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壇經諦義:什麼是「般若」?

壇經諦義:什麼是「般若」?


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

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

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今讀】

善知識,什麼是"般若"?"般若"是梵語,用我們中土的話來說,就是智慧。這個智慧,就是在一切處,於一切時中,念念不迷,念念自覺,這就是智慧,也就是般若行。

如果一念迷,即般若失;一念覺,即般若生。但是世人愚迷,不知般若,即使嘴上說著般若,心中也不行般若。所以有人常常說自己在修般若,但是卻不知般若是什麼意思。結果念念落空,卻不知真空。

須知般若沒有形相,無可描述,它是指每個人的自覺不迷之心。如果能這樣悟解般若,才是般若智慧。

【疏解】

慧能的這段話專講般若,向人們解釋"般若"這個概念是什麼意思。


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

般若就是智慧;智慧就是時時處處"念念不愚";而念念不愚就是"般若行"。

慧能說的"愚",即昧,即不自覺。慧能說的"智",即覺,即自覺心念。所謂"念念不愚",就是念念自覺。所以"般若"即是自覺之知。心能自覺自念,即為般若智;心能於時時處處自覺自念,即為般若行;心於自覺中不迷昧於念用,念念自主,來去自由,即為般若智慧。


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心之迷昧,只在一念之覺。覺若迷則愚,覺而悟則智。

念者,心之所在也。所謂"一念愚",即於生念時不自覺。不覺本心之念,只知所念之物,因而昧失本心,心失此覺"即般若絕"。所謂"一念智",就是於生念時自覺所念,而不繫於所念之物,因不於迷物,故不昧失本心,心得此覺"即般若生"。

世人愚迷,不見般若。

世人知見,迷繫於物,不覺本心,所以不知般若。知曉般若的人,世所罕見。惟有知般若,才能行般若;而能常行般若的人,就是佛。因此佛度眾生,就是令眾生從本心生起般若智慧,轉愚迷為般若。


口說般若,心中常愚。

許多人只是把覺悟掛在嘴上,心中並沒有覺悟。口說而不心行,於是般若就成了一個概念,說得口滑,甚至講得頭頭是道,但心中卻並無般若覺行。這樣的人說是修般若,其實只修了一個口頭禪。


念念說空,不識真空。

是說心行落空,卻不知真空。因為覺悟者常喻真心如虛空,因此修行人就著於空相,於是念念落空,執在空境上。但空境並非空心,空心才是真空。因而見執空境者,不識真實。

"念念說空,不識真空"是與"口說般若,心中常愚"相對而言的。一個落有相,一個落空相。一個口說而不心行,一個心行卻落頑空。所以慧能這兩句話,是指修行常易墮入的空有兩邊之病。落於空有兩邊,皆非般若;不落兩邊,才是般若;生而不染,空而不寂,化兩邊而為一,才是般若行。


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

"般若"是個概念,不可將其定相、定位、定境,不管將般若定為什麼,都是錯誤的理解。因為若將般若定成了什麼,就落於分別,落於境相,即非般若。所以般若既非有,也非空,只是每個人的本覺靈明之心。心得本覺靈明,此心即是智慧心,此知就稱般若智。



作者程東:現代心學創立者。畢業於南開大學,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北京潭柘書院大先生。出版《真性論》《明心講談》《覺自在》《金剛經諦鑒》《壇經諦義》《心經揭諦》《傳習錄精講》《解老子第一章》等專著。

現代心學:是立心為學、認識自己的學問。我是真實存在,我的存在是可以認識的。現代心學是一門新學,通過理解與實證的方式,開啟心門,把握規律,悟證本來,解決自我認知與存在的問題,從而破解大惑,真正自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般若 的精彩文章:

摩訶般若波羅蜜
般若:10分鐘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