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洋娃娃晚上會動」,媽媽無視女兒的話,一周後娃得了這個「病」

「洋娃娃晚上會動」,媽媽無視女兒的話,一周後娃得了這個「病」

文 | 幸孕姐(擁有本文版權,歡迎分享轉發)

有了孩子後,父母總會想著把最好的都給他們,然後拚命努力著,然而一直忙於工作,可能會忽略他們的內心世界。

孩子說:「媽媽,娃娃夜裡自己動」

曉莉今年7歲,前幾天生日的時候,奶奶就從香港那邊託人買了一個洋娃娃送給她,當作生日禮物,這個娃娃看起來非常逼真,她看見了後,覺得不好看,還覺得有點可怕,說要丟掉,被媽媽及時制止了,說:「即使不喜歡也不能扔掉呀,這畢竟是奶奶的一番心意。」

隨後,媽媽就將這個洋娃娃放置在房間的一個小角落裡,過了幾天,曉莉就不肯回自己房間睡覺了,說:「媽媽,娃娃夜裡自己動。我害怕,我能不能跟你睡。」

媽媽的第一反應,曉莉是因為不喜歡那個洋娃娃想丟掉,在找借口,她之前也看過就是一個很普通的娃娃,就讓孩子回房間自己睡了,結果才睡著沒一會,就發現孩子在睡夢中哭泣,估計是做噩夢了。

連續一周,曉莉都不停做噩夢,且看著都瘦了,媽媽就趕緊將她帶去了醫院,醫生了解後得出的結論是孩子因為恐懼,而造成了生理異常,出現一些幻覺。進一步了解後,發現罪魁禍首就是那個洋娃娃,醫生叮囑將那個洋娃娃丟掉或是放在孩子永遠都看不見的地方,並開了一些安神的葯。

媽媽很是後悔,因為自己不在意,讓孩子遭受這種罪,差點釀成大錯,回家後就將娃娃放進了倉庫,發現晚上曉莉晚上沒有哭泣了,且慢慢睡得安穩起來。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恐懼心理?

1、恐懼源於「未知」

當孩子處在一個熟悉,且自認為安全的環境下,是不會產生恐懼感的,當面臨未知的事物或環境時就會產生這種心理,如家人不在身邊、黑夜、和陌生人談話、雷電等,他們覺得自己這時候很不安全,就會產生恐懼。

2、恐懼源於「提示」

孩子一般會對黑夜、家人不在身邊有天生的恐懼感,但對於狗、貓、鬼神、怪物、上學、警察等,一開始是不會有害怕的感覺,但通過周圍人的反應,或是在電視上看到可怕的東西,讓他們也產生了一種緊張恐懼的感覺。

蘇聯心理學界對恐懼心理進行了研究發現,這種心理來源於人們在自然生活中所遭遇的事實或是相像的威脅或是傷害。它是人體危險環境中的本能發應,是在感受到被傷害或威脅之後無能為力的一種反應。

孩子出現恐懼情緒,家長該怎麼做?

1、及時介入

孩子在表現出恐懼的行為或是表達出來的時候,家長不能無視,而應該通過他們的描述,找到「恐懼源頭」,然後對症下藥,幫助他們克服或是避免這種心理,至於合理性與否,父母不應該用自己的思想進行判斷,因小孩子的世界跟成人不一樣。

2、正確引導

當孩子感到害怕恐懼時,家長應引導他們表達出來,讓他們從恐怖中解脫出來,恢復自己正常的心理。

另一方面,在發現他們有這種現象的時候,父母不要對他們進行責罵,說他們是膽小鬼,而是引導他們正確認識恐懼的事物或是環境,讓他們了解到這些是不是真的可怕,從而引導他們進入到自己的思維模式,不再害怕。

3、鼓勵正確面對

當孩子出現這種心理時,家長應鼓勵他們勇敢自然地進行接納,採取不排斥,不討厭的態度,讓他們學會和自己的感受呆在一起,體會身體上的變化,讀懂這些信號背後,自己真正的需要,如果家長自己不會引導,可以找心理諮詢師幫忙。(wc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母嬰參考 的精彩文章:

寶寶出產房後,誰先抱能決定其命運?第一個人很重要,不是迷信
農民家庭5個孩子4個被名校錄取:誰說寒門難出貴子,關鍵看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