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家:永遠不要和三觀太正的人交朋友

心理學家:永遠不要和三觀太正的人交朋友

所謂三觀,即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通俗來講就是一個人的生活標準。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三觀太正的人,他們覺得人應該按照經典、正宗、傳統、道德等大眾、書面的標準而活。這樣的人往往做事比較靠譜,同他們一起共事是非常愉快的。

他們的思維通常是這樣的: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即他們總是有一套固定的標準和規矩。

在生活中,三觀「太正」的人無形之中會給人帶來巨大的壓力,和他們交朋友往往得不償失,從心理學角度上來看,我們需要遠離他們,具體原因如下。

他們喜歡「教育」身邊的人

與三觀「太正」的人相處,你會有一種說不出的壓抑感,若你不能按照他們的模式做,則會對你投來鄙視、指責、教育的目光,對你有諸多評價,尤其喜歡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來批判他人。

而每次在「教育」他人時,被教育的一方內心往往是不快的。

他們規定了話應該怎麼說,事應該怎麼做,人應該怎麼活,給自己畫了一個框架,必須按照制定的框架生活,所思所想,也必須符合這個框架的限制,他們始終認為這樣做是對的,是為對方好,其實,這是一種「自大」。

案例

有位來訪者稱自己情場失意,她離婚的原因也非常簡單,丈夫實在受不了她淡漠的性子,還有凡事都必須得畫一個框架去做的局限性。她費盡心思想要關係回到從前,但已經很難了。她認為自己已經是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了。

但是,諮詢師卻認為,這是兩性情感中溝通出了問題。

首先,這不是一種平等的交流,只是一方對另一方的說教。真正的溝通和交流需要這些元素:

1、創意(合適的時間地點)

2、笑聲(夾雜在嚴肅談論中)

3、共處和分享。

忽視這些元素,一心只想著如何教導對方,糾正他人的過錯,或者對他人嚴厲呵責,會使得他們忘記如何享受快樂時光。

與人交流的時候,需關注他們的興趣,了解他們的軌跡,清楚他的脾氣底線,順其自然的共處。也就是兩個人或者多個人,為了某種潛在的目的,通過交流信息和情感,最後達到一種共識的過程。

道理能否起作用,除了自身的邏輯合理外,更重要的是情感層面的相互認同。若雙方處於對峙或者敵對的狀態,講道理本身而言是沒有作用的。

給人壓力

從精神分析角度看,三觀「太正」的人往往存在一定的「精神潔癖」。

他們對他人有苛刻的標準,對自己有更多的標準。同時,他們會忍不住想要去改變自己身邊的人。

因此,他們在長輩、同事面前是彬彬有禮的,但是作為伴侶或者是為人父母者就是一個讓人無法忍受的存在。

案例

現在的追星黨,只要別人對自己的偶像提出一絲絲質疑聲,便會破口大罵。這種無論是小孩子,還是成年人,都是完全屬於活在自己世界的人,將自己禁錮在個人的觀點裡面,容不得別人說一句不是。

諮詢師認為,生活中這樣的現象實在是太多了,大多人總是希望自己的看法能夠得到別人的支持,忽視了自己的觀點的正確認識,把自己的觀點轉變為衡量群體的三觀很容易讓對方感到疲憊,從而成為一個憤青。

人活著很多時候都是不如意的,以至於後來發現一個人的睿智不是表現在理解了多少大道理,而是學會了包容更多的東西,包容更多的矛盾,明白去理解別人的不同,而不是所謂的自以為是,道德綁架。

不允許別人和自己不一樣

弗洛伊德在人格結構理論中把人格分為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最原始的我,是最生理和物質的我,超我是道德層面上的我,而自我則是在中間調節和平衡本我和超我。三觀「太正」的人即是超我比較強,本我比較弱,自我比較偏向超我的情況。

一般情況下,我們會選擇去傾聽對方說了什麼話,但不會考慮背後所蘊含的真正含義。這類人的思維形式中規中矩,對自己有一套嚴格的標準,對他人行為上也會有很多標準化的要求,容易給人刻板、無聊,甚至虛假的感覺。

三觀「太正」的人,總是生活在理性之中,往往因為無法表現真實的需求而刻板沉重。所謂永遠不要和三觀「太正」的人交朋友,根本原因在於同他們相處是對自身能量的消耗,更會在無形之中加劇你的自我懷疑、自我否定。

- The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家:女人一輩子,最渴望得到這四種禮物
心理學:越是有錢的人,越不喜歡和窮人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