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盟軍最高統帥部諾曼底登陸之前對於態勢的評估

盟軍最高統帥部諾曼底登陸之前對於態勢的評估

原著:C. J. 迪克

翻譯:郭偉猛

在1944年5月,盟軍最高統帥部的策劃者們已經開始著眼於諾曼底之後的戰鬥。當然,他們對於「霸王」行動作戰將會如何演變一無所知;他們甚至都不能確定是否可以在諾曼底海灘站穩腳跟。他們弄清楚了參謀長聯席會議交代的任務並研究了可能影響軍事形勢演變的非變數因素—地形、天氣和部隊的後勤需求。他們假定部隊會以比較穩定的速度推進,而不是時斷時續,而且德軍在被向後驅趕時會維持完整性和戰鬥力。當他們嘗試計算雙方相對實力(暗示盟軍在登陸之後最長可能需要8個月來獲得決定性的兵力優勢)時又十分簡單化和帶著僥倖心理;不過這一切至多只是揣測,對其劃分作戰線影響很小。他們在結論中提出了一個描述十分粗略的作戰構思。這一構思沒有傳達到盟軍最高統帥部、盟軍遠征軍空軍和盟軍遠征軍海軍以下,不過這並非說明作為盟軍地面部隊總司令的蒙哥馬利不知道它的內容。

目標

參謀長聯席會議向盟軍遠征軍最高統帥下令,指示他「進入歐洲大陸,並與其他聯合國家成員一起,開展以佔領德國心臟地帶及消滅德國武裝力量為目標的作戰行動」。分析過這一任務後,盟軍最高統帥部參謀部得出結論,德國的政治心臟柏林太過遙遠,不適合作為當下的戰略目標;然而德國的經濟心臟魯爾工業區,則在西線盟軍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這一地區據信為第三帝國提供了50%的鋼鐵和38%的煤。而在盟軍前往魯爾的路上將會攻佔的法國北部和比利時,則分別提供了15%和18%的煤,因此進攻大致位於韋塞爾—哈姆—科隆之間的三角形地帶,向萊茵河東岸突入80公里(50英里),能使德國工業失去65%的鋼鐵和56%的煤的供應。德國國防軍將不得不進行抵抗和戰鬥以奪回魯爾,否則就會喪失其所倚賴的戰爭支柱。在逼迫德軍應戰後盟軍就有機會將其大部分消滅,完成對德作戰的主要任務。

在魯爾以西唯一具有經濟意義的地區是薩爾蘭,此地在科隆以南250公里(155英里)處。這一地區加上阿爾薩斯和洛林共包含了德國16%的鋼鐵和14%的煤炭資源。而科隆以南的萊茵河沿岸城市當時只有很少甚至沒有經濟價值。很顯然任何想要取得決定性效果的作戰方針,都必須把魯爾工業區當作首要的地面目標。

盟軍最高統帥部策劃人員研究了4條前往萊茵河的路徑,每條都以魯爾工業區作為目的地。他們沒有認真研究除萊茵河以外其他地方的地形,而且勘測作業主要是在地圖上完成的,缺乏任何作戰背景。下圖顯示的是他們的結論。

弗蘭德斯平原路線

這條路線(通過比利時北部和荷蘭南部)十分平坦,道路網發達,十分便於進行機械化機動。這裡機場眾多而可建設機場的場地則更多。然而,策劃人員指出大量水障(大大小小的運河與溪流)遍布在該地區。這還不包括阿爾貝特運河、馬斯河、瓦爾河與萊茵河等主要屏障,以及在魯爾蒙德以北到達盡頭的「西牆」工事。另外,德軍可能會利用圩垸和複雜的排水渠系統淹沒該地區,以此限制盟軍的機動能力。而如果想要通過攻擊荷蘭海岸來繞過德軍防線,則會被德軍「大西洋壁壘」的一部分防禦工事所阻擋;尤其以在安特衛普、鹿特丹及阿姆斯特丹的這類堡壘最為巨大和堅固。因此,盟軍最高統帥部否決了這一選項。

莫伯日—列日/布魯塞爾—馬斯特里赫特—科隆路線

這條路同樣十分平坦,道路及機場眾多,而且通往比利時的路上少有運河與河流。不過魯爾蒙德—列日—迪倫三角地帶會造成問題。馬斯河與萊茵河,以及兩河之間密布的「西牆」工事也無法被繞過,而且小城市之間的道路兩側都有帶狀建築區,加上散落的村落都會多少影響到大軍行動。儘管從這一地區南面和北面繞過不是不可以,但是仍需攻佔作為道路樞紐的亞琛。總的來說,這條穿過比利時中部以及所謂的亞琛缺口的路線,提供了最好和最快的通行條件(在過去幾個世紀的戰爭中一直如此),而且是直接通往魯爾工業區的最短路線。由於現代軍隊對於後勤有巨大的需求,距離因素和通行條件一樣十分重要。如果向北突進就會在前往戰略目標的路上接連攻佔海峽沿岸港口,而且從條件最好的港口安特衛普(能夠獨自維持整個盟軍的後勤)到科隆的距離只有200公里(125英里)。把主力放在北方的另一好處是,能得到依然駐紮在英格蘭的空中部隊戰術轟炸機部隊和具有重要戰役價值的盟軍第1空降集團軍更有效的支持。

阿登路線

阿登地區是一塊沿著德國國境寬120公里(75英里),並呈錐形向比利時南部深入大約140公里(90英里)的三角形地區。這一地區由東往西山丘漸少,地形更為完整而森林變得稀疏。這一地區被巨大的天然屏障馬斯河一分為二;其間很多較小的河流因為河岸陡峭和道路複雜常常也成了較大的障礙。阿登地區缺乏道路,適合修建機場的場地也很少。在向東通往德國直到萊茵河與摩澤爾河谷的路上,通行條件會越來越差,甚至會撞上「西牆」(在山地地區會比較薄弱)。儘管不算一個完全的屏障,阿登對於大規模軍事機動來說仍是個挑戰而且易守難攻。儘管德國國防軍曾在1940年把此地當作主攻路線,盟軍最高統帥部策劃人員仍否決了這一路線。

梅斯—凱撒斯勞滕缺口

這條路線在馬斯河以東,阿登地區以南,一路上地形逐漸會變得分割且森林越來越濃密。這裡的道路網尚足以支持軍隊機動,儘管如果沒有佔領梅斯或南錫等道路樞紐,也難以前進得太遠。在抵達萊茵河之前,摩澤爾河與薩爾河是主要障礙,而且在薩爾蘭有一段「西牆」比較密集的地區。雖然克服這些河流與堡壘能打開前往薩爾蘭工業區的通道,但是這一工業區比起魯爾相對沒那麼重要,而且位於萊茵河中游的城市缺乏經濟價值。一支侵入此地的軍隊轉向北面前往魯爾時,就要糾結於是沿著狹窄的萊茵河谷推進還是向東北突入地形更為複雜的地區。南面的路線則又受到距離因素的影響。從瑟堡到薩爾布呂肯幾乎有900公里(560英里),從這裡沿著萊茵河到科隆又有300公里(185英里)。盟軍最高統帥部參謀部認為這條路線值得利用,但是不如阿登北面的那條路線。

如果納粹政權在失去魯爾工業區後仍繼續抵抗,柏林已在不到500公里(300英里)外,中間都是平坦的、適合大規模裝甲部隊與空中力量作戰的德國北部平原(第三帝國大多數的合成油生產廠與煉油廠也在這裡)。從萊茵河中部—例如曼海姆—向德國首都突擊,則需要向東北方向穿越700 公里(430英里)的複雜地形。而在那個時候,德國南部沒有特別有價值的軍事目標,而且地形十分複雜。

隨著戰爭的繼續,天氣的變化會對軍事行動的開展產生很大影響,而且沒有一個是有利的。英吉利海峽的風暴會越來越頻繁,越來越惡劣,使得諾曼底海灘逐漸完全無法用作補給基地。因此獲得新港口作為瑟堡港的補充,既用於維持後勤也為來自美國的新部隊提供新的登陸點,具有迫切的必要性。另外,新的港口必須是深水港,因為深水港可以直接停泊來自美國的船隻,而且可用的沿海運輸十分有限。在秋季,陰雨天是家常便飯,空中行動因此將逐漸受限。地面部隊因此不再能夠過多依賴近距離空中支援。還有就是惡劣天氣及逐漸延長的暗夜也將大幅降低空中遮斷的效果;德軍的作戰機動性會相應提升。空降作戰將越來越受意外事件的影響並在春天之前變得無法實施。最後,逐漸頻繁的降雨會讓通行條件越來越糟,建設與維護飛機場也會變得更加費時費力。

本文自《從勝利到僵局:1944年夏季西線的決定性與非決定性戰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年久失修的 「胡德」號被迫與一艘比自己先進22年的軍艦交戰
1944年夏太平洋戰局:走向末路的日本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