀就多次被稱呼為國家:

「……以立微功,皆自國家謀慮,愚臣無所能及。」——《後漢書·馮岑賈列傳》

以及我們熟知的主公一詞,乃是臣下對君主的稱呼:

或謂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三國志.蜀志.法正傳》

還有稱當朝皇帝為今上或當今:

漢興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內修法度,封禪。改正朔,易服色。作《今上本紀》第十二。——《史記·太史公自序》

唐宋時期對皇帝的稱呼

唐朝時宮中近臣或后妃對皇帝稱「大家」:

代宗立,輔國等以定策功,愈跋扈,至謂帝曰:大家第坐宮中,外事聽老奴處決。——《新唐書.李輔國傳》

還有大家熟悉的對皇帝稱「官家」,其實在十六國的時候石虎就已經用了,不過這時候的官家含義比較豐富,上能敬稱皇帝,下可呼喚公婆:

「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晉書·石季龍載記上》

到了宋朝,官家擦被廣為流傳使用,並對皇帝的特定稱謂:

太祖大怒,顧彥卿曰:「汝往趣官家來,不可一日留也。」——《新五代史·寇彥卿傳》

明清時期稱萬歲

實際上「萬歲」一詞由來已久,最開始只是歡呼的語氣詞,類似於俄語中的「烏拉」:

「項王許之,即歸漢王父母妻子。軍皆呼萬歲。」——《史記·項羽本紀》

但能活一萬歲對於封建帝王來說吸引力太大了,於是逐漸變成了他們個人的專用詞,雖然沒有代指皇帝,但已經被皇家用在年號里,如武則天的「萬歲登封」「萬歲通天」等。一旦被被人用了,就屬於「僭越」,是要被懲處甚至殺頭的,比如北宋寇準好端端走著自己的路,被一瘋人「迎馬呼萬歲」,政敵立馬打了小報告,皇帝很生氣,把寇準貶了官:

「准……與溫仲舒偕行,道逢狂人迎馬呼萬歲……帝怒,謫遜,准亦罷知青州。」——《宋史·寇準傳》

到了明清時期,「萬歲」一次終於演變成了皇帝的代名詞,除了皇帝,誰也不敢將自己與「萬歲」聯繫起來,就連明朝權傾朝野的大宦官魏忠賢,雖然干著皇帝的活,享受皇帝的待遇,但也只敢以「九千歲」自居,但除了皇帝之外,太后也稱萬歲。

但實際上這是一種不成文的規定,明律、清律中,並沒有把皇帝即「萬歲」、臣民必須「山呼萬歲」、以及不呼「萬歲」、懷疑或反對「萬歲」,即以大不敬罪論處的條文。皇帝即「萬歲」,人們必須無限尊崇、呼喊,否則就是大逆不道,這就是不成文法;而無數事實證明,不成文法比成文法更厲害百倍。在民間戲文中,動輒一開口就是「尊我主,萬歲爺……」,甚至供上一塊「當今皇上萬歲萬萬歲」的牌位,以表示自己對皇帝的耿耿忠心。

以上為歷朝歷代對皇帝(統治者)的一些代表性的稱呼,並不十分全面,歡迎大家交流補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黃扯點歷史 的精彩文章:

怎樣看待荊軻刺秦王這一史實?
劉備的五虎上將裡面誰的武藝最厲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