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孩子總「搶」別人的玩具?不要忽視「線性泛化思維」的心理

孩子總「搶」別人的玩具?不要忽視「線性泛化思維」的心理

最近跟朋友聊天時,說起她家孩子宣宣,已經兩歲零7個月了,有一個壞習慣,就是看到其他的小朋友有新的、好玩的玩具,就會一把搶過來,抱在懷裡不放,然後把別人的玩具拿回家。

小區里有好幾個和宣宣差不多大的小朋友,經常在一起玩。宣宣特別能搶玩具,每當她搶了別人的玩具,大人們就會拿其他的玩具去哄被搶了的孩子。

朋友經常教育宣宣要跟小朋友友好相處,不能搶別人的玩具。但是不管用,見到有小朋友拿來新奇的甚至家裡有但她都不怎麼玩的玩具,她也會搶。搶不過就會又哭又鬧,這時候,人家的家長看到了這種情況一般都會勸自己的孩子讓著宣宣,把玩具讓給她玩一會兒。

讓朋友不解的是,每次帶宣宣去文具店或是商場,她對各種文具和玩具都沒有多大的興趣。可是,一到了外面,宣宣看到其他小朋友好看好玩的玩具,就很想要,並且經常是不由分說,上去就搶。為此,經常和小朋友發生爭執。

像宣宣這個階段的孩子,不管自己手裡的玩具多精彩,總覺得別人手裡的玩具更好,「搶來的」才是最好玩的。

在這個階段的孩子還不會掩飾自己的慾望、也不會調整心態,這可能是出自人性深處的一種利己衝動。
 
那麼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孩子總「搶」別人的玩具?不要忽視「線性泛化思維」的心理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孩子愛搶玩具,是一種「凡勃倫效應」

美國經濟學家凡勃倫注意到了這樣一種奇特的消費傾向,即商品的定價越高,越能受到消費者的青睞,人們反而越願意購買。人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凡勃倫效應」。

2~3歲的孩子正處於自我意識的萌芽時期,這個時期,剛建立「我」的概念,還不能很好地將自己跟其他事物區分開,不會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對於孩子來講,他也有這樣一種心理:玩具越不是自己的,孩子越覺得好。比如說,某個玩具,根本沒有人玩,一直扔在角落裡,孩子看到了也不玩。當有一個孩子拿起來玩時,他就覺得好了,認為這個玩具十分有趣,就會想方設法地搶到手裡自己玩。

類似的情況在生活中是很常見的,對此,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正確對待,並有意識地進行引導,避免孩子的個性朝不良方向發展。

其實,孩子搶奪玩具的行為並不是蠻橫霸道、不能教育的。假如孩子強行搶走別人的玩具,父母要馬上介入,並告訴他:那是別人的玩具,想要玩必須得徵得別人的同意才行。

孩子總「搶」別人的玩具?不要忽視「線性泛化思維」的心理

孩子總「搶」別人的玩具?不要忽視「線性泛化思維」的心理


愛搶玩具的孩子,是掩飾自己內心恐懼的一種表現

朋友家女兒妞妞3歲,在家很愛搶弟弟的玩具,也愛霸佔著媽媽。

一次,我們各自帶著孩子一塊去遊樂場,在裡面玩時碰見一個小弟弟,朋友想讓兩個孩子交朋友,就蹲下身子,用手裡拿著的一個氣球逗兩個孩子。

妞妞突然一把將朋友手裡的氣球搶了過去,又迅速地用氣球拍打小弟弟的頭。

事發突然,雙方家長都有些吃驚,而且,不管朋友怎樣要求妞妞道歉,她都不願意。

朋友非常生氣,批評妞妞:「你這樣做不對,怎麼能打人呢?」

表面上看,妞妞確實蠻橫無理,在家「欺負」弟弟,在外「傷害」別人,實在是個不討人喜歡的孩子。

但深層次分析其實是,妞妞在以「爭搶」的方式獲得媽媽的愛和注意。

面對突如其來的二胎弟弟,妞妞其實是抗拒的,她所有的爭搶,都是在不斷表達著她內心的恐懼:媽媽是我的,弟弟不能搶走媽媽。


育兒專家張思萊說過:

對孩子來說,不能很好地通過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往往喜歡直接採用「搶」或「打」的肢體語言來解決問題。

孩子通過「爭搶」掩飾自己內心的恐懼,試圖引起父母的注意。

當孩子出現愛爭搶現象時,父母要做的不應該是盲目的批評指責。

而應該了解孩子爭搶背後真正的需求,並加大孩子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

孩子總「搶」別人的玩具?不要忽視「線性泛化思維」的心理

孩子總「搶」別人的玩具?不要忽視「線性泛化思維」的心理


面對孩子愛搶玩具,試試這3個方法來引導

對於愛搶玩具的孩子,父母有效的引導孩子解決問題,也是很重要的。

方法一:教孩子分清物權意識,從而幫他改掉搶玩具的壞習慣

6歲前的孩子會經歷一個物權敏感期,尤其以2~3歲的孩子為甚,自我意識逐漸形成,認為所有東西都是我的。

他們無法區分物權的歸屬,簡單地以為,我所看到的,我所拿到的,全部都是我的東西。

記得之前有位寶媽諮詢過這樣的事:

我家孩子米婭1歲10個月了,朋友家的孩子楠楠2歲了, 都是從幾個月開始一起玩大的。 可是楠楠越長大越喜歡欺負人。

比如,米婭正在安安靜靜的玩玩具,楠楠就會過來搶走,如果,我們要搶回來,她就把玩具扔掉。自己也不玩、也不讓我們玩,實際上玩具是米婭的。

還有米婭在開玩具車時,她會過去把米婭推下來,如果不是我拉著,孩子就連車帶人被推倒了。和她一起玩,我們太多次被欺負。 大人一直關係還不錯。朋友看見楠楠沒受委屈就不管,可我們一直受委屈啊,我擔心這樣下去 ,米婭會變的懦弱、膽小。


在心理學有一種理論叫做心理理論。兒童早期的心理理論水平決定了他不會考慮其他人的想法和感受(以自我為中心),只能從自我的角度思考問題。

它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感性,隨性,想怎樣就怎樣。 當孩子做什麼事情的時候,他也只是從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

他會認為:只要是我喜歡的,其他人也一定喜歡;只要是好玩的,其他人就會滿足我。這種邏輯思維在心理學上可以叫線性泛化思維。

就是從我出發,我喜歡則我需要,你天然應該滿足我。

像上面的事例中,楠楠主觀感受局限在自己的思維特點上,自然無法顧及到其他人的想法。

這樣的話,就能理解楠楠為什麼會搶玩具了。因為她覺得喜歡的東西都是自己的,在這個年齡,她還沒有形成一種邊界和所有權的概念,會覺得所有東西都是她的。而且楠楠的父母並沒有通過正確的方式去引導她家的孩子」並不是所有玩具都是他的「,所以導致楠楠會理所當然的去搶玩具。因為在她看來,這不是搶,而是所有玩具其實也是屬於她的。

因此,幫孩子分清物權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搶奪玩具的行為,讓孩子明白,不能隨便搶別人的東西。

孩子總「搶」別人的玩具?不要忽視「線性泛化思維」的心理

圖片源於網路

方法二:教孩子禮貌地說出自己的要求,杜絕去搶奪

對於自己想要的東西,2~3歲的孩子沒有辦法完全說清楚,這時,動手直接搶過來是最有效的辦法。

因此,對於孩子的不當行為,父母在及時制止的同時,也要教他用文明的語言禮貌地說出自己的要求,來杜絕他搶奪別人的東西。

女兒在兩歲4個月左右,出去玩耍時,只要看到別的小朋友手上有新的玩具,在根本沒得到允許的情況下,就去動手搶。以至於在小區里玩時,小朋友都防備著她。

為此,那段時間我經常跟女兒說:「寶貝,我們不能去搶別人的東西,那樣做是不對的。」

同時會告訴女兒,你想玩的話,要有禮貌的先問一下別人:「我可以玩一下嗎,待會就還給你。」

女兒照著去做了以後,很快跟其他小朋友愉快的玩到一塊了。後來她慢慢地知道了,要玩別人的玩具,就要先問一下才可以。

很多時候,並非孩子天生喜歡搶奪東西,只是他不知道如何用正確的方式方法去借。

所以,教孩子說出自己的要求,是很有效的辦法。同時,也加強了孩子的禮貌觀念,讓他明白了,講文明懂禮貌才能成為受歡迎的孩子。

孩子總「搶」別人的玩具?不要忽視「線性泛化思維」的心理

方法三:幫孩子建立交換的意識,從而讓他不再搶奪

有的孩子在請求玩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未果時,這時的心理就是:不給我,我就搶

這時,父母要及時提醒,禁止用否定性的評價,也不要喝斥孩子。可以指導孩子建立交換的意識,為他積累交換的經驗,從而教孩子不再搶奪。

表姐家女兒彤彤今年2歲多了,無論在家裡還是在外面都經常搶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人家玩什麼她就搶什麼。有時候,表姐為此特別苦惱。

一天,表姐和琪琪一起,帶著小桶和鏟子到小區里玩。鄰居家的孩子莎莎拿著一個兔子形狀的毛絨玩具,琪琪看到了很喜歡,自己也想要玩一會兒,可是,莎莎抱著玩具不鬆手,不想讓琪琪玩。

正當琪琪想搶過來時,表姐趕緊攔住了她,並且說:「寶貝,你是想看看莎莎的小兔子和你的小兔子有什麼不同,想玩一玩是嗎?那好,我們就用自己的小桶和鏟子跟她換過來玩一下吧。」

於是,表姐一手拿著小桶和鏟子,走到莎莎面前:「莎莎,琪琪想借你的小兔子玩具玩一下,我們用小桶和鏟子跟你換,好嗎?」莎莎猶豫了一下,把手裡的小兔子給琪琪了。

「謝謝你,莎莎!給你小桶和鏟子,去玩吧。」拿到了小兔子玩具,琪琪很開心,她玩了一會兒就還給了莎莎。

以後,每次出門時,表姐就會讓琪琪帶一件玩具出門,用於和小朋友交換。

在孩子有了第一次成功交換的經驗之後,他一定會樂於用這種方式跟小朋友交往的。在為孩子做了一次引導後,就要支持、鼓勵孩子自己去進行交換,來提高他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孩子總「搶」別人的玩具?不要忽視「線性泛化思維」的心理

圖片源於網路

結語:

雖然孩子喜歡「」別人的東西是很常見的現象,但這種行為會導致孩子不受歡迎,容易受到群體的排斥,嚴重的還會使孩子出現對抗性的人格特徵,父母也不要忽視。

在孩子最初與同伴交往時需要及時有效的指導,否則,一旦搶東西次數多了形成思維定式,要調整就困難了,父母要做的就是抓住時機,教孩子與同伴交流的技巧與策略。


關注【涵妮媽媽育兒經】,在這裡獲得更多的育兒知識,幫你解決育兒難題,如果你有好的育兒心得和體會,歡迎一起分享,讓我們科學育兒,努力做不吼不叫育兒有道的好媽媽。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涵妮媽媽育兒經 的精彩文章:

利用孩子敏感期養成這4個好習慣,錯過了,改造要比塑造艱難得多
二胎家庭的時代來臨,不能忽視這4大問題,第3個是父母的必做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