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孩子第一「叛逆期」,這幾個行為引導不好,等於扼殺孩子的探索欲

孩子第一「叛逆期」,這幾個行為引導不好,等於扼殺孩子的探索欲

當2歲左右的寶寶要去碰一個熱水壺時,相信很多媽媽是不讓的,說:「這太燙了,你不能動」。

中槍的請舉手~

其實這樣做並沒有阻止寶寶。

那麼有的媽媽會問,「難道寶寶去摸熱水壺,就讓她去摸嗎?燙著了怎麼辦呢?」其實只有讓寶寶親自去動一下熱水壺,最後你才會發現他再也不會去動這樣的東西了。這樣做得目的,也是孩子在用行動來告訴我們,你不要告訴我,我自己來體驗。

這種經驗對他們來說太重要了,根本不需要現成的東西就要自己探索,要在各種體驗當中去積累經驗,慢慢的相信自己的判斷。

在孩子2歲左右進入叛逆期開始,比如上面提到的寶寶摸熱水壺,你越不讓他摸,他會越想摸,這是寶寶進入了獨立意識階段,一種叛逆行為。

這個時期的寶寶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有的只是想要「獨立」的衝動和探索未知的慾望,他們會用自己獨特的方式來接觸和了解這個世界,表達自己的情感,這種特殊的行為方式便成為了大人們眼中的叛逆。

對於這一時期寶寶的叛逆行為,要恰當地引導,從寶寶的角度來理解和寬容他的所作所為,與他共同遊戲、娛樂,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他的不良行為,引導他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同時在這一階段,特別提醒父母的是,針對孩子的逆反行為,一定不要盲目地打罵,因為這會扼殺孩子寶貴的探索天性

那麼在寶寶叛逆期的這個階段有哪些行為呢?我們要怎樣引導,避免扼殺孩子的探索欲呢?

孩子第一「叛逆期」,這幾個行為引導不好,等於扼殺孩子的探索欲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孩子第一「叛逆期」,這幾個行為引導不好,等於扼殺孩子的探索欲

獨立意識萌芽,要求「自己來」

舉例一個小事例

媽媽接寧寧從幼兒園回家。來到家門口,當媽媽把鑰匙拿出來準備開門的時候,寧寧非要自己用鑰匙開門。

只見她拿著一串鑰匙其中的一把,非常努力地想把鑰匙插上去,可是反覆了幾次都失敗了。媽媽一看,寧寧把鑰匙都搞錯了,就告訴她正確的應該是哪把鑰匙。

然後,寧寧換了鑰匙,不斷地調整位置,到後來,仍然沒有成功地把鑰匙插到鎖孔里。

由於寧寧開了很久也沒把門打開,媽媽很著急,終於忍耐不住,從寧寧手裡搶過鑰匙,打開了門。這下可捅了馬蜂窩,寧寧站在門口不進門,足足哭了有10分鐘,直到奶奶來了,才把她哄開心。

在寧寧這個事例中,孩子要求「自己來」,標誌著他的獨立意識已經萌芽。


心理學上有一個刺蝟法則,十分有趣:

兩隻睏倦的刺蝟由於寒冷而擁在一起取暖,可怎麼也睡不安寧,因為它們身上都各自長著刺,離得太近,就相互扎痛了對方。幾經折騰,兩隻刺蝟拉開了距離,儘管外面寒風凜冽,它們卻睡得既香甜又舒服。

這就說明,在孩子有獨立意識時,父母要學會尊重他,與孩子保持適度的距離才行。

其實,從心理發展的角度來講,孩子要求「自己來」時,就標誌著他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已經萌發並在逐步增強。

從教育的角度來講,有益於孩子的自理能力以及自信心的增強。

孩子第一「叛逆期」,這幾個行為引導不好,等於扼殺孩子的探索欲

所以,媽媽必須保護好孩子的這種願望,才能促進他更好地成長。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均應支持,允許他自己做。

方法指導:

方法一:在安全的前提下,給孩子獨立做事的機會

2~3歲的孩子獨立意識開始萌芽,不喜歡別人把他當做什麼都不會做的「小孩子」。這種思想能增強孩子的獨立性,鍛煉孩子的意志。可是,孩子畢竟年齡小,在自己做事時難免會有許多不周全的地方,這時就需要媽媽給予一定的關懷和幫助。因此,在安全的前提下,媽媽應該理解並滿足孩子的這種願望,給孩子獨立做事的機會。

隨著孩子獨立意識開始發展,他會一直不斷地嘗試挑戰自己,所以,媽媽們要確保家裡的環境是安全的,比如,把危險性的東西放到孩子看不到摸不著的地方或者用安全的物品替換掉。

這樣,媽媽們就不用總是追在孩子後面,在他試圖去碰一些可能會傷害到他的東西時進行制止了,也能更加安心地讓孩子自己去做事情了。

方法二:經常提醒,讓孩子持之以恆

許多事情孩子要自己來只是一時興起,興趣廣泛卻不穩定,往往今天要自己做的事情明天就不想去做了。

因此,父母必須進行幫助和督促,經常提醒孩子按時去做該做的事,比如:「該洗臉了」,「該收拾玩具了」等等。

假如孩子不再願意自己做了,媽媽可以說:「我知道寶貝很能幹,一定會做的。」或者說:「寶貝,你上次做得那麼好,今天一定能做得更好!」以此來強化指令,就能很好地激勵孩子持之以恆,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

當孩子在自己做事情時,父母應讓他有始有終地做完這件事,避免讓其他的事情分散他的注意力,以防止他半途而廢或者不負責任地胡亂做。在孩子把事情做完後應及時做出評價,特別要多給他一些正面的讚揚和鼓勵,以強化孩子的良好行為。對於做得不合適的地方,父母也不要求全責備,不然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父母要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以及自主性,為其今後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孩子第一「叛逆期」,這幾個行為引導不好,等於扼殺孩子的探索欲

孩子第一「叛逆期」,這幾個行為引導不好,等於扼殺孩子的探索欲

孩子動不動就打人

一、孩子打人的原因有多種:

萱萱是個3歲的小女孩,所有的人都不敢惹她,因為她生氣時打人,高興時也打人,既打外面的小朋友,也打自己的爺爺奶奶,周圍的人都被她打遍了。

在樓下玩時,有幾個和萱萱差不多大的孩子在玩球。萱萱很高興,快步跑過去,加入了他們的行列。可是球只有一個,大家都爭相著搶。萱萱搶不過,她就會打旁邊的小夥伴。

在萱萱好不容易把球搶在了手裡,還沒玩多大會兒,一個小女孩就又把球搶了回去。萱萱氣得哭了起來,追著那個小女孩就打。

媽媽看到後,趕緊拉住了萱萱,告訴她:「不能打人,打人的孩子不是好孩子。」可是,萱萱根本不聽,掙脫了媽媽的手,接著跑過去又打。

現在,無論媽媽怎麼說,萱萱都記不住,伸手打人似乎成了一種習慣,動不動就打。家裡大人也沒有喜歡打人的習慣,真不知道萱萱是怎麼學會的。媽媽為此很頭疼,擔心她以後不能和別人友好相處。

孩子第一「叛逆期」,這幾個行為引導不好,等於扼殺孩子的探索欲

二、孩子為什麼會小小年紀就喜歡打人呢?

這個問題困擾著許多的父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 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發,動手打人的意思是排除,凡是不合他意的,統統不要;

● 語言表達能力弱,自己的想法和要求說不清楚,當別人違背了自己的意願時,就會打;

● 看電視、電影時,看到有打人的鏡頭,感覺很好玩,於是模仿;

● 得不到別人足夠的注意時,只好做一些比較強烈的「動作」——打,來吸引他人的關注。

三、方法指導:

方法1:在孩子被打時及時教育,讓他了解到那樣做會傷害別人

2~3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根本不知道考慮別人的感受,他想不到打人會傷害到別人。

記得在女兒3歲時,有段時間也是非常喜歡打人,在有一次跟鄰居家的孩子玩時,爭搶一個玩具,女兒根本搶不過他,兩個人在爭搶過程中互相動手了,最後女兒被鄰居家孩子打了一巴掌,當場就哭了,我一邊安慰她,一邊說:「疼嗎?是不是很疼?以後你也不能隨便打別人,記住了沒?」

像這樣的事例,在孩子被別人打痛時,父母一定要抓住時機及時教育,讓孩子從自己的親身經歷中體會到打人不好,了解到那樣做會傷害到別人,這樣他以後就會注意不再隨便去打人了。

方法:2:教給孩子用正確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讓他學會與他人交往

許多孩子年齡小,語言能力尚未發育完全,打人是用來與人交流的一種方式。

這時,就需要父母多些正面的引導,教給孩子與人相處的方法,用正確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只要孩子學會了怎樣與他人交往,他打人的行為就會逐漸減少。

方法3:少說教,多用動作制止

對於2~3歲的孩子,和他講太多的道理是沒有用的,也就是說,父母一天到晚只用嘴巴啰唆是不行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多防著點,在孩子出手之前最好就阻止他打人的動作。

當孩子出現打人的行為時,父母千萬不要著急,要保持冷靜。可以嚴肅地告誡他:「不可以打人!」

同時,立刻抓住打人的那隻手,堅定地直視著他的眼睛,讓孩子感覺到自己錯了。然後,領著孩子一起向被打的人表示歉意和安慰,再讓他主動承認錯誤,保證以後不再打人了。

另外,對於亂打人的孩子可以有一些懲罰措施,比如:短時間地剝奪孩子遊戲的權利;將好吃的東西、好玩的玩具暫時沒收,等等,讓孩子認識到打人是不好的行為,大家都不喜歡。

對於孩子打人,父母只有「對症下藥」,加以正確的引導,自然會有所改變。

孩子第一「叛逆期」,這幾個行為引導不好,等於扼殺孩子的探索欲

孩子第一「叛逆期」,這幾個行為引導不好,等於扼殺孩子的探索欲

孩子喜歡探索、嘗試要鼓勵他

凡凡是一個淘氣的小男孩,不是把小汽車給拆開玩裡面的零件,就是把媽媽剛栽進花盆裡的花連根拔起。這令媽媽十分頭疼,不過凡凡確實比同齡的孩子顯得聰明一些,他的探索興趣很濃。

凡凡知道,放在冰箱里的冰激凌仍然是凍著的,不會融化。那麼為什麼冰箱能把東西凍住呢?這個問題一直在凡凡的腦海里遊盪,並且,他特別想知道答案。

有一次,趁著媽媽在隔壁的房間里打掃衛生,凡凡瞅準時機,對冰箱進行了徹底的大改變。他將冰箱里所有的食物全部拿了出來,轉而將自己的小汽車、大貨車、挖掘機、小坦克、大飛機、變形金剛等玩具全都放了進去。放眼望去,冰箱儼然成了一個玩具陳列櫃。

正當凡凡在欣賞自己的「傑作」時,媽媽過來看到冰箱的模樣,把玩具都拿了出來,並告誡凡凡以後再也不許隨便動冰箱。


貝爾納是英國著名的科學天才,他總是喜歡拋出一種思想,自己先涉足一番,但是總是堅持不下來,最後卻把創造出成果的機會留給了他人。

如果貝爾納深入研究自己提出的任何一個問題,都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然而,貝爾納終其一生都在為他人作嫁衣,自己卻未能獲得諾貝爾獎。這種行為被稱為「貝爾納效應」。

它告訴父母:在孩子要嘗試自己去探索事物時,一定不要擔心孩子做不好,就替孩子做,或者阻止孩子去做,這會抹殺孩子的創造力

孩子第一「叛逆期」,這幾個行為引導不好,等於扼殺孩子的探索欲

當然,在很多時候,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才能順利地探索下去。這種情況下,父母要耐心地給孩子提供必要的幫助,但是一定要讓他獨立完成。父母所起的作用之一就是「腳手架」,協助孩子完成他的探索。

方法指導:

方法1:給孩子足夠的自由,讓他去探索世界

孩子渴望通過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嘗試,去了解這個世界。

所以,父母要給孩子足夠的自由,不阻止他探索的本能,讓他按照自己的步伐去探索奧秘,這才能給他帶來真正的快樂,讓他學到更多東西。

記得女兒小時候在下完雨後都會故意的去踩水玩,每次看她在積水中踩來踩去,四處飛濺的水花讓她「咯咯」直笑,玩的特別開心。都是心想:最壞只不過弄髒衣服,就讓她玩吧。

隨著玩的次數增多,女兒知道踩水不僅會濕了鞋子,還會弄髒了衣服,而且腳丫長時間的泡在水裡並不是很舒服,後來,再遇到積水,她會選擇繞過去,再也沒有故意踩過水。

像上面所說的我女兒踩水的事例中,她玩夠了以後,也不再好奇了,同時也知道踩水會弄濕鞋子和衣服,探索出了這些經驗,她自然不會再去玩踩水遊戲了。

方法2:正確引導,和孩子一起探索

孩子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再加上觀察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動手能力與日俱增,孩子進行探索、嘗試的範圍和深度也空前增大。那麼,父母要充分運用自己的智慧,最好和孩子一起探索。

方法3:鼓勵孩子的想像力,不過多地解釋道理

孩子喜歡探索、嘗試,並且可以在任何常見的現象和事實前面加上一個「為什麼」。

這時,父母應該保持耐心,促使孩子繼續思考,進一步引導孩子去探索,從而找到問題的答案。當然,孩子的想法可能與現實背道而馳,也可能毫無根據,不過沒關係,只要孩子能想到,就是想像力豐富的體現,應給予鼓勵。

對於孩子的探索欲,只要父母引導得當,孩子喜歡探索的愛好就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成為他探索事物奧秘最強勁的動力。

孩子第一「叛逆期」,這幾個行為引導不好,等於扼殺孩子的探索欲

結語:

作為父母,我們對年幼的孩子有巨大的影響力。

如同鏡子,父母的言行舉止都在幫助他們塑造他們的行為、思想以及感覺。

孩子的叛逆不是錯誤,而是成長的標誌,父母要正確對待,和孩子一起跨越過去,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氛圍和和諧的環境,讓孩子塑造健康的心理和人格,那麼孩子將會很好的成長。


關注【涵妮媽媽育兒經】,在這裡獲得更多的育兒知識,幫你解決育兒難題,如果你有好的育兒心得和體會,歡迎一起分享,讓我們科學育兒,努力做不吼不叫育兒有道的好媽媽。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涵妮媽媽育兒經 的精彩文章:

孩子被「小霸王」欺負、社交能力差?父母不妨試試這些有效小方法
《小歡喜》:「沒媽的孩子像根草」,林磊兒對媽媽的懷念讓人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