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機槍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減肥」史

機槍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減肥」史

輕機槍的誕生歷史其實是一部機槍(又稱機關槍)的「減肥」史,顧名思義,所謂「減肥」就是讓最初的機槍變得越來越輕,從而更適合步兵的攜帶與作戰。據資料記載,世界上最早出現的機槍叫做「蒙蒂格尼」(或譯為「蒙蒂尼」)機槍,是一個叫做法尚普斯(T.H.J.Fafchamps)的比利時上尉於1851年設計,並由比利時工程師約瑟夫·蒙蒂格尼(Joseph.Montigny)負責監製生產的,之後將其定名為「MontignyMitrailleuse」,如今法語中「Mitrailleuse」一詞就是「機槍」的意思。

起初該槍是以37根膛線槍管固定在一個熟鐵筒內,並將子彈裝在圓形槍機閉鎖塊(鐵盤)上的37 個小孔內。槍手把裝好子彈的閉鎖塊放在槍身後端的缺口處,再推動一個槓桿,將閉鎖塊向前推,完成閉鎖, 此時子彈正好跟每個槍管對正。然後槍手轉動位於後方的一個搖桿,擊發裝置就將這37 顆子彈逐一擊發,一圈轉完後正好所有子彈都被擊發出去。這時槍手拉動槓桿,閉鎖塊後滑,槍手將閉鎖塊取出,再將另一個裝好子彈的閉鎖塊放入,開始下一輪射擊。這個設計聽起來好像非常複雜,其實十分簡單,一組經過訓練的士兵,每分鐘可射出12 組即444發子彈。它是世界上第一款實用化的排放槍。在某種意義上,也可被視為機槍的始祖。

裝在輪架上的「蒙蒂格尼」25管機槍

此武器一經面世便引發了法國陸軍的極大興趣,因為他們已看到當時的普魯士正在不斷崛起,認為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跟普魯士人打一仗。所以法國人很擔心普魯士著名的「德萊賽」M1841針發槍的威力,雖然他們當時也發展了類似的「夏賽波」1866 型後裝步槍來對抗,但由於產能不足,短期內無法全部換裝,因此他們把「蒙蒂格尼」機槍當成了戰勝普魯士人的殺手鐧。

同時,法國人使用的「蒙蒂格尼」機槍也是法國上校瑞菲斯(De.Reffyse)精心改良過的產品,他將原本的37根線膛槍管減少到了25 根,使用的是法國陸軍裝備的「夏賽波」子彈。法國版「蒙蒂格尼」機槍從1867 年開始生產並裝備部隊。但在之後的普法戰爭中因為運用不當,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反倒由於外形太像火炮,而且又裝著輪子,大部分竟然被當作炮兵武器使用,鬧出了射程不到400米的「蒙蒂格尼」去對陣射程超過4000米的德國「克虜伯」大炮的笑話,結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世界上第二種手動擊發的機槍是美國著名機槍發明家理查德·喬登·加特林(Richard Jordan Gatling)設計研發的。加特林原本是一名醫生,卻從小對機械設計有著無比的熱愛和興趣。1861 年美國南北戰爭爆發,加特林從軍當了一名軍醫,他在軍隊醫院看到後送的死傷官兵實在太多了,除了戰場上的死傷外, 還有很多士兵死於疾病和營養不良。加特林認為減少士兵的數量就能拯救數以千計的生命。於是,他希望能發明一種槍,依靠兇猛的火力,一支槍能頂多支槍,讓一個士兵擁有很多士兵的戰鬥力,從而減少戰場上士兵的人數,達到減少戰爭傷亡的目的。沒想到這位本以治病救人為生的醫學博士卻最終製造出了令世人驚憾的一代殺人利器—「加特林」機槍,當時被稱為「加特林連用速射武器」,這也是對他及整個人類的一種天大諷刺!

1861年夏天,加特林開始構思機槍的設計,當年年底就完成了機槍模型,並於翌年進行了驗證。1862年11月4日,加特林獲得轉管機槍的專利,除包括1862年加特林機槍模型的技術說明外,還包括了兩點轉管機槍所共有的設計特點聲明:1、一個提供鎖膛內有擊針的圓柱旋轉體與槍管一同旋轉;2、每根槍管都有獨立的撞針。這使得以後所有與「加特林」機槍相似的設計都不能再獲得專利。

理查德·喬登·加特林和他設計的機槍

「加特林」機槍發明於1861年,在1865年作了相應的改進,由4管改為6管。1867年-1868年又增加到10管,並開始分發給美國邊防部隊使用。1870年,英國政府經過對比試驗後,在英格蘭建廠生產「加特林」機槍。與此同時,沙俄政府也購買了「加特林」機槍,並更名為「戈洛夫」機槍。從此「加特林」機槍被世界各國廣泛使用。「加特林」機槍從設計到使用都可稱的上是現代機槍的先驅!

1872年,美國柯爾特公司開始向中國清朝政府出口「加特林」手搖機槍。這便是理查德·喬登·加特林的傑作。他把6-10根槍管焊接在一個旋轉的圓筒上。手柄每轉動一圈,各槍管依次完成裝彈、射擊、退殼等動作。一個熟練的射手可在一分鐘內打出400發子彈,這在當時簡直是個奇蹟。「加特林」機槍廣泛用於美國南北戰爭和西部拓荒運動,成為僅次於大口徑榴彈炮之後的「殺人機器」。「加特林」機槍的降臨使中國如獲至寶。清政府相繼在上海、南京和天津等地建立生產線,進行大規模仿製。由於這種瞬間吐出大量彈藥的機槍發出類似火炮的聲響,於是清軍便把它稱之為「格林炮」或「格林快炮」。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日軍曾多次遭到清軍攜帶的「加特林」機槍的重創。這些情景被日本隨軍記者一一記錄在冊。另外在1900年義和團運動期間,清軍和義和團也曾用這種速射兵器保衛過北京和天津。

據參加過八國聯軍的美國士兵回憶:「一挺『加特林』機槍可以封住寬闊的大街。它的殺傷效果相當厲害……我們必須頂著中國人射來的彈雨前進。」

「加特林」機槍作為世界上第一款被廣泛使用的機槍,在世界槍械史上留下了絢麗的身影,但還是因其最大的缺陷(射手在戰場上長時間射擊作戰後會產生情緒失控和操作變形的現象,因此很容易造成機槍過熱卡殼或炸膛的情況發生)而很快被日後誕生的「馬克沁」機槍擠出了戰爭史的舞台。

1882 年,美國工程師海勒姆· 史蒂文斯·馬克沁(Sir Hiram Stevens Maxim)赴英國考察時,發現士兵射擊時常因老式步槍的後坐力,肩膀被撞得青一塊紫一塊。馬克沁從人們習以為常、熟視無睹的後坐現象中發現槍彈在發射時產生的火藥氣體是一種相當大的能量,同時也是武器自動連續射擊的理想動力來源。

馬克沁首先在一支老式的「溫徹斯特」步槍上進行改裝試驗,利用射擊時子彈噴發 的火藥氣體使槍完成開鎖、退殼、送彈、重新閉鎖等一系列機械動作,實現了單管槍的自動連續射擊。於是,他於翌年首先成功地研製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動步槍。後來,他根據從步槍上得到的經驗,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槍管短後坐自動射擊原理。他還改變了傳統的供彈方式,製作了一條長達6米的帆布彈鏈。為機槍連續供彈。同時,為了給連續高速射擊後發熱的槍管冷卻降溫,馬克沁還採用了水冷降溫的方式。就這樣,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在1884年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支能自動連續射擊的機槍,射速達到了每分鐘600發以上。這便是世人皆知的「馬克沁」重機槍。他本人也因這款機槍的誕生而被載入世界輕武器發展史的史冊。

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1840年2月5日—1916年11月24日),是馬克沁機槍的發明者。出生於美國緬因州,後來移居英國。1901年被維多利亞女王封為爵士

1893-1894年,英國殖民軍在南中非洲羅得西亞(今辛巴威)與馬塔貝勒-蘇魯士人爆發了第一次馬塔貝勒戰爭。戰爭期間,曾有一支由50餘人組成的英軍僅憑4挺「馬克沁」機槍與5000多名馬塔貝勒人交戰。儘管馬塔貝勒人充分表現出了本民族的頑強精神,但最終還是不敵機槍的密集火力,3000多人倒在槍口之下,這就是「馬克沁」機槍在戰場上的首次戰例。

「馬克沁」重機槍獲得成功後,許多國家紛紛進行仿製,一些發明家和設計師針對「馬克沁」重機槍的原理與結構進行改進和發展,衍生出了英國的「維克斯」重機槍和前蘇聯的「馬克西姆」重機槍等一系列著名重機槍!

「馬克沁」重機槍的成功帶動了世界槍械史的新變革,重機槍已成為世界各國步兵最重要的火力支援武器,同時它的發展也是百花齊放,各國名槍爭奇鬥豔。在「馬克沁」問世不久後的1892年,美國著名槍械設計家約翰·摩西·勃朗寧(John Moses Browning)和奧地利陸軍上尉阿道夫·馮·奧德卡里克(Adolphvon Odkolek)幾乎同時發明出了最早利用火藥燃氣能量的導氣式自動原理的機槍,這種自動原理為今天的大多數機槍所採用。而美國槍械設計師本傑明·伯克利·霍奇基斯(Benjamin Berkeley Hotchkiss, Hotchkiss或譯為哈乞開斯或哈奇開斯)設計的1814型機槍則是世界上最早的氣冷式機槍,這種機槍取消了水冷式機槍上笨重的注水套筒,使機槍較為輕便。

雖然人類擁有重機槍後,在某種意義上增強了步兵的火力配備,但由於其笨重的體積,重機槍僅適用於陣地戰和防禦作戰,在運動作戰和進攻時使用極其不便。即使是體積較輕的氣冷式重機槍的重量也將近20公斤,就更不用說(含槍架及裝滿冷凝水後)總重量在50——60公斤左右的水冷式機槍了。如果重機槍想機動的話至少也需要3-4人以上才行,而且在移動中的目標太大,很容易被敵人發現,成為打擊的對象。所以,各國軍隊都迫切需要一種能夠緊隨步兵實施行進間火力支援的輕便機槍。於是輕機槍便呼之欲出了!

本文摘自《單兵裝備00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如果閃電戰失敗了該怎麼辦?再發動一場閃電戰!
《無畏上將高爾察克》那場海戰是杜撰的,但還原度相當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