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3歲以內孩子愛打人、打架?背後原因可能跟「零和博弈法則」有關

3歲以內孩子愛打人、打架?背後原因可能跟「零和博弈法則」有關

朋友最近跟我說,發現她家孩子吉米老愛跟小朋友打架,到現在已經兩歲零8個月了,甚至一提到小朋友的名字他就會說打。

最近更是,出去在遊樂場玩時,看到有一個黃色的大皮球,吉米看到了就跑過去玩。正好,另外一個小朋友佳琪也拿到了這個球。兩個孩子你不讓我,我也不讓你地爭了起來。

朋友看到了,走過去對他們說:「你倆商量一下,想個辦法看怎麼玩。不然的話誰也玩不起來。」

於是佳琪用商量的口氣對吉米說:「我先玩,等一會兒你再玩,行嗎?」

看到吉米鬆開了抓著皮球的手,朋友正要誇獎他,沒想到吉米往前走了兩步,狠狠地打了一下佳琪的胳膊。

佳琪一下子哭了起來,並且使勁地朝吉米的胳膊上亂抓一氣,吉米接著又還手了。

朋友趕緊把他倆給拉開了,給了佳琪幾顆糖,把他哄不哭了,才罷休。

在回家的路上,朋友開始一遍又一遍地告訴吉米,無論在什麼時候都不能和小朋友打架,玩具要友好地商量著玩。可是,任憑如何苦口婆心地勸說,吉米都好像沒聽到一樣。

其實在3歲以下的幼兒,由於語言發展沒有到達協商,和解的水平,他們不懂用語言溝通去解決問題,只能用他們熟悉的,本能的身體語言,手搶甚至口咬去解決問題。

那麼針對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愛打人、打架,我們應該怎麼來處理和引導呢?

3歲以內孩子愛打人、打架?背後原因可能跟「零和博弈法則」有關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3歲以內孩子愛打人、打架?背後原因可能跟「零和博弈法則」有關

孩子打架,了解背後的原因,不要隨意給扣上「壞孩子」的帽子

關於孩子打架的問題,我們先不要慌張。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認為,孩子天生有一種攻擊的衝動,在嬰兒期就已經具備。

其次去了解孩子打架的原因,才不會變得措手不及。

● 生理原因

在幼兒階段,孩子處於直覺行動思維,行為的目的性並不明確,動手前不能預見自己行為的後果,也不太會用正確的肢體語言,產生攻擊性行為有時是一種條件反射的本能反應。比如想拿其他小朋友手裡的玩具,想讓其他小朋友離遠一點等,有些孩子就會直接伸手打人。

● 利益衝突


心理學上有一個「零和博弈法則」,說的是在嚴格的競爭環境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著另一方的損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損失相加總和永遠為「零」。因而,雙方都想盡一切方法以實現「損人利自己」的目的。

當孩子之間發生利益上的衝突,卻又沒有更好的辦法來解決時,孩子只有選擇以打架論輸贏的方式來爭取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失。父母不要因此給孩子扣上「壞孩子」的帽子,這個階段的孩子不能用品質優劣來進行評價。

像上面朋友家孩子發生的情況,當孩子之間發生利益衝突時,他們就會用打罵的方式來解決,這是一種自然的競爭行為,孩子總愛和小朋友打架,這是他的一種攻擊性行為,是不能友善處理和小朋友之間關係或爭執的表現。

因此,在孩子和小朋友打架時,父母先要從孩子的角度考慮,不能一味地訓斥自己的孩子,也最好不要為了「替孩子出口氣」,「不能受他的欺負」等等捲入孩子之間的糾紛。

因為在孩子的潛意識裡並沒有善良或兇惡的觀念,他所表現出的是一種最本性、最自然的競爭行為。然而,習慣性的攻擊行為會嚴重影響孩子人格和品德的發展,甚至有可能導致孩子成人後的犯罪行為

所以父母也不要忽視,要用正確、有效的方法進行扼制。

3歲以內孩子愛打人、打架?背後原因可能跟「零和博弈法則」有關

● 物權敏感期

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中指出:


孩子2歲左右,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他會開始產生私有意識,會特別在乎自己對物品的的所有權,並認為什麼都是「我的」。

這一時期的孩子會以搶奪的方式去佔有,同時也會擔心自己的東西被別人搶走。

進入物權敏感期的孩子,一旦自己的物品被他人碰觸就會特別敏感

有的寶寶會激動大哭大鬧,有的甚至會做出攻擊性的行為。

蒙台梭利說:敏感期教育的實質,其實是愛的教育。

無論孩子處於哪個敏感期,父母一定要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不要粗暴地傷害孩子。

3歲以內孩子愛打人、打架?背後原因可能跟「零和博弈法則」有關

導致孩子打架的3種情況

一般情況下,孩子打架無非是以下三種情況,媽媽要根據具體情況判斷準確,再有針對性地加強指導。

01、嫉妒心

其他的小夥伴在哪方面比自己優越,孩子就採取破壞性的行為攻擊別人。

這時,媽媽要幫助孩子擺正心態,提高其相應的能力。

3歲以內孩子愛打人、打架?背後原因可能跟「零和博弈法則」有關

02、自尊心強

有的孩子自尊心很強,別人對他稍有微詞,他就會控制不住自己,與人發生衝突。

對於這種孩子,媽媽要培養孩子寬廣的胸懷,引導他的自尊心往正確的方向發展。

03、脾氣差

有的孩子脾氣火暴,和小朋友發生了一丁點兒的矛盾就會動手打架。

這就需要媽媽平時多與孩子交流,教育他學會冷靜地思考和解決問題。

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孩子經常打架,父母既不能偏向自己的孩子,也不能把責任全部推到其他孩子的身上。比較理性的做法是,聽取孩子們的傾訴,了解相應的細節,然後找到問題的關鍵所在,教給孩子妥善處理的方法。

3歲以內孩子愛打人、打架?背後原因可能跟「零和博弈法則」有關

當孩子在一起時出現打鬧行為,但是孩子並沒有因此而生氣、哭鬧時,父母一般不用插手,這是他們在做遊戲。

但如果孩子是經常性打架,並且變成習慣時,父母就需要進行干預

在此要了解孩子打架的心理到底是什麼樣的,確認孩子的情緒後才能對症下藥。

3歲以內孩子愛打人、打架?背後原因可能跟「零和博弈法則」有關



心理學中:「當你只注意孩子的行為時,你就沒有看見孩子;當你關注孩子行為後面的意圖時,你就開始看見孩子了。」

孩子打架只是一個方式,而不是目的。父母不要只在意打架這個行為,而忽略了行為背後可能存在的問題。

所以當孩子打架變成習慣時,要給予正確地方法來引導:

方法1:正面指導,化解孩子之間的衝突和矛盾

孩子不可能事事和別人保持一致,衝突是極為正常的。可是,有些孩子特別喜歡與別人爭執、打架。雖然愛打架的孩子有各種情況,但是用拳頭解決問題並不是最好的方式。父母要進行正面指導,給孩子講講道理,化解孩子之間的衝突和矛盾。

記得女兒三歲左右,有一次,帶她到樓下玩,鄰居家也帶著孩子芸芸在那兒。於是,兩個孩子在一起做遊戲。不知道什麼原因,女兒和芸芸打了起來。女兒手重,把芸芸打哭了。我趕緊去安慰芸芸,把隨身帶的好吃的給了她。

同時把女兒拉過來說:「你這樣做是不對的,不能和小朋友打架。」然而,女兒照樣不聽,趁我們不注意,又打了芸芸兩下。

於是我嚴肅的跟她說:「你打了芸芸,以後她就不會和你玩了」。然後把芸芸拉過來,對女兒說:「好朋友拉拉手,你要照顧好妹妹。」

說完女兒拉起芸芸的手去玩了,也沒再出現衝突。

在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發生打架事件時,父母要及時地制止,可以讓每個孩子心平氣和地說明他們各自的理由,然後再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孩子之間的關係有時像多變的天氣一樣,這時父母只需要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在旁邊給一些善加的引導就可以了。

3歲以內孩子愛打人、打架?背後原因可能跟「零和博弈法則」有關

方法2:限制孩子觀看電視節目,避免他模仿一些暴力行為

孩子的攻擊性行為主要是通過模仿學習而獲得的,也就是說,孩子在各種情境中,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間接地學會了攻擊行為。

因此,動畫片對孩子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父母要注意到這一點,盡量限制孩子觀看帶有暴力成分的節目,避免他模仿一些暴力行為

方法3:適當懲罰,讓孩子不再打架

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影響著孩子打架行為的發生和發展,用放任自由過度懲罰來管理孩子的打架行為都是不正確的,因為這兩種方式都鼓勵或強化了孩子的打架行為。正確、有效的方法是適當懲罰,促進孩子改正不良的行為。

記得有一次,周末表妹帶孩子蕾蕾來家裡玩,我拿出來一些洗好的小番茄,讓蕾蕾和女兒一起吃。

到最後,只剩下一顆小番茄了,女兒想要吃,蕾蕾也想吃。蕾蕾人雖然小一點,可眼疾手快,她一下子就把小番茄送進了嘴裡。眼睜睜地看著番茄就要被蕾蕾吃掉,女兒很不服氣,伸手「啪」的一聲打在了蕾蕾的額頭上。

蕾蕾沒有哭,也不害怕,同樣給了女兒一巴掌。兩個孩子就這樣你一拳我一掌地打了起來,儘管都快哭了,可誰都不肯認輸。

表妹看到這一幕,趕緊制止:「你們兩個在幹什麼,住手!」可誰都不聽,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我看到後走上前趕緊拉開她們兩個,警告說:「不許再打了,誰再打我就懲罰到房間里待著,什麼時候承認了錯誤再出來!」可是,沒一會,女兒又打了蕾蕾一下。

我走過去抓住女兒的手,說:「你又打人,就懲罰你去自己的小房間里待著去,什麼時候承認了錯誤什麼時候才能出來。」說著就把她關進了房間里,並鎖上了門。任憑女兒在裡面踹門還是哭鬧,都沒理她。直到女兒說:「我錯了。」並且保證不再和蕾蕾打架之後,才放她出來。

對孩子的懲罰並不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不然會給孩子造成這樣一種誤解:打架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可以採用暫時沒收他的玩具,短時間剝奪其遊戲權利禁止看動畫片等方法,使孩子認識到打架對自己和別人都是不好的,大家都不喜歡。

3歲以內孩子愛打人、打架?背後原因可能跟「零和博弈法則」有關

結語:

孩子衝突發生頻繁,父母一定要理智、沉著鎮定、保持清醒的頭腦合理去處理,莫以暴力、過激、魯莽的做法去傷害孩子,要幫助孩子心智成長,選擇最恰當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健康成長。


關注【涵妮媽媽育兒經】,在這裡獲得更多的育兒知識,幫你解決育兒難題,如果你有好的育兒心得和體會,歡迎一起分享,讓我們科學育兒,努力做不吼不叫育兒有道的好媽媽。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涵妮媽媽育兒經 的精彩文章:

像曹操一樣多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他們的「性格枷鎖」要這樣打開
孩子寫作業拖拉磨蹭?聰明父母學會這3招比催促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