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小麥赤霉病爆發快、難防治,抽穗揚花期用好這些妙招提前防控!

小麥赤霉病爆發快、難防治,抽穗揚花期用好這些妙招提前防控!

小麥,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廣的農作物之一,從南到北的大部分地區都普遍種植。小麥種植管理過程雖然相對比較簡單,但在種植過程中容易發生多種病蟲害,其中春季抽穗揚花期的赤霉病,就是對小麥產量與品質危害最大的小麥「三病三蟲」之一,而且隨著全球氣溫的變暖以及對藥物抗性的增強,赤霉病逐步成為小麥最主要的病害類型,農民朋友防治起來十分頭疼。

小麥赤霉病的發病情況與氣候條件密切相關,發病期與小麥抽穗揚花期基本一致,而此時天氣高溫多濕,非常有利於赤霉病的快速繁殖發育與病害迅速傳播。因為目前市場上暫時還沒有防治小麥赤霉病的特效藥物,而且病情傳播蔓延速度非常快,所以小麥赤霉病的防治,重在前期病發前預防,病發後防治只能起到輔助性補救效果,但小麥一旦發生赤霉病或多或少的會對後期小麥產量造成不可逆的損失,一般地塊減產量在10-30%,病發嚴重地塊減產量高達50%以上,更嚴重者會導致小麥全田絕收!

根據國家農技中心發布的2019年小麥病害病情預測:今年部分地區的小麥赤霉病將比往年要嚴重一些(下面會具體介紹)。所以,今年一些地區小麥赤霉病的防控,必須要早防、嚴防、重防、重控,在病害盛發期前提前做好相關防控管理工作。

今天就和大家介紹一下:小麥赤霉病的高發地類型;小麥赤霉病發病規律、危害特徵;2019年小麥赤霉病需要重點防治的區域與首次藥物預防的建議時間;小麥赤霉病防治的最佳時機、藥物選擇以及正確防控方法。以供廣大農民朋友參考借鑒,提前做好小麥赤霉病的防控準備工作。


一、小麥赤霉病的高發麥田類型

小麥赤霉病,一些地方也叫做爛麥頭、紅麥瘴、麥穗枯,屬於氣候性、爆發性、流行性的真菌病害,它對小麥的苗株和穗部都有危害性,發病條件與小麥的品種抗病性、播種期早晚、耕種模式、種植密度、水肥管理、苗株長勢、生育期早晚以及氣候氣象條件等直接相關。

一般來說,麥種抗病抗逆性差、播種期過晚、播種密度過高、田間群體數量過大、苗株長勢過弱、貪青旺長、翻耕層過淺、透風透光不良的麥田,小麥赤霉病發病較重;地勢低洼積水、土壤黏性重、田間排水條件差的地塊,小麥赤霉病發病較重;氮肥使用量過大、磷鉀肥不足的地塊,上茬作物收穫後清田不徹底的地塊,秸稈還田質量不高的地塊,長期種植單一的地塊,小麥赤霉病發病較重。因為這些麥田更容易為赤霉病菌生長發育提供有利的條件,也更容易田間赤霉病菌源的大量積累,所以更容易小麥赤霉病的發病與流行。

除此之外,麥田揚花抽穗期持續陰雨天氣(3天以上)、高溫高濕(溫度20度以上、濕度80%以上),是導致小麥赤霉病爆發流行最主要的原因。


二、小麥赤霉病的發病規律

小麥赤霉病是一種花藥侵染性病害,病菌孢子最適合在20-28度、濕度80%以上的環境中繁殖生存,在24-25度且陰雨多濕的情況下,病菌繁殖速度和病害傳播速度最快。在春季小麥揚花抽穗期時,當連續氣溫穩定在10度以上、陰雨結露天氣持續3-5日以上、濕度達到80%以上或短期降水量超過12毫米以上時,小麥就會出現赤霉病爆發流行的問題。

在病發的時間上來說,小麥赤霉病的高發時間在4月中旬到5月上旬的小麥抽穗揚花期,但是由於我國南北方的在區域位置和氣候條件的差異,小麥從南到北的生育期早晚快慢不一,在發病期也略有差異,即使是同一地區的小麥,因為播種期早晚的不同和水肥管理的不同,抽穗揚花期也有3-7天的差異,發病期也就有早有晚。

在病發的環境上來說,小麥赤霉病在溫濕多雨的環境下比較利於發病,春季溫度高、濕度大的地方以及小麥揚花抽穗期陰雨天氣多、光照量不足的地區,發病率高、病害情況重,尤其是在我國的沿江種植區、沿海種植區、江淮流域、江漢流域、長江中下游地區等潮濕或半潮濕的地區,發病早、發病重。

三、小麥赤霉病的危害特性

赤霉病可以危害小麥的苗株和穗部,導致小麥發生苗腐、莖腐、稈腐、穗腐等問題,其中又以穗腐受害最重,稈腐次之,而我們大家常說的小麥赤霉病一般指的是其中的穗腐。但不論是小麥哪個部位發生病害,在濕度較大的情況下,受害部位都會長出橘紅色或粉紅色的霉層(既赤霉病菌的孢子),這些病菌孢子會作為傳播源藉助風雨等再次蔓延病情。

1、苗腐

苗腐一般是由土壤帶菌或者種子帶菌所導致,種苗染病後,會出現發芽出苗慢、出苗不齊、苗黃苗弱以及爛種死棵的現象,同時麥芽的顏色會先變褐,然後根冠腐爛,最後爛種、弱苗或死棵。

2、莖腐

莖腐在麥種出苗後到成熟收穫期都可以發病。小麥苗株離地較近的莖基部染病後,受害部位組織會先變成褐色,然後隨著病情的發展,受害莖基部會逐步發生腐爛,最後導致整棵小麥苗株乾枯死亡。

3、稈腐

稈腐一般發生在小麥苗株穗部下方的第1節和第2節上,在病發初期時,小麥莖稈上的葉鞘部位先會出現出水浸狀的退綠小病斑,隨著病情的發展,這些病斑會不斷的擴大成不規則病斑,病斑顏色也會慢慢變為淡褐色或紅褐色,並向秸稈內部滲透蔓延,在病害後期時,小麥秸稈受害部位以上會變黃變枯,病情嚴重時,會導致小麥出現無法抽穗或麥穗黃枯的現象。

4、穗腐

赤霉病對小麥最大的危害就是穗腐,對小麥的產量和品質影響最嚴重。穗腐一般在小麥抽穗到成熟期發生危害,在小麥抽穗揚花的病發初期時,受害小麥的小穗穎殼基部和小花上會先出現水浸狀的淡褐色或淺褐色的病斑,隨著病菌的蔓延和病情的發展,受害部位會表現為黃褐色或者青枯狀,並逐步蔓延擴展到整個小穗上,到病害後期時,受害處病斑霉層上會長出密生的小黑點,病情嚴重時,會導致小穗受害部位以上會變的黃枯或青枯、籽粒乾癟不實,造成小麥穗部枯穗、白穗或枯白穗。在田間比較乾燥的情況下,受害小穗僅表呈現出黃枯現象,但在田間空氣濕度較大的情況下,受害小穗的穎殼上會長出一層膠狀、橘紅或粉紅的霉層。

小麥赤霉病不但會造成小麥減產、品質降低,而且對人畜都有害,一般只要病麥率達到4%以上,便不可再食用,食用患有赤霉病的病麥中對人畜都有毒害性。人在食用病麥後,身體會在10分鐘到2個小時內出現頭暈、發熱、高燒、噁心、嘔吐、腹瀉、腹痛、腹脹等中毒現象,雞、狗、豬、馬、牛、羊等家畜食用病麥後,會出現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現象,以及腹痛、腹瀉等常見腸胃病。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注意。


四、今年小麥赤霉病的重發風險區域與首次用藥預防期

小麥赤霉病在易染病品種、田間菌源數量大、花穗期多雨的地方發病比較嚴重。根據前段時間國家氣候中心的天氣預測,今年4月份春黃淮南部地區、江淮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降水偏多,到5月份時,江淮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降水偏多,雖然華北和黃淮北部降水偏少,但大部分地區到時會因為廣泛澆灌漿水而加大田間的濕度、增加霧霾潮濕天氣。換句話說,也就是今年這些地方小麥赤霉病的發病率和危害程度都存在大幅增加的危險。

建議這些地區的廣大農民朋友一定要高度重視起來,在「看天、看地、看苗」的基礎上,提前做好赤霉病的藥物預防管理,避免在病情發生後因為防治過晚或者防治不住,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在小麥赤霉病進行第一次藥物預防的時間上,建議:長江衝下游地區在4月上中旬時噴葯,江淮地區和黃淮南部地區在4月中下旬時噴葯,華北南部和黃淮北部在4月下旬到5月上旬時噴葯,西北地區和北部地區在6月上旬時噴葯。因為每個地區的具體氣候和每塊麥田的生育期各不相同,大家應當在參考上述首次用藥時間的基礎上,在自家小麥的揚花初期時開始用藥。


五、小麥赤霉病的正確防治方法

小麥赤霉病具有發病快、危害重,易爆發流行、不易防治的特點,也沒有特效性的藥物可以一次性徹底防治,所以在防治時,應當以前期預防為主,在病發前通過加強管理,主動性的儘快儘早防控,千萬不要等到赤霉病發生後或者看到小麥表現出赤霉病受害癥狀後再用藥,這樣會錯過最佳防治期,即使噴再多次、噴再多量的藥物,不僅很難控制得住,也很難再取得較為理想的防治效果。

1、藥物防控方法

在防控的時間上,一方面,可以按照「見花噴葯」的原則,在麥田有5-10%小麥揚花時,就應當及時噴葯;另一方面,因為小麥赤霉病集中發生在小麥的抽穗揚花期,時間大體在4月中旬到5月中旬左右,所以防治赤霉病的最佳時機是在小麥抽穗期到盛花期;再一方面,因為小麥的發病期早晚和病害程度與氣候氣象條件直接相關,在小麥穗花期防治赤霉病時,天氣晴朗溫度較高的地區,小麥抽穗揚花同時進行,建議在小麥齊穗後就儘早噴葯,光照不足氣溫較低的地區,小麥一般是先抽穗後揚花,建議在小麥剛開花初期時就儘早用藥,持續陰雨天氣的地區,更容易爆發赤霉病,建議在小麥初穗或齊穗期就開始搶抓雨前或雨隙儘早用藥,而且為了防止雨水沖刷掉藥液,建議使用耐水刷性強、內吸性、藥效較長的藥物,一定不可偷懶圖省事兒等到雨後天晴或者小麥揚花時在用藥,否則會造成赤霉病爆發流行、防控不住的結果。

在防控次數上來說,要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小麥抽穗揚花時間的早晚快慢以及第一次藥物防控的效果來決定。正常來說,對於普通發病情況的地區,全覆蓋式噴施1次藥物防治即可,如果第一次防治效果不佳,可以隔5-7天後再噴葯1次;對於赤霉病發病較重的地區,在第一噴葯後的5-7天必須再噴施第二次防治藥物;對於小麥抽穗揚花期遭遇持續陰雨天氣影響的地區,赤霉病病發病率高、易爆發流行,最好也進行2次噴葯防控,如果第一次用藥後6小時內發生降雨,應當在雨後或者雨隙時及時補噴1次。

在噴打藥物時,還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①噴葯噴水量要足,一般每畝50-60公斤用水量,以麥葉濕潤、葉尖開始滴水為佳;②噴葯葯均勻細緻,使用的噴霧器霧化越細越好;③噴葯時間以晴天下午4點後進行為佳;④因為部分地區的赤霉病病菌已經對多菌靈產生了較強的抗性,因此在有藥物抗性的地區,應當避免使用多菌靈及多菌靈復配藥物;⑤目前市面上防治小麥赤霉病的有效藥物比較多,但為了提高防治效果,最好選擇2種以上的藥物復配使用,並且要注意交替用藥,如果有需要還可以添加一些有機硅、乙蒜素等類的藥物助劑,以此來提高藥液的延展性、粘附性和滲透性;⑥對於其他病蟲害嚴重的地區,可以選擇配施一些氰菌唑、吡蟲啉等類的藥物,以此來兼防白粉病、蚜蟲等其他多種病蟲害。

在防治藥物選擇上,目前市場上常用的主要有:多菌靈、氰烯菌酯、戊唑醇、福美雙、噻霉酮、丙硫菌、甲基硫菌靈、枯草芽孢桿菌、戊唑咪鮮胺、氰烯戊唑醇、吡唑氟環唑、丙硫戊唑醇、戊唑福美雙、唑醚戊唑醇、吡唑醚菌酯、苯甲嘧菌酯、咪銅氟環唑、肟菌戊唑醇、甲硫戊唑醇、苯甲丙環唑、戊唑多菌靈、咪錳多菌靈、烯肟多菌靈、苯醚甲環唑等藥物單劑及復配藥劑,但一定要根據區域、天氣、品種等選擇最適合的藥物使用,只選對的,不選貴的。

2、其他防控方法

①在田間清潔上,應當在玉米、水稻等前茬作物收穫後,及時把田間的病株、殘稈、落葉、雜草、碎物等徹底清理出田外,以此來降低田內赤霉病菌源的積累基數。

②在品種選擇上,應當選用抗病、抗逆性強的品種,重病地建議使用雜交性高抗病品種,以此來提高小麥自身的生理抗病害能力,在小麥播種前對麥種進行藥物拌種消毒處理,也是減少赤霉病危害的一項有效措施。

③在種植密度上,應當根據地力、墒情、品種、播種期等進行小麥適量播種,並適當擴大播種的行間距,以此來避免小麥群體過大、田間鬱閉,通過改善小麥的通風透光環境、達到預防病害的作用。

④在種植結構上,赤霉病重發區域應該避免長期單一作物結構種植的方法,改為小麥與蔬菜、大豆、花生等作物輪茬換作的種植模式,以此來減少田間赤霉病菌的累積量。

⑤在種植模式上,提倡科學秸稈還田和每2-3年進行1次土壤25-30公分深翻滅茬的種植模式,以此控制菌源、減少病害的發生。

⑥在施肥管理上,提倡多施腐熟有機肥、控制使用氮肥、適量增施磷鉀肥的施肥方法和測土配方施肥的施肥技術,追肥要適量平衡,在培育健壯小麥苗株的基礎上,預防小麥因貪青旺長而加重赤霉病的發生率與危害。

⑦在水分管理上,要根據小麥不同生育期對水分的需求進行適量澆水,避免一次澆水過大和大水漫灌式澆水,同時地勢低、黏性重的麥田要要提前清挖排水溝渠,在雨後及時排水排澇,否則會大幅增加赤霉病的發生率和危害度。

點擊上方「關注」農技小背簍 每日了解更多新鮮農業種植知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赤霉病 的精彩文章:

小麥種植:赤霉病高發難治咋辦?農民朋友學會這3點,防治也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