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藏(深度好文)

藏(深度好文)

傳播心學,傳播高級人生智慧,功德無量

最有良知的心學微刊

作者:洞見·不雨亦瀟瀟

進可顯赫聞達,退可修心保身。

鬼谷子有言:「聖人之道,在隱與匿。」

人活於世,當懂得光華內斂、含蓄精神。

過度的炫耀,不過是空虛的表現,唯有藏而不露,方可長長久久。

一個「藏「字,山包海匯;一個「藏「字,地負海涵。

會「藏」的人,才是真正有著大智慧的人。

01

藏鋒:收斂鋒芒,低調做人。

唐代書法家徐浩在《論書》中說道:「用筆之勢,特須藏鋒,鋒若不藏,字則有病。」

做人如同寫字,若是鋒芒太露,必然會招致失敗。

低調內斂,則事事順遂;張揚誇耀,必處處難行。

晚清名臣曾國藩,在道光年間屢次被提拔,十年之內,連升數級。

這其中除了可貴的恩遇之外,還得益於他的「藏鋒」。

在與太平天國的作戰中,曾國藩可謂是扭轉乾坤的關鍵人物。

他曾率領湘軍,多次擊敗太平天國,最終還攻佔了天京。

當時,在長江下游的三千里水面上,湘軍的旗幟隨處可見,曾國藩的威望更是如日中天。

然而,隨之而來的並非是朝廷的嘉獎信任,而是「功高震主」所引發的種種猜忌。

面對著樹大招風的危險處境,此時的曾國藩選擇了「藏鋒」。

在消滅太平天國後,曾國藩主動提出裁減湘軍,並在給弟弟曾國荃的信中寫道:

「日中則昃,月盈則虧,吾家盈時矣。」

身居高位而不驕傲,風頭鼎盛卻不炫耀,這正是曾國藩的明哲保身之道。

正所謂「槍打出頭鳥」,我們無論做什麼,都要懂得收斂鋒芒。

只有收斂鋒芒,才能讓別人舒服,自己也舒服。

著名思想家梁漱溟,曾以鬥雞來講述人生修養中的不同階段。

他說人這一輩子,就像一隻鬥雞,要想修鍊成功,需要經歷4個過程:

第一階段:沒有實力卻張牙舞爪,像無賴叫囂的混混;

第二階段:入世不深卻爭強好勝,像初生牛犢的年輕人;

第三階段:雖然低調很多,但眼睛裡精光還盛,說明銳氣未消,容易意氣用事;

第四階段:呆若木雞、不動聲色,身懷絕技,卻秘不示人。

「呆若木雞」,便是藏鋒的境界。

達到這種境界的鬥雞,才能所向披靡;達到這種境界的人,才能笑到最後。

三國李康在《運命論》中說道:「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

一個有才能卻鋒芒畢露的人,必定會遭到別人的忌憚和打壓。

所以,藏而不露才是明哲保身的正確姿態。

和盤托出並不能威名遠揚,深不可測才是大家風範。

02

藏巧:大智若愚,厚道處世。

《孔子家語》有言:「聰明睿智,守之以愚。」

老人們常說「吃虧是福」,有很多吃虧之人並非愚蠢,而是他們懂得厚道處世、藏巧於拙的道理。

懂得了這個道理,福氣便會隨之而來。

被魯迅先生稱作「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位商人」的胡雪岩,便是這樣的一個人。

他靠著精明的頭腦成為了商界傳奇的「紅頂商人」,然而認識他的朋友都說:

「雪岩的成功可不止是有精明頭腦,更緊要的是——他的厚道。」

有一次,一名布商在生意上慘敗後,來找胡雪岩救急,表示願意低價出售自己的產業。

胡雪岩核實情況後,立刻收集了大量現銀,原價收購了那人的產業,並對他說:

「你放心,我只是代為保管你的這些資產,等你挺過難關後,隨時都可以贖回你的東西。」

有便宜卻不佔,這個看似愚鈍的舉動,卻讓胡雪岩收穫了無價的財富——厚道仗義的好名聲。

自此,眾多商戶聞風而來、尋求合作,胡雪岩的生意也做得更加順風順水了。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曾說:「士君子,須內精明,而外渾厚。」

有些才智出眾之人,看起來好像愚笨木訥,實則內心蘊含著大智慧。

真正的聰明,並非是靈巧機變,而是藏巧於拙。

三國時期的荀攸,算得上是曹操身邊最懂得藏巧的謀士了。

此人本是個計謀百出、算無遺策的智者,可在外人看來,他就是一個厚道木訥的老實人。

在曹操與袁紹的官渡之戰中,荀攸擔任了總參謀,奇謀妙計層出不窮。

可到了戰爭結束後,他便又恢復到了老實人的狀態。

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朝堂上,荀攸從不以智謀壓人,他看上去總是一副淳樸溫厚的樣子。

也正因如此,才使得他在政治鬥爭激烈的朝堂上屹立不倒,不僅深得曹操信任,還贏得了同僚們的尊敬。

曹操曾這樣稱讚荀攸:「荀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

會抖機靈,不算本事,懂得守拙,才是智慧。

聰明不是用來炫耀的,更不是用來標榜自己的,而是用於解決問題的。

《菜根譚》說:「藏巧於拙,用晦而明,寓清於濁,以屈為伸,真涉世之一壺,藏身之三窟也。」

聰明機巧本是我們可貴的財富,但若用之不當,只會為自己徒增隱患。

內藏聰明,外顯渾厚,這才是真正的藏巧之術、處世之道。

03

藏器:待時而動,順勢立業。

《周易》說:「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抓住機會絕非偶然,而需長期審時度勢。

要想對眼前形勢做出正確判斷,那在時機到來之前,我們就要學會觀察和等待。

我曾聽過這樣一個佛門故事。

有一個小和尚畫了一幅「龍虎盤斗圖」,此圖雖然筆畫勁道,然而氣韻不足,他修改了無數次,卻依舊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小和尚百思不得其解,於是便去請教老禪師。

禪師看完後,搖頭說道:「形是有了,但是卻沒有神韻。」

小和尚連忙問道:「究竟是什麼樣的神韻呢?」

禪師答道:「這幅畫中缺乏龍虎的個性。龍進攻時,頭應該是後仰的,而老虎的頭要貼近地面一些,幅度凸顯張力,表示它們在為進攻蓄勢。」

小和尚聽後,恍然大悟。

為人處世,就好比這「龍虎之勢」一樣,龍縮頭、虎俯首,是自謙的表現,也是在等待時機、蓄勢待發。

進退之間,我們要把握好時機。

正如《易經》所言:「當進則進,當退則退;當高則高,當低則低。所謂進退有據,高低有時也。」

被稱作三國後期最大陰謀家的司馬懿,便是將「待時而動」這一智慧演繹得淋漓盡致。

在曹操時期,由於尚未看清時局,司馬懿決定蟄伏等待。

面對曹操的多次徵召,司馬懿裝病數年,拒不出仕,以至於默默無聞多年。

到了曹丕時期,朝廷中士族與宗親兩大勢力斗得如火如荼,曹丕為了平衡兩大勢力,開始啟用士族子弟,而這正是司馬懿的機會。

司馬懿自然也沒有浪費機會,原先一直裝病不出的他,此時積極出來做官,很快便得到了曹丕的信任。

在曹睿時期,司馬懿更是審時度勢,利用吳蜀連年來犯的契機,長期將兵權握在手中,直到最後架空了曹魏政權,成為了一個155年帝國的奠基者。

有人說,「成也不喜,敗也不餒」是極高的修養。

話雖如此,但我們畢竟不是聖人,有時候我們就需要成功一次,來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些亮色。

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先學會等待。

所謂「待時而動」,就是讓我們避免不合時宜、盲目行動的損耗,為自己提升實力、觀察形勢攢下資本。

等待就像是一個極富耐心的獵人,在合適的時機到來之前,他會慢慢累積,慢慢觀察,直到時機成熟,方可一擊得勝。

由此可見,一個人最寶貴的器物不是金銀玉器,也不是滔天權勢,而是待時而動的毅力與智慧。

04

藏神:淡泊明志,靜以修身。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道:「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一個人想要看清人生的意義,就要做到淡泊名利,從生命的本質去探看。

一個人要想走得長遠,就要學會清心寡欲,從清凈處觀凡塵,辯是非。

查一路在文章《三隻兔子不可追》中說道,人生就像打獵,認準了目標就不要被其他事物所迷惑。

人生有三隻兔子不能追:

少兒時代,教室之外的嬉戲玩耍,是第一隻兔子,追逐它,它會帶給你荒廢;

青年時代,校園以外的名利富貴,是第二隻兔子,追逐它,它會帶給你虛榮;

中年時代,社會之上的燈紅酒綠,是第三隻兔子,追逐它,它會帶給你墮落。

能夠不被外界事物迷惑,便是能夠靜心。

《黃帝內經》說:「靜則神藏,鎔古鑄今。神宜靜,而不宜燥。」

君子之行,往往會保持寧靜淡泊的狀態,神氣清靜、沒有雜念,達到心神平安的目的。

慾望藏於內心,交情平淡如水,這正是內心淡泊平靜的最好體現,也是真正的修身之道。

王陽明是繼朱熹後的另一位大儒,也是「心學」流派的創始人。

有一次,有弟子問王陽明說:「用兵打仗是否有什麼特定的技巧呢?」

王陽明回答道:「沒有什麼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無幾,勝負的關鍵在於心靜與不靜。」

在王陽明看來,這世間從來沒有什麼急中生智,所有的臨危制變都是一個人平時積累的知識和境界所造成的結果。

只有心靜下來,才能更好地分析問題,利用知識和資源處理好問題。

佛經有一句話如是說:「悟者,覺悟本性;本性不動,是名自己。」

修禪之人,修習的過程就是藏神,修到最後便是開悟。

開悟自己,清凈本性。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想要到達超出常人的深遠境界,就要先學會一個「藏」字。

藏鋒者,上善若水,潤物細無聲;

藏巧者,大智若愚,消災於無形;

藏器者,伺機而動,順勢登巔峰;

藏神者,清心靜氣,身心俱康泰。

人生道阻且長,學會一個「藏」字,進可顯赫聞達,退可修心保身。

與朋友們共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用喜歡的方式過一生,也可能是廢掉一個人最好的辦法
看一個人的人品,要看他在低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