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新拍承德十大景之一——棒槌山

新拍承德十大景之一——棒槌山

新拍承德十大景之一——棒槌山

?李 樹

棒槌山。

位於避暑山莊東部武烈河東岸,磬錘峰國家森林公園海拔596.26米的山巔之上。它孤石獨秀,一峰崢嶸,擎天而立,上粗下細,很象洗衣用的棒槌,故而被稱為棒槌山。

▲至今已有300萬年的棒槌山,立於危崖之巔,懸臨絕壁崖邊。因其形似寺廟的磬棰,故康熙皇帝賜名為「磬錘峰」。

▲峰柱高38.29米,上部直徑15.04米,下部直徑10.27米,基座高21.13米,長38米,寬3—5米,體積6508立方米,重約16200噸。

▲磬錘峰景區總面積1.06萬公頃,包括棒槌山、蛤蟆石、普樂寺與安遠廟。

▲遊覽棒槌山首選乘坐索道。磬錘峰索道長1620米。是目前國內最長的吊椅式索道,單程21分鐘。

▲磬錘峰索道往返鋼索上共設置180個吊椅,為目前全國最長的吊椅式索道。

▲索道翻越兩道梁,穿過兩條溝 ,單程運行21分鐘。

▲索道上站。

▲總面積2200公頃的磬錘峰景區北門,門上對聯為:千古精靈擎天一柱齊日月,億年神針定海萬頃轉乾坤。

▲進入北門

▲進北門沿山路前行,在距棒槌山約200餘米處,便是臨山而建的寶山寺。

寶山寺,被稱為砬壁佛光的寶山寺,建於清朝中後期,由名僧麻祥主持建造,寺廟坐西面東,背倚山脊,高約4米,長約20米,院內高台上設正殿三楹辟一門。

▲殿內主供宗喀巴,右側為五世班禪,左側是七世達賴。

▲還有不動金剛、彌勒佛等五尊佛像。

▲寺南側有敞殿兩間,供奉吉祥天女(藏名「班達拉姆」)、米拉日巴佛像二尊。

▲寺內外佛像全部為摩崖造像,比例勻稱,形象生動,栩栩如生。

▲寺南崖壁上有康熙《錘峰落照詩》摩崖石刻,詩文如下:

縱目湖山千載留,白雲枕澗報深秋。

巉岩自有爭佳處,未若此峰景最幽。

麻祥墓。寶山寺東南百餘米處,有一白色寶塔,此塔為創建寶山寺的開山主持,並相守終生的名僧——麻祥的墓塔。寶山寺建成後,麻祥吃住在山上,念經不止,一直到去世,便葬於此處。

經幢遺址。沿麻祥墓前行過洗手間,不足百米的山脊上,曾經有一石幢,也稱經幢,又稱磚塔,上鐫四個古文字及龍紋。

▲清《熱河志》上載有……下銳上豐,俗稱棒槌峰。每夕陽欲暝,萬壑蒼然,一峰秀矗,亭亭倚天。峰側石幢一,鐫四字。此經幢早已無存,只剩遺址上殘存的磚頭。

▲這四個字的拓片,據說是一個名叫波茲德涅耶夫的俄國學者留下來的,有人說是契丹文字,還有人說是「天書」,沒人知道念什麼。

▲沿經幢遺址下行,山樑上還有一寺廟遺址,廟號與年代不詳。

▲寺廟殘骸。

▲兩側峻峭的山脊上,通往棒槌山的道路平坦而光滑。

▲峰柱下休息的平台。

▲在石峰的半腰處,有一株樹齡在300年以上的蒙桑,桑樹賴石而生,與石相依相伴。

▲樹高3米多,主幹直徑30多厘米,所結桑葚兒白色,又大又甜。

▲基座的台上現已禁止遊客攀登,雖然有3—5米寬,但站在上面還是有點眼暈,尤其是大風天氣,絕對不安全。

▲棒槌山南側500米,有一酷似蛤蟆的巨石,蹲坐于山巔之上。

▲樹林里貪吃的小松鼠。

攀登棒槌山,除了乘坐索道,還有一條上山步道,是經普樂寺前停車場,從寺南牆外上山。

▲上山的道路或為石板,或為石階,也有依岩鑿就的階梯。

▲台階上便是磬錘峰國家森林公園南門。

▲這裡是步道中最為陡峭的一段。

▲山巔上的重檐六角觀嵐亭。

▲在這裡可以同時觀賞棒槌山與蛤蟆石的雄姿。

▲繼續前行,所見到的棒槌山,被譽為「上帝的拇指」尤為逼真。

▲走到山脊之上,便可以觀看蹲卧山巔,欲躍蒼穹的蛤蟆石了,還可以到蛤蟆石跟前鑽蛤蟆洞。

普樂寺。俗稱園亭子,位於武烈河東岸的磬錘峰景區售票處南側山坡上。是乾隆皇帝繼普寧寺,安遠廟之後,敕建的又一座皇家寺廟。它座東面西,中軸線正對著避暑山莊,東面隔山與棒槌山相對,佔地面積24000平方米。

▲普樂寺的建築,前半部是漢族寺廟傳統的「伽藍七堂」式,後半部是藏族形式。寺內主體建築「旭光閣」仿北京天壇的祈年殿。在建築的平面布局上與一般寺廟不同,它打破了傳統寺廟座北朝南的格局。東依磬錘峰,西對避暑山莊,與外八廟中的溥仁寺、安遠廟、普寧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等遙相呼應,形成了一個眾星捧月的格局,拱揖避暑山莊。

▲普樂寺的山門。門前有一對石獅子,山門正中嵌有乾隆御筆題寫「普樂寺」滿、漢、蒙、藏四種文字的匾額。

▲山門內,南側是鐘樓。

▲山門內,北側是鼓樓。

▲迎面高台基上有一座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大殿。正中檐下懸有乾隆御書「天王殿」雲龍匾。

▲殿內正中供奉大肚彌勒佛,兩側是四大天王塑像。

▲彌勒佛的背後有護法神韋陀佛立像,面向大雄寶殿,護持佛法。

▲宗印殿。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頂,覆蓋琉璃瓦,屋脊裝飾色彩繽紛的琉璃飾件,以數條黃琉璃龍貫穿起來。脊中央有一座喇嘛塔,塔的兩側嵌佛供八寶飾件:寶傘、金魚、寶瓶、蓮花、法螺、法輪、法幢、八紮等吉祥八寶。

▲正脊中央的黃琉璃瓦喇嘛塔,高約兩米,塔基為須彌座,塔由承露盤、相輪和日月組成。

▲殿內正中由北至南,供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中方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在他們背光上,有金翅大鵬浮雕。

▲寺院的後半部分,是一座藏式石砌三層闍城。

▲一層四面各有門,面西是正門,門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單檐歇山頂,門殿內建有乾隆御碑。

▲門上有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的乾隆題額「真如境」。

▲原有封閉式四面圍廊現已不存,只留有四面三間門殿。

▲第二層正方形石台,上面磚牆上有雉堞,方台四周正中都建有石拱門,拱門與門殿之間有甬道相連。正西拱門正中嵌有乾隆御書「舍衛現祥」匾額。

▲拱門內兩側有石蹬道直通台底。

▲蹬道至二層台頂出口建有廊廡。

▲南北兩面拱門是封閉式的,沒有蹬道。拱門兩側有護法神像。

▲台頂建有八座形狀相似的喇嘛塔,四角的台座為八角形,白色。

▲四面正中的台座方形,顏色分別是西紫、東黑、北青、南黃。

▲四面的八個塔代表四方佛和八大菩薩、「四面八方」、「四平八穩」 ,五色塔象徵五色土(中國九州之土呈五色),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第三層正方形石台周圍有石欄杆圍繞,平台正中是寺內後半部的主體建築「旭光閣」。這是一座圓形重檐黃琉璃瓦攢尖頂的殿閣,外形與北京天壇祈年殿相仿。方形平台、圓形屋頂,顯示天圓地方的中國古代宇宙觀。

▲殿內中央圓形須彌座上,築有國內最大的立體「曼陀羅」模型,曼陀羅中供有上樂王佛雙身銅像。

旭光閣的內頂部飾有精美的金龍戲珠藻井,雕工細膩,金光閃閃,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上樂王佛雙身銅像。

上樂王佛又稱勝樂王佛,也就是「歡喜佛」,藏名「德巧」,是藏密五部金剛大法本尊之一。

這尊雙身立姿歡喜佛銅像,呈男女擁抱交歡狀。男像勝樂王佛是大日如來的法身像,三面十二臂,正面直對磬錘峰,代表「智慧」,女像明妃(即佛母羅浪雜娃)一面雙臂,遙對永佑寺舍利塔,代表「禪定」,這在藏傳佛教密宗中是一種最高級別的修鍊形式。此尊銅鑄雙身佛像是國家一級保護文物。

安遠廟。

俗稱伊犁廟,又稱方亭子,位於普寧寺和普樂寺之間的武烈河東岸台地之上,佔地面積26000平方米,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仿新疆伊犁河北岸的固爾扎廟規制修建。面向西南,中軸線直對避暑山莊。

此廟是達什達瓦部遷居熱河後,舉行佛事活動的重要場所。

▲山門

安遠廟的山門是一座面闊三間,漢式重檐歇山頂磚石砌築的門殿,下面辟有三個圓拱洞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

正中拱門上嵌有乾隆皇帝御書滿、漢、蒙、藏四種文字的「安遠廟」匾額,寺廟名稱為祝願遠方安定之意。

▲二道山門

下部是砌磚石城座,開有拱門三個,壁上設有盲窗。石城座上建有歇山頂門樓,門殿兩側設腰牆。

▲進入二道山門,東南北三面牆垣正中,都各有一座平台城門,城台塗紅色,壁窗上飾以白色藏式盲窗。

▲台上建有漢式歇山頂門樓,建築式樣與正面的二道山門相似,不同的是只有一個拱門,從而組成一個嚴整的院落。

▲門殿碑亭

正面門殿三間,殿中置乾隆皇帝御制卧碑《安遠廟瞻禮書事(有序)》。

▲石碑正面為滿、漢文字,背面為蒙、藏文字。碑兩側鐫有乾隆題寫的五言律詩。

▲與碑亭相連接的有70間迴廊,封閉的迴廊內便是普度殿,現迴廊只剩基座。

▲普度殿

通高27米,平面成正方形,外觀三重屋檐,黑琉璃瓦覆頂。檐下有滿漢蒙藏四種文字的乾隆御題匾額「普度殿」。黑瓦覆頂在寺廟建築和皇家建築群中極為罕見,據說這是因為在五色中黑代表五行中的水,為使安遠廟避免固爾扎廟毀於戰火的厄運,乃用黑瓦覆頂,以水克火,防止毀於火災。

▲一樓供奉主尊綠度母,木雕,頭戴寶冠,凝神垂目,神態安詳。像前金柱面北掛條幅「竺乾雲護三摩峙,朔漠風同萬里綏」。

▲供桌兩側的木雕猛虎與黑熊,為乾隆皇帝獵射之物,置此以昭示皇帝雄威及騎射技藝。

二樓供三世佛和六大菩薩,三樓供大威德金剛。

▲民間還傳說乾隆的嬪妃中有個香妃,是新疆伊犁人。她自入宮後,經常悶悶不樂,思念家鄉。為了使她高興,乾隆不借花重金,按維族人的樣式,修了這座金碧輝煌的伊犁廟。


棒槌山的傳說

很早很早以前,熱河一帶是一片汪洋大海,老百姓都以捕魚為生。有一個勤勞、善良、勇敢的小夥子,父母雙亡,一個人孤苦度日。有一天他外出捕魚,捕到了一條紅色金鯉魚。眾人都說小夥子運氣好,如果賣掉,一定會賣個好價錢,能娶個好媳婦回來。可這小夥子總覺得這魚長的非常好看,不忍心將它賣掉,於是,就把它放回了大海。

一天,小夥子外出捕魚,遇上了風浪,不僅魚沒有捕到,還差點喪命。拖著筋疲力盡的身體回到家裡,心想:家裡要是有個人做飯該多好呀。這樣一邊想著一邊打開了房門,房門一開他就聞到了飯菜的香味,掀開鍋蓋一看,果然鍋里有熱乎乎、香噴噴的飯菜,由於又累又餓,顧不得多想便吃了個飽。以後便天天有熱乎乎、香噴噴的飯菜吃。他覺得奇怪,便要把這事弄個清楚。這天,他提前回家,悄悄推門進屋,見一個姑娘正在忙著做飯,那姑娘已經躲閃不及,在小夥子的一再追問下,姑娘才說了實話。她就是那條被小夥子放回大海的鯉魚,是龍王的小女兒,為了報答小夥子,天天來給他做飯。從此,他倆便成了親,過起了恩恩愛愛,甜甜蜜蜜的日子。

一年以後,這件事被龍王知道了,他哪能容許自己的女兒與一個凡夫俗子成婚?便指派他的蝦兵蟹將來捉拿小夥子,龍女決心和 小夥子一起逃走。他倆同駕一葉小舟破浪向前,蝦兵蟹將緊追不捨。走著走著,猛見浪花翻滾,龍女突然想到那翻滾的浪花下邊是一個巨大的海眼。正因為有這個海眼,海水才不幹枯。我何不回龍宮將定海針偷來,將海眼堵住。於是她便與小夥子一起沉入海底,讓小夥子藏身於珊瑚林中,她偷入龍宮寶庫,盜出了龍宮裡的定海神針。她拉上小夥子一起游出海面,照準海眼將定海神針拋了出去,只見金光一閃,不偏不斜正好插在了海眼上,立時海水嘩嘩降落,蝦兵蟹將們見勢不妙落荒而逃。不一會兒海水乾枯,海底的礁石,變成了莽莽群山,那定海神針象一根擎天的巨柱,矗立於群山之巔,變成了依天而立,聳入雲端的棒槌山。龍女與小夥子就在棒槌山下,過上了男耕女織美滿幸福的生活。

這樣的日子只過了兩年,玉皇大帝又派天兵天將,來捉拿龍女。原來大海乾涸後,龍王到天庭向玉帝告了龍女的狀。龍女被抓後,天將們押著龍女,正準備回天宮向玉帝交差。當走到棒槌山時,龍女死死抱住了棒槌山,任憑天將怎麼拽她,也不鬆手,天將沒辦法,就稟告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說:"那就就地處死。"天將便施展法術,將龍女變成一棵桑樹,長在了棒槌峰山腰上,讓她既歸不了天,也回不了大地。小夥子帶著他們的兒子,每天都站在棒槌山下呼喚龍女,可是,怎麼也呼喚不回來了,只有噗啦啦掉在他們身上的一粒粒白色桑椹兒。據說那就是龍女落下的滴滴眼淚。後來,人們就把這棵桑樹叫做"龍女樹"。



作者簡介:

李樹,男,1954年1月3日出生於承德縣頭溝鎮北老爺廟村,1974年1月畢業於承德縣東三十家子高中,自1975年起至2014年退休,始終在承德縣糧食局頭溝糧食所工作,從營業員、會計、保管員一直到所長,從沒離開過糧食行業。

2018年,在熱衷於探討長城文化、弘揚長城精神、自費考察明長城關口的同時,潛心研究承德家鄉及避暑山莊的文化古迹,力爭為宣傳大美承德奉獻綿薄之力。



編輯:百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棒棰樹屬 的精彩文章:

這六棵樹竟是稀世之珍!
人蔘 為什麼叫「棒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