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十三世紀禪宗繪畫長卷:十牛圖頌 詳解

十三世紀禪宗繪畫長卷:十牛圖頌 詳解

十三世紀長卷 紙本彩繪尺寸:31.1 x 624.8 cm

禪宗用圖畫、文字將開悟的過程和在各個階段的體驗表現出來,系統地描繪出由修行而開悟而入世的心路歷程,這就是著名的牧牛圖及其圖頌。《牧牛圖》用十幅圖畫描繪牧牛的過程,亦稱《十牛圖》。長卷有圖、頌(詩)、文(著語),表示了從尋牛覓心到歸家穩坐的過程,以闡示修行的方法與順序。《十牛圖頌》一卷,全稱《住鼎州梁山廓庵和尚十牛圖頌並序》,《十牛圖》與《信心銘》、《證道歌》、《坐禪儀》合印,稱四部錄,在禪林影響尤大。

十牛圖用牧人和牛的形象,象徵修行者馴服心牛,以重現本來面目。千百年來《十牛圖》的各種繪本存世較多,這是美國大都會收藏的幾幅《十牛圖》中最為古老、精美的一幅。

《尋牛》其一

茫茫撥草去追尋,水闊山長路更深。

力盡神疲無覓處,但聞楓樹晚蟬吟。

「尋牛」,喻迷失自性。著語:「從來不失,何用追尋?由背覺以成疏,在向塵而遂失。家山漸遠,歧路俄差。得失熾然,是非蜂起。」本心人人具足,由於相對觀念的生起,逐物迷己,人們貪逐外塵,悖離本覺,心牛遂迷亂失落,離精神家園越來越遠。撥草尋牛,就是要尋回失落的清明本心。心牛迷失既遠,尋覓起來也很艱難,以至力盡神疲,也莫睹其蹤。然而于山窮水盡處,驀現柳暗花明。在楓葉流丹晚蟬長吟中,隱隱有牛的蹤跡。

《見跡》其二

水邊林下見遍多,芳草離披見也么?

縱是深山更深處,遼天鼻孔怎藏他?

「見跡」,喻漸見心牛之跡。著語:「依經解義,閱教知蹤。明眾金為一器,體萬物為自己。正邪不辨,真偽奚分?未入斯門,權為見跡。」修行者依據經典、禪書,探求修行意義,聆聽師家提撕,明天地同根,萬物一體,甄別正邪真偽,領悟到禪的要義和方法,尋到了牛的足跡。深山更深處也掩藏不住鼻孔朝天的牛,無明荒草再深也遮蔽不了清明本心。但見跡還沒有見牛,還沒有進入禪門。

《見牛》其三

黃鶯枝上一聲聲,日暖風和柳岸青。

只此更無迴避處,森森頭角畫難成。

「見牛」,喻發現本具之心牛。著語:「從聲入得,見處逢源。六根門著著無差,動用中頭頭顯露。水中鹽味,色里膠青。眨上眉毛,非是他物。」黃鶯清啼,日暖風和,柳枝搖綠,賞心悅目。「本來面目」通過聲色等呈顯出來,處處都有它的作用,但它又是如此的妙用無痕,如水中鹽味,色里膠青,必須具備慧耳慧目,才能使它無處迴避。它頭角森森,卻又離形絕相,絕非丹青所能描畫。見牛較之見跡是一大進步,但見牛並非得牛,見道尚非得道,它只是初步開悟。

《得牛》其四

竭盡精神獲得渠,心強力壯卒難除。

有時才到高原上,又入煙霞深處居。

「得牛」,喻已證悟自性。著語:「久埋郊外,今日逢渠。由境勝以難追,戀芳叢而不已。頑心尚勇,野性猶存。欲得純和,必加鞭撻。」雖然得到了牛,但這是一隻長期賓士在妄想原野的心牛,野性猶頑,惡習難以頓除。它時而奔突在高山曠野,時而貪戀於芳草園林,因此仍需緊把鼻繩,用嚴厲的手段,來馴化它的習性。修道者雖然見道,但無始以來的習性猶深,受到外界影響時,極易退墮到未開悟以前的情境,必須嚴苛自律,羈鎖住慣於分別、取捨的意識。對此,禪宗謂之「見惑(理知的惑)可頓斷如破石,思惑(情意的惑)需漸斷如藕絲」。見性(悟)固然不易,悟後的修行更重要。因此得牛之後,還須繼續牧牛。

《牧牛》其五

鞭索時時不離身,恐伊縱步入埃塵。

相將牧得純和也,羈鎖無拘自逐人。

「牧牛」,喻悟後調心。著語:「前思才起,後念相隨。由覺故以成真,在迷故而為妄。不由境有,惟有心生。鼻索牢牽,不容擬議。」人的思想之流如長江大河,念念不停流。雖然見牛,並不意味著一了百了,隨時都有無明發生,「毫釐繫念,三途業因。瞥爾情生,萬劫羈鎖」(《五燈》卷七《宣鑒》)。因此開悟之後要繼續保任,要不斷地斷除煩惱,攝伏妄念。前一階段是奪人,這一階段是奪境。人們在日常的差別境中,一念剛起,二念隨生。迷惑的起因在於二念,若在一念興起時,能如紅爐點雪,頓作消熔,就不會生起迷執。對此禪宗稱之為「後念不生,前念自滅」。時時用菩提正見觀照,直臻於純和之境,才是覺悟證真,不為境遷。此時種種調伏手段即可棄而不用,人牛相得。

《騎牛歸家》其六

騎牛迤邐欲還家,羌笛聲聲送晚霞。

一拍一歌無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騎牛歸家」,喻騎乘馴服的心牛歸於精神的故里。著語:「干戈已罷,得失還無。唱樵子之村歌,吹兒童之野曲。橫身牛上,目視雲霄。呼喚不回,牢籠不住。」學禪者經過了發心(尋牛)、學習佛禪義理(見跡)、修行而見性(見牛)、見性悟道(得牛)、在正念相續中精益求精(牧牛),可謂艱難曲折備歷辛苦。馴牛之時,尚需要不斷地鞭撻。修行者進行艱苦的砥礪,終於使心靈脫離情識妄想的羈絆。心牛馴服,人牛合一,已臻一體之境。此時,妄想已被調伏,本心無染,清明澄澈,充滿喜悅。一如天真爛漫的牧童,笛橫牛背,沐浴晚霞,騎牛歸家。一拍一歌,於不經意間,都有無限天真妙趣,知音者自當會心一笑。

《忘牛存人》其七

騎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閑。

紅日三竿猶作夢,鞭繩空頓草堂間。

「忘牛存人」,喻既已回到本覺無為的精神故鄉,不須再修,無事安閑。著語:「法無二法,牛且為宗。喻蹄兔之異名,顯筌魚之差別。如金出礦,似月離雲。一道寒光,威音劫外。」騎牛回家,牛已回到本處。牧童既已得牛,尋牛之心已忘,便可高枕而卧。此時無煩惱可斷,無妄心可調,「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卧」(《壇經?般若品》)。沒有內境外境的分別,也沒有煩惱和菩提的執著。但牛雖忘,人猶存,「我」還沒有空掉。

《人牛俱忘》其八

鞭索人牛盡屬空,碧天遼闊信難通。

紅爐焰上爭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人牛俱忘」,喻凡情脫落而全界無物,凡聖共泯,生佛俱空。不僅迷惑的心脫落了,甚至連覺悟的心也沒有了。著語:「凡情脫落,聖意皆空。有佛處不用遨遊,無佛處急須走過。兩頭不著,佛眼難窺。百鳥銜花,一場懡?。」凡情脫落,是修道初階;聖意皆空,是了悟而沒有了悟之心的無所得智。有佛處不遨遊,不住悟境;無佛處急走過,不落見取。超越凡聖,截斷兩頭,遠遠勝過牛頭耽溺聖境而導致的百鳥銜花。牛頭由於四祖的教化而使佛見、法見悉皆消泯,百鳥遂無從窺其境界。此時內無我,外無法,能所俱泯,主客皆空。自性之光,猶如紅爐烈焰,舉凡善惡、美醜、是非、生死、得失等相對觀念,如同片雪投爐,銷熔於絕對,此時才是祖師禪的境界。

.

《返本還源》其九

返本還源已費功,爭如直下若盲聾。

庵中不見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紅。

「返本還源」,喻本心清凈,無煩惱妄念,當體即諸法實相。著語:「本來清凈,不受一塵。觀有相之榮枯,處無為之凝寂。不同幻化,豈假修冶?水綠山青,坐觀成敗。」本心清凈澄明,猶如山青水綠。此時我非我,見非見,山只是山,水只是水。尋牛、見跡、見牛、得牛、牧牛、騎牛歸家,直至忘牛存人、人牛俱忘,都是返本還源的過程,這個過程「費功」尤多。但既已返本還源,渡河須忘筏,到岸不須船,對所費的一切功夫,就應當放下,不可再粘著。要直截根源,關閉眼耳等感官之門,因為「從門入者,不是家珍。認影迷頭,豈非大錯」(《傳燈》卷十六《月輪》)。此時迴光返照,如聾似啞。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主體置身萬象之中,而又超然物外,水月相忘,孤明歷歷。在本來清凈的真如實相中,靜觀萬物的榮枯流轉,而不為外境所動,不隨波逐流。

《入廛垂手》其十

露胸跣足入廛來,抹土塗灰笑滿腮。

不用神仙真秘訣,直教枯木放花開。

「入廛垂手」,喻不居正位,入利他之境。著語:「柴門獨掩,千聖不知。埋自己之風光,負前聖之途轍。提瓢入市,策杖還家。酒肆魚行,化令成佛!」開悟之後,不可高居聖境,只滿足於個人成佛,而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從正位轉身而出,回到現實社會中來。「露足跣胸」,象徵佛性禪心,一塵不染,凈裸裸,赤洒洒。禪者灰頭土面地化導眾生,將自己所證悟的真理與眾人分享,喜悅祥和,毫不倦怠。這就是大乘菩薩的下座行,是灰頭土面的利他行。

牧牛圖頌不僅流行國內,引起了無數後世禪人的吟和,而且遠播韓國、日本,產生了非常廣泛的影響。日本的一山國師著有《十牛圖頌》,即是依廓庵《十牛圖頌》的框架創作而成。一山在序中說:「十牛圖,古宿無途轍中途轍也。若論此事,眨上眉毛,早已蹉過,況有淺深次第之異乎?然去聖愈遠,法當危末,根性多優劣,機用有遲速,又不可一概定之,故未免曲設多方,以誘掖之,此圖之作是耶!」由此可見,《牧牛圖頌》把修心過程分成十個階段的作法,只是為了接引初機者所設立的方便而已。從頓悟的立場上看,牧牛的十個階段可以濃縮在剎那完成,毫無朕跡可尋。從方便門看,《十牛圖頌》將神秘的禪悟直覺體驗,分解為逐漸演化的階次,為初學者指出了一條切實可行的用功方向。

《十牛圖頌》用象徵的手法寫調心開悟,沒有抽象的理論,純是一幅幅鮮明可感的藝術形象,通過意象的組合、變換,將調心、開悟的過程寫得生動凝練,寓意奇深。在禪宗史上,形成了牧牛文學,為禪宗哲學,增添了瑰美的景觀。

▍版權聲明:

本文為網路採集文章,由玉泉寺編校發布,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當陽玉泉寺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當陽玉泉寺

公眾號:dy-yuquanchansi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當陽玉泉禪寺 的精彩文章:

法華玄義 |(249)約諸門判,藏門粗妙
觀音出家日 佛子歸來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