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決戰中途島,這也許是對馬海戰以來最具決定意義的海戰

決戰中途島,這也許是對馬海戰以來最具決定意義的海戰

原著 :J.F.C.富勒

譯者 :胡毅秉

影片《決戰中途島》劇照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隨後日本海軍先發制人,在東南亞快速推進。1942年3月,沒等菲律賓的戰鬥結束,同盟國在南太平洋的抵抗就徹底崩潰了。除了可控制托雷斯海峽(Torres Strait)的南巴布亞之外,日本的防護屏障已經基本建立。

1942年4月底,日軍在決定攻佔莫爾斯比港(PortMoresby),並推進到新赫布里底群島(New Hebrides)和新喀里多尼亞(New Caledonia),以切斷從夏威夷和巴拿馬到澳大利亞的補給線。

5月初,美、日航空母艦編隊在珊瑚海爆發了一場重要戰役。日軍在此戰中損失了:1 艘航空母艦、3 艘重巡洋艦、1 艘輕巡洋艦、2 艘驅逐艦和多艘運輸船,另有20 多艘船隻受損。雖然這不是一場決定性的戰役,因為美國海軍的損失與日軍大致相當,但它標誌著日本在西南太平洋的征服浪潮到達頂點。同時,日本全面封鎖澳大利亞的企圖破滅了。

珊瑚海海戰中遭到美軍空襲起火的「祥鳳」號

在南太平洋受挫之後,日軍海軍將作戰的方向轉到了太平洋北部和中部。6 月3 日,他們對阿留申島鏈(Aleutianchain)中的烏納拉斯卡島(Unalaska Island)上的美國海軍基地荷蘭港(Dutch Harbour)發動了空襲。雖然這次行動陣勢規模都足夠龐大,但它也可能是一次佯攻;因為與此同時日軍在中太平洋開展了一場規模更大的行動,從而引發了中途島海戰。

我們並不清楚此次作戰的目的。僅僅佔領中途島並不值得日軍冒這樣大的風險,因為這個島實在太小,無法建設成強大的航空基地。所以,日軍的目標可能是將較弱的美軍艦隊誘入陷阱,或者更有可能它只是更大規模作戰(佔領瓦胡島)的前奏。如果能夠實現佔領瓦胡島的目標,就可以在最關鍵的位置切斷美國與澳大利亞的交通線,因為瓦胡島就是太平洋上的亞丁港。一旦日軍佔領該地,澳大利亞就會陷入孤立狀態,正如在義大利參戰後,如果亞丁港落入意軍之手,埃及也將處於孤立。此外,這還能為日本爭取到鞏固島嶼防線的時間。

美方猜測到日軍在珊瑚海戰敗後將把作戰方向轉向中太平洋,於是派出航母和支援部隊北上。「約克城」號經過搶修後在弗萊徹中將指揮下參戰,這使得美國在中太平洋的艦隊實力增加到3 艘航母(「企業」號(Enterprise)、「大黃蜂」號(Hornet)和「約克城」號)和7 艘重巡洋艦、1 艘輕巡洋艦、14 艘驅逐艦、20 艘潛艇。中途島上的海軍陸戰隊航空部隊也將提供支援。

6月3日上午,美國海軍飛機發現在中途島西南470 英里處有一支日本艦隊正在向東航行。下午,這支艦隊遭到從中途島起飛的一隊重型轟炸機轟炸。次日,美軍又在中途島以北180 英里觀察到另一支艦隊。此時,「敵人迄今為止為太平洋作戰而集結的最大規模的海軍力量正在東進,其主要目標就是奪取中途島」。美軍立刻將能夠出動的所有海軍航母艦載機和陸基的陸海軍飛機都用於攻擊這股日軍。日軍的3 艘航母遭到攻擊,其中一艘遭受重創。由於美國航母艦載機在沒有戰鬥機保護的情況下實施攻擊,自身的攻擊飛機損失慘重,但還是多次命中了敵軍航母。稍後,從「企業」號和「約克城」號起飛的魚雷機又攻擊了這3 艘航母,導致其中兩艘起火,而第三艘則被潛艇擊沉。

在這場戰鬥進行時,中途島遭到日軍飛機猛烈轟炸,大約在同一時間,從尚未受損的「飛龍」號(Hiryu)航母上起飛的36 架飛機攻擊了「約克城」號和她的護航艦艇。「約克城」號3 處中彈,隨即被丟棄。稍後美軍用其他艦船將她拖曳航行,但是在6 日下午,她被一艘日本潛艇用魚雷擊中,次日上午沉沒。在「約克城」號遭到攻擊時,「企業」號上的飛機也攻擊了「飛龍」號,致使她起火,並在稍後沉沒。

日軍在5 日全面撤退,雖然美軍飛機緊追不捨並又給她造成了一些損失, 但惡劣的天氣終於使這場戰役告一段落。

據估計,日軍在此役中的損失如下:4 艘航空母艦、2 艘大型巡洋艦、3 艘驅逐艦、1 艘運輸船和1 艘軍輔船沉沒,3 艘戰列艦、3 艘重巡洋艦、1 艘輕巡洋艦、多艘驅逐艦和3 艘運輸船或軍輔船受損。美軍在空襲中損失92 名軍官和215 名士兵。

雙方的水面艦船又一次未在戰鬥中相遇。

這場戰役是決定性的,甚至有可能是對馬海戰以來最具決定意義的海戰,因為它使日本的航母實力降低到再也不可能趕上美國建造速度的程度,從而永久地打垮了日本海軍的航空力量。此時日本只剩下5 艘可用於作戰的航母—其中只有1 艘是大型的—其餘6 艘尚在修理或建造中。而美國雖然在太平洋上只剩下3 艘大型航母,但其船塢中至少還有13 艘,以及15 艘護航航母。

從此以後,日本海軍就因為在航母方面的弱點成了瘸子,以至於在中途島海戰,它要麼只在夜間與美國海軍交戰,要麼就在陸基飛機的掩護下出擊。因此太平洋上海軍實力的天平向著美國傾斜了,通往澳大利亞的南方補給線從此安全了,中太平洋的路線也可以確保安全。

當我們回顧遠東前6 個月的戰事時,別忘了在此期間日軍征服了大致相當於半個美國的區域,卻只付出了15000人死亡和381 架飛機被毀的奇低代價。 因此,研究戰爭的學者首先注意到的就是在現代戰爭條件下,預作準備的侵略國所享有的巨大優勢;其次是低估潛在對手是愚蠢的,尤其是在當今這樣科技昌明的時代。英軍和美軍都犯了這樣的錯誤,他們一貫把日本視作「黃皮猴子」, 並對這一認識深信不疑,在路上和他們相遇都會掩住鼻子,完全忘記了白種人在亞洲的優勢地位不是源於膚色,而是源於先進的武器。一旦亞洲人掌握了同樣精良的裝備,這種優勢地位就會受到挑戰。最後,我們還會看到,正是武器的優勢,也是工業實力的優勢,將成為最終的決定因素。儘管如此,武器本身如果得不到有效的運用,也只能像脆弱的蘆葦一樣,毫無用處。換言之,軍隊必須按照戰爭的原理,根據戰略條件和戰術背景來合理運用武器。

中途島戰役之後,日本喪失主動權,同盟國面對的問題就是如何突破日本的外層和內層海上要塞防線,最終突擊其大本營—日本本土。

本文摘自戰爭藝術系列《第二次世界大戰史:戰略與戰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1815 1840,劇變中的歐洲,走向徹底瓦解的「神聖同盟」
苦澀的勝利,第八航空隊最後的「投彈」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