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華表柱略解

華表柱略解

華表起源甚早。相傳堯舜時在交通要道講究豎立木牌,讓人在上面寫諫言,名曰「誹謗木」,或簡稱「謗木」,也叫「華表木」。《淮南子·主木訓》記載:「臣聞堯舜之時,諫鼓謗木,立之於朝。」最初這種「謗木」多豎立在交通要道,供人們寫諫,評論時政,同時也能起到路標作用

到了漢代,華表木就發展演變為通衢大道的標誌。因為這種標誌遠看好似花朵,故稱「華表」(古時,「花」同「華」)。漢代還講究在郵亭的地方豎立華表,可使送信人不致迷失方向。《說文·木部》:「桓,亭郵表也。」古人徐鍇又作了進一步說明:「亭郵立木為表……表雙立為桓。」因此,華表亦稱為「桓表」。

後來,華表逐漸發展成為裝飾建築品,多設在橋樑、宮殿、城垣或陵墓前做為標誌。立在陵墓前的叫「墓表」,多數為石造,柱身雕有蟠龍等紋飾,頂端是雲板或蹲獸,表上的蹲獸叫「望天犼」。

華表頂上的異獸,是古時傳說中的一種神奇動物,其特性善吼叫,名曰「吼」(亦作「犼」)。放在皇宮門裡的華表,犼沖著北方,名叫「望君出」,每當民間發生災害時,望君出就呼喚君王出宮;宮門外的華表上,犼沖著南方,叫「望君歸」,君王如果在宮外玩的太久,望君歸就會提醒說:回來吧,君王。

《明會典》稱之為擎天柱。聳立在天安門前的高大漢白玉華表,圍繞著天安門共有四座。華表的上部有兩個圓盤形的柱帽稱為承露盤,其上雕刻著蹲立的龍狀神獸。這樣的華表在明十三陵也有兩對。在清代陵墓中也有,只是柱頭有所變化,明華表柱頭多為神獸,而清陵柱頭多為蓮花頭或寶瓶狀。

天安門的華表前後各有一對,「門外華表柱二,金水橋環之,門內亦華表柱二」。與天安門同建於明永樂年間,迄今已有500多年歷史。

每根華表由須彌座柱礎、柱身和承露盤組成,通高為9.57米,重20000多公斤。在直徑為98厘米帶有層層迴環不斷的雲朵石柱上,盤繞著一條巨龍,龍四足,無爪雕飾得卓約生動,躍然飛舞,可謂鱗角崢嶸,臂爪勁健,給人以玉龍遨遊雲天之感。在雕龍巨柱頂端,橫叉著白石雲翅,呈朵狀。雲翅上面是圓型承露盤,盤上有一蹲獸,名「望天」。在八角形漢白玉須彌座四面雕刻雲龍,外面四周環繞白石雕花欄杆,欄杆四角柱頭上,雕有四隻憨態可掬的小石獅子,它們頭朝的方向與「望天」的方向一致。亭亭玉立,造型精美的華表,是主體建築天安門的極好裝飾,使得天安門更加威嚴壯麗。

古代天文學家立竿測影,憑竿影的長短推定夏至冬至,然後算出曆法,敬授民時。那一根竿名之曰表,這就是華表的胚胎。後有圭表之設。只須在斜置的圭版上插一木簽,視其投影所指,便能讀出時間,這就是日晷了。華表既體現著民主精神,又在一定意義上是權力的象徵,還有計時、裝飾之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足柱 的精彩文章:

讓人倍感嫌棄的「百足蟲」蜈蚣,和蔬菜放一起,竟然能促進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