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我們進入佛門在追求的是什麼?一切智

我們進入佛門在追求的是什麼?一切智

我們講到一切智跟佛十種力,這個部分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現代人因為受了很多這些是非、選擇題的訓練,所以你的答案不是零分、就是一百分;但是在修學的過程里,生命的成長並不是這一種對與不對的問題。

一切智就是佛的十種力,而這十種力是你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具備了,這個具備並不表示你是一百分,但你也不要認為你是零分,所以這裡講「知佛十種力,而未能成就」,這個成就就證得,所謂證得的意思是一百分,那你有幾分?這不是除了一百分就是零分的問題,你已發,是真的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是口頭上應付的,這個時候你至少有一分,那麼從一分到二十分,二十分到四十分,四十分到六十分,你都有成長的空間,那就是我們菩提道上的努力。

今天,修行人或者學佛人為什麼很容易退心?就是他不在菩提道上,所以我們說你發心,首先你要成為一個佛教徒,不是拿皈依證就叫佛教徒,那是民間信仰;你要成為一個真正的佛弟子,那就是要走上菩提道。這一點你要能夠確定,當你不能這樣確定的時候,不算,你只是民間信仰拜拜。學漢傳佛教,尤其是學華嚴,「我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什麼叫作已發?而未知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已發、未知,這當中是什麼?這東西你必須弄清楚,不然你怎麼叫作學華嚴呢?這是一個基本條件。

所以我們進入佛門在追求的是什麼?一切智!一切智不是零分或一百分的問題,而是你在這個過程中怎麼成長的,這個成長過程的這一條路,就叫作菩提道,所以它是很清楚、很明確,不可能忽悠忽悠就過去了,弄清楚啊,這是第一個部分。

第二個部分,這一段四個偈子里,我們講過是果因律,第一偈:「能於一念中,普現三世心,欲色無色界,一切種種事。」在一念中能夠普現,這是講果,下來是講因,第二偈是講因。我們講萬行因行,萬行是什麼?隨順三律儀,演說三解脫,建立三乘道,成就一切智,這就是萬行因行。

三律儀,別解脫戒、定共戒、道共戒。現在的三律儀已經變成波羅提木叉、別解脫戒、別別解脫戒;然後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這個叫別解脫戒,是三律儀當中的一部分,這當中包括三皈、五戒,八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還有優婆塞戒,六重二十四輕、十重四十八輕,無量無邊的戒,統統叫作別解脫戒。這個從三律儀來講,別解脫戒叫下品戒;你要是能夠進入定中,自然就會符合戒律的標準,這個叫作中品戒;當你在定內、定外,都能行菩薩道而不犯規矩,很自然地與眾生相處很自在,這個叫作上品戒,就是道共戒,是這三個部分。所以今天我們把這些戒給扭曲了,你會變成只有,不,別解脫戒只是基礎的,你作意持戒的部分,它的目的是在凈化,在清理身語意業,主要是在這裡。

第二個,演說三解脫,因為你做不到第一個標準,所以三解脫你就不用說,三解脫就是三三昧,演說不是用講的,現在的演說是你用現代的名詞解釋,演說的演是表演,做給你看,說這個就是叫作空三昧,要領在哪裡,你也會照著做到那個目標,那這個就叫作演說空三昧。然後告訴你無相三昧是怎麼修的,並且修給你看,這叫演,然後再把要領點出來,這個叫說。

像我現在坐在這裡講給你聽,這個不叫演說,因為沒有表演,而表演就表演三三昧,表演入定,定中的境界講給你聽,那這樣就叫演說。那我告訴你,真的演說你也不懂,因為你看不到他的表演,你看不到就沒有演,他說的你就不會相信,所以你有可能很認真,看似在聽經,其實你根本沒在聽!你只是在做你自己的事,這個就不在聽演說。聽演說不但要聽,還要看啊!當我跟你講說,我在定中演說,你知道嗎?你會說:哪有在定中,你只是一張嘴開開闔闔而已,哪有在定中呢?入定應該是坐在那裡動都不動,像木刻人像一樣的都不動啊,那你一直都在蠕動著,哪叫在定中啊?因為你有一個先入為主的觀念。所以我說:你喜歡聽死人講的、不喜歡聽活人講的,所以你演說根本就看不到,更不要說三三昧是什麼了,你千萬要留意到這一點。這已經層次很高了,從行者來講,他能演;從學者來講,你看不到,這是個麻煩事啊!

第三個建立三乘道,華嚴不是講五教嗎?這裡怎麼講三乘呢?這個五教跟三乘是一樣的。這個三乘基本上講的是小乘、三乘、大乘,或者叫作漸教、頓教、圓教,它的大概劃分,我們也講過很多遍了。

第一個是資糧道,叫作漸教。資糧道的意思就是把整個過程要跟你講一遍。

第二個是頓教,頓教就是行法,要去修行。在修行的時候是不談位階的,因為你的程度到哪裡,顯現出來的就是那個位階,但是你的位階高下是在漸教那個時候講的。

第三個圓教是講成就的。因此華嚴宗就產生了三生說,所謂:今生不克,三生必圓。今生為什麼不克呢?今生就是漸教,就是見聞生,第二生叫作解行生,第三生叫作證成生。那為什麼今生不克呢?今生你到底在哪裡?是從漸教講的,漸教通達以後你就會行,漸教不通你行不起來。當然,這裡頭從眾生根器來講有很多種,大概我們劃分就是這三個階段,那麼在做教導,指導大眾來修學是按照這三個層面講,這就是建立三乘道。每一宗、每一派、每個道場,他的教導基本上從佛跟法身大士的教導來講,它都是一致的,法界中沒有例外,離開這個範圍的就不是佛法,所以叫做建立三乘道。各宗各派是有不同,歸元無二路,手法有高下、教法有不同,那三個階段是一樣的、一樣的。

下面又講「一切智」是什麼?那就回到我們第一個所談的問題,對這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十個勝力你不見得十個都有,但總有幾個,這幾個也不是都滿分,都有幾分的,事實上十個當中你幾乎每一個都會有,不會沒有,沒有的不會坐在這裡,那問題是你沒有信心,跟你說有,你也說有嗎?真的嗎?師父隨口說說的,有十種殊勝之力,我還會坐在這裡嗎?要不然你坐哪裡?坐在桌子上是嗎?坐在椅子上,表示你都在六十分以下,會進到這邊來坐的,你也不可能零分,十個當中,大概都一兩分、兩三分、五六分,就是這樣子。

現在跟你講一個,你自己去檢驗看看,你的定位了沒有?然後定位以後的工作怎麼樣?這是很重要的。大概你會說有,我有定位──我在禪觀,我在密法,我在經教,或者我在經營管理上,那你的定位明確,一分。那下面,你就永遠沒有辦法上去了,因為你有定位而沒有實踐,沒有實踐就沒了,你占著那一分,那你就會很痛苦,因為那等於站在門坎上,進也進不來、出也出不去,你也捨不得離開,你也不願意進來,那關鍵就在於你根本看不清楚,你進到這裡來要做什麼?「一切智」對你來講只有三個字而已,就叫作一切智,一切智是什麼你不知道,你換個名詞就叫作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菩提樹的心叫菩提心,是嗎?你也知道這個不應該,但是你又講不出什麼叫作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追求一切智的心,一切智就是佛的這十種力、十種智,它這裡是講力,不是講十種智。這十種殊勝智力,這個智慧能起作用,那個作用就叫作力。

我說你有一分,是指前半分,你那一分智不起作用,假如那一分能夠到達後半分,就是那一分智有,又能夠起作用的話,那你就開始啟動了。我們有很多人發心,他很想當主管,那就讓他當主管,不當主管不會死,當了主管就死得很好看,為什麼?因為他不當主管的時候,他自己想:我來做就多好,我會做、我會做,真的讓他做了,他累得要死,說怎麼都這樣子啊?這叫什麼,你的德行跟資糧不足,你不能影響別人,所以你會畏縮在前半分那個地方,你沒有辦法走到這一分的後半段,這個後半分是指,我的智慧雖然很少,只有一分而已,但是這一分能起作用的,只要它一起作用,你就會一直成長的,可是你不起作用。

所以,我們在講五根、五力也是一樣,你只有五根要做什麼呢?五根起用就是五力,三十七道品里,五根、五力這兩個就佔了十個道品,你看,在《梵行品》里,這個就是講的十種殊勝智;在《凈行品》里有十種殊勝智力,所以智跟力是不一樣的。那現在看看你自己,這是一個前提性的認知啊!在修學裡,我們說我有明珠一顆,你在生命中擁有這個法身慧命,只是無明暗障,現在你要趕快把它轉過來,讓那個光明顯耀出來起作用,如果你不做這個工作,哪叫在修行呢?你就只會說我有明珠一顆,總有一天我會成佛,那你就慢慢等吧,你要怎麼成佛呢?你要怎麼成就呢?這個關鍵才是重點,這才是關鍵處,這是到前面我們講的一個總結。

擷自《普賢心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雲和上法語 的精彩文章:

蚊子咬你時,能不能如如不動
華嚴這部經它是一個什麼樣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