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蘇軾《題西林壁》:側看成嶺,橫看成峰,人生亦在此仰止之間

蘇軾《題西林壁》:側看成嶺,橫看成峰,人生亦在此仰止之間

古今詩人都喜歡尋訪名山大川,留下自己的墨寶,膾炙人口、流傳千古。廬山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稱,因而也備受詩人青睞。李白寫廬山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讀完讓人有立馬去廬山見識這一壯觀奇景的衝動;而蘇軾寫廬山則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讀完後使人陷入沉思。

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這首詩,是大文豪蘇東坡題在廬山西麓的西林寺牆壁上的,於是得名《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一首小詩蘊含著無限的哲思,令人回味無窮。

廬山橫看則綿延不盡,逶迤不絕,崇山峻岭之中植被覆蓋,鬱鬱蔥蔥,富有生命的張力;

側看則峰巒如聚,跌宕起伏,偶有奇峰突起,高聳入雲,山河表裡之景,頓生萬丈豪情。

從遠處眺望,或是近處凝視,所見之景截然不同,所生之情也大相徑庭,這是因為「人在景中」。而若是跳出廬山的遮蔽,置身景外,方可全面的觀賞廬山各個角度的樣貌,有整體的把握。

我們腦海中不禁浮現出一幅絕妙的山水圖,由於我們的視角被拉高,廬山之景盡收眼底。

幽深寂靜的山谷之間,升騰著變幻莫測的氤氳山氣,如一層精緻細膩的輕紗帷幔籠罩在山上;山腰盤旋著一條條曲折迴環的險峻棧道,如綿延不止的博帶纏繞於青山綠水之間。俯瞰山巒疊嶂,輕盈的水霧和厚重的棧道流動其間,風情萬種,置身其間,似乎反倒是景隨人動。

只有使自己跳脫事物的本體之外,才能做到移步換形,欣賞千姿萬態的風景。結尾兩句即景說理,用輕筆娓娓道來。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局限,看到的只能是一峰一嶺一丘一壑。這啟發人們要認識事物的真相和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置身事外思考問題才能得出正確方案。

這首詩寓意深刻,但用語卻淺顯易懂。這正是蘇軾的寫作特色,格外的明達通透,沒有一點刻意雕琢的感覺,十分靈動。短短四句的小詩,質樸無華,運用簡明流暢的語言,清新動人,卻格外的含蓄蘊藉,思致渺遠,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使人百讀不厭,耳目清明。「語淺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於淡泊。」

《題西林壁》不單單是詩人歌詠廬山的奇偉景觀,同時也是蘇軾以哲人的眼光從中得出的真理性認識。由於人們所處的位置不同,角色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和出發點也不盡相同,因而對於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

由於詩人的這種認識是尋常而又深刻的,是對客觀自然事物的親身體會,是主客觀統一的,所以詩中除了有山峰山谷的奇秀形象帶給人的美感外,又有雋永深刻的哲理啟人心智。很喜歡蘇軾這種寄物寓理,深入淺出,在不經意間道出哲理的感覺,可謂是「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

 同樣蘊含此理的還有王安石的《登飛來峰》:「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來到山頂,跳脫浮雲遮蔽,方能高瞻遠矚,把握全局,進而充滿信心,收穫蓬勃朝氣。

文 | 南隹(三度平台簽約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壁生魔南 的精彩文章:

腐女必看BL動漫《同級生》 每一幀都小清新得像首小黃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