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如果你總是陷入糾結、選擇困難,建議你看看這篇文章

如果你總是陷入糾結、選擇困難,建議你看看這篇文章

當下,「選擇困難症」已經成為了一個網路熱詞,它並不是真的心理疾病,而是指一些人非常容易陷入糾結的狀態,難以做出選擇的心理特點。

生活中,我們會看到大量的選擇困難症「患者」,他們只要面臨選擇與取捨,就會進入患得患失的狀態,久久無法做出抉擇。

小到今天該穿哪件衣服、點哪一家的外賣,大到升學方向、工作單位、伴侶選擇等,他們都會因糾結而做不出選擇,最終錯失良好的機遇,自己內心則是持續受到折磨。

其實,從心理學角度看,這種毫無意義的糾結是內耗效應(Internal friction effect)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會使一個人辦事效率低下甚至失去決策能力,同時又會消耗大量的精力,最後往往得不償失。

那麼,是什麼導致了這種心理的產生呢?

完美主義陷阱

調查表明,大多數完美主義者(Perfectionist)都具有選擇困難傾向,他們最大的特點是最求完美,不能容忍自己認為「有缺陷」的東西。

事實上,宇宙中的一個重要法則便是沒有絕對完美的事物,無論多麼光滑的鏡面在放大無數倍後也會凹凸不平。然而,完美主義者卻對於追逐他們心中的「完美」異常執著。

他們總是對自己的成果或者成績不滿意,並沉浸於不斷修改、完善的過程中,最終會因為失去耐心放棄原本能夠完成的任務。

他們一般工作認真,但是他們一旦發現了「不完美」的情況,對這件事物的熱情就會大大降低。在很多時候,完美主義者也表現出一定的強迫性思維。

除此之外,難以做出抉擇也是完美主義者的重要表現。俗話說「有舍必有得」,面臨很多事情時如何取捨?正常的想法是捨棄那個相對不重要的或者難以獲得的東西,選擇更重要的、更具有實際意義的事情。

然而,在完美主義者的眼中,任何的捨棄行為都是不完美的象徵,因此他們在面臨選擇時會感到糾結與焦慮。當然,完美主義者並不是沒有優點,專註的注意力和高效率是他們的優勢,「選擇困難症」只是部分「完美主義」的外在表現罷了,可以認為是屬於完美主義的陷阱。

實驗

美國心理學家席娜·伊加爾(Sheena Iyengar)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實驗對象是她的學生):

她給學校兩個不同班級的學生布置了心理學論文題目,其要求是讓學生們從一定數量的論文題目中選取自己想要選的題目來完成論文,並在同樣的時間內提交。不同的是,伊加爾在一個班級給了學生們6個論文題目,而在另一個班級給了學生30個題目。

到了截止日期,她驚訝地發現,那些只有6個選擇的學生論文完成度要遠遠高於那些有30個題目選項的學生。這似乎與我們平時所想的不太一樣,因為許多人都覺得,可供選擇的東西越多,就越容易找到自己心儀的那一個。

然而,實驗結果表明,當擺在面前的選項越多時,選擇將會變得更加困難。其原因在於人在進行選擇時,普遍會對每個選項都逐一進行分析,並判斷優劣,最終選出自認為最合適的一項,選項變多也就意味著人們要花更多的時間來鑒別不同選項與自身的契合度,反而更難做出決定了。

在現實生活中,目標明確的人往往不需要做出太多選擇,因為他們已經堅定了自己的發展方向。

而那些對未來感到迷茫的人,則有一大堆選項擺在他(她)面前,想要做出選擇是非常麻煩的事情。

同時,那些目標不明確的人即使在自己做出選擇之後,也不忘再回頭比較一下其他選項的優劣,這樣一來,一旦自己做出了錯誤的選擇,就會感到極度後悔與傷心,自信心也會受到嚴重打擊。

更為重要的是,下一次他(她)再次面對選擇時,就會吸取上一次的「教訓」而變得更加謹慎乃至於畏縮不前,如此循環下來許多人就開始逃避選擇,這樣一來典型的「選擇困難症」便產生了。

如何擺脫?

我們要想擺脫這種心理狀態,首先需要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認識,意識到自己肯定會存在很多缺點,沒有什麼事物是完美的,每個選擇都有其各自的理由,沒有必要把時間浪費在糾結這些細枝末節的事情上,正如我反覆給來訪者強調的,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也是追求更完美自我的過程。

其次就是樹立自己的自信心。在遭遇突髮狀況時,我們應該相信自己的選擇,並認識到一旦做出選擇,就沒有後退的路,與其回過頭來比較自己的選擇是否合理,不如珍惜當下、放眼未來,將更多的時間和資源投注在完成自己選擇的過程中。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如果你是一個極度內向、缺乏自信的人,建議你堅持做五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