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寵物 > 被生活坑慘的原生魚:我太難了

被生活坑慘的原生魚:我太難了

跟其他國家的原生魚相比,生活在我國的魚多少有些悲涼。它們不是被各種天災人禍摧殘,就是在餐桌上發光發熱到危及種族發展。

圖片來源丨Freejpg

除了去美洲的鯉魚跟去歐洲的黑魚開闢出了新的繁衍渠道,其他的都得看人臉色苟活。

而有些魚被撈取得太多,來不及反應,已經是難得一見的生物了。所以鰣魚有點倒霉,沒有趕上保護生態的頭等艙就消失在人間。

鰣魚是洄遊性魚,喜歡在上層溫水裡生活,樣子並不突出,全靠肉質好讓自己走上滅絕之路,現在基本是瀕危物種了。由於早期被捕撈太多,現在只能靠養殖場才能繼續大量繁殖。在養殖場喝著EM菌長大的小傢伙,可能早忘了祖輩是怎麼在河口披荊斬棘吧。

大多數洄遊性魚類的求生欲都比較強,所以鰣魚的種群數量減少,必定受很多因素共同影響。我國經濟發展迅猛,在很多領域都有建樹。文明的發展一方面要靠科技支撐,另一方面也要消耗資源。會影響到鰣魚的因素包含了生存條件跟生存環境。

圖片來源丨Pixabay

攝影丨MonikaIris

世界每時每刻都在變化,今天晴天,明天可能陰天。今天水質清澈,明天就可能會有某化工廠里的污水流入河裡。很多原生魚的老家被污水影響,導致生存條件不斷被限制。

一部分魚死於污水,另一部分受水質牽制不幸畸形。工業廢物不但污染了水,害了魚,還威脅到附近村落的用水。不管對魚還是對人來說,水資源受影響,是毀滅性打擊。

當然,天生喜歡穿梭在江河湖泊的洄遊性魚有著更為活躍的天性。它們可以去任何地方,甚至逃離污水區域。不過生存環境的壓縮,會不會阻礙它們的種族發展呢?答案是肯定的。

鰣魚的口感跟其他利用價值都很突出,所以當地漁民喜歡鰣魚,很樂意守在鰣魚的必經之路。每到漁汛期間,漁民們紛紛守在河口,等待鰣魚上鉤。他們知道鰣魚受歡迎,每多撈到一條鰣魚,就換到好幾頓口糧。

隨著鰣魚數量的減少,倖存的魚群開始近親繁殖,產出的個體當然會有一定缺陷,甚至有的一出生就是畸形魚。在自身種群無法長久延續,多種外部原因共同擠壓下,鰣魚像蒸發了消失得無影無蹤。

圖片來源丨Pixabay

攝影丨ThinhLa

1996年6月14日-7月8日,研究團隊組織漁民在峽江產卵場內進行試捕,以判斷鰣魚的數量。但在漫長的21天探尋中,大家捕撈了400多小時,竟然沒有捕獲一條野生鰣魚。

或許它的歷史使命已經終結,也或許現在的生活環境不允許鰣魚繼續繁衍下去。總之,我們已經很久沒有見過野生鰣魚,這種忽然消失的空虛感,像極了十幾年不曾一見的白鱀豚。

現在養殖場已經可以規模性養殖鰣魚,大量給市場供貨,持續給我國水產行業助力。不過目前大多數養殖的鰣魚是從美洲引進的魚種,不具有本土性,而且養殖魚終生生活在充滿硝化細菌或生石灰的魚池裡,口感也跟我國原生魚有一定差距。

甚至我們不得不擔憂這些鰣魚的最終去處。因為個別原因,有一些人可能會暫時性養進魚缸稀罕幾天,有的則喜歡帶有儀式感的放生,將買來的魚放入自然中。這些一天三頓吃人工飼料長大的美洲鰣魚進入我國的江河湖泊,其實算得上是入侵物種。到時候大江大河中穿梭的雖然是鰣魚,可能早不是跟我們一起,在這片土地上世代繁衍的本土鰣魚了。

文章系意牌旗下【YEE水族世界】整理首發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聲明:文章圖片來源網路,侵權即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意寵 的精彩文章:

魚缸里發現白色蟲子,混在蛋白蟲里,沒想到是吸血的寄生蟲
新手遇到無鱗魚,加鹽就掛的噩夢不斷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