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牡丹的文化起源

牡丹的文化起源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從《詩經》牡丹進入詩歌,算起距今約3000年歷史。秦漢時代以藥用植物將牡丹記入《神農本草經》,牡丹已進入藥物學。

東晉顧愷之的名畫洛神賦中已經出現牡丹的形象,南北朝時,北齊楊子華畫牡丹,牡丹已進入藝術領域。

隋朝時,隋煬帝在洛陽闢地周二百里為西苑,牡丹也就是那時起,第一次被人工栽培並且進入皇家園林。

唐代牡丹詩大量湧現,劉禹錫的「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李白的「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化濃」,白居易「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等千古絕唱描述了長安牡丹盛況。除牡丹詩詞大量問世外,又出現了牡丹詩賦,諸如唐·舒元輿《牡丹賦》、李德裕《牡丹賦》等。

北宋的洛陽對中國牡丹文化的形成作出卓越的貢獻。至北宋,牡丹始走出皇宮內院,進入尋常百姓家,形成了牡丹民俗,從而帶動大量新品種的出現,以及大批的牡丹著作,如歐陽修《洛陽牡丹記》、張峋《洛陽花譜》,陸遊的《天彭牡丹譜》、丘浚的《牡丹榮辱志》、張邦基的《陳州牡丹記》等。描寫牡丹的詩詞歌賦大量湧現,中國獨特的牡丹文化初具雛形。宋人對牡丹推崇備至,不僅游賞牡丹演變成鄉風民俗,成為全民參與的活動,而且牡丹已成為詩文、繪畫、瓷器、織綉、雕塑、宗教等領域的主要素材之一,由此而形成的牡丹文化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側面,牡丹風尚超過了唐代。

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譜》、王象晉有《群芳譜》,薛鳳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灝有《廣群芳譜》、蘇毓眉有《曹南牡丹譜》、余鵬的有《曹州牡丹譜》等。散見於歷代種種雜著、文集中的牡丹詩詞文斌,遍布民間花鄉的牡丹傳說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繪畫、音樂、戲劇、服飾、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現象,屢見不鮮。

解放後,牡丹種植有長足地發展,牡丹文化被人逐漸重視,出現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專家。牡丹文化兼容多門科學,其構成非常廣泛,它包括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教育、風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領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間的「全息律」。

現代牡丹種植格局:從規模上講,洛陽、菏澤為中國兩大牡丹觀賞旅遊中心,菏澤為中國牡丹種植繁育中心、種苗出口中心、油用牡丹加工中心,亳州為藥用、油用牡丹種植中心。

中國牡丹栽培的歷史,形成以黃河中、下游為主要栽培中心,其它地區為次栽培中心或重要栽培地的格局。隨著朝代的更迭,牡丹栽培中心隨之變換,但主要栽培中心始終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區。洛陽(隋),長安(唐),洛陽(五代、宋),曹州、亳州(明),曹州(清),菏澤、洛陽(今)。這是中國牡丹品種群形成和發展的栽培中心。除此之外,還有幾個發展中心:一是長江三角洲、太湖周圍及皖東南;二是四川盆地西北隅的成都、彭州;三是甘肅的蘭州、臨夏;四是廣西的灌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牡丹 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