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一讀社會心理學」什麼是社會心理學?——導論

「一讀社會心理學」什麼是社會心理學?——導論


「我們人類『首先存在於環境之中,我們不能脫離環境,環境塑造了我們,決定了我們的可能性』」——法國哲學家讓-保羅·薩特

社會心理學第一章作為導論以灰姑娘的故事與這句話作為開篇,這句話同樣是本人最喜歡以及最為認同的一句。由這章,我才算是真正的開始了解社會心理學,以總結、概括我過往多年的疑惑與認知。如書言:我們的社會行為更多地取決於所處的客觀環境還是我們對情境的解釋?

提示:本系列並非是真正的研究本書內容,而是以個人理解與社會現實結合的一家之言,如有不符心意之處,請各位來者見諒。且網路中的「異見」同樣是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一部分,「態度與信念,從眾與獨立,愛與恨」。

由於第一章極為重要(絕不是因為我笨、懶,請相信我= ̄ω ̄=),所以不會一天一章的寫「書評」,以求對書中各概念的理解不會出現太多謬誤——也方便水字數。

今天看了前兩個小節,一為概論二為重要觀點。社會心理學的概念,個人以為並無多高深(包括其他各種人文社科概念),之所以感覺難以理解,多數是因其概念相對於我們個體對相關事件的經歷與理解不如人家搜集、概括、分析多數事件的結果更全面,推斷的方式不如學者更客觀與講究流程。

如上圖,個人感覺是本章甚至本書最重要的一部分——說的是那幅圖而非旁邊的「註解」(( ﹏ )~好尷尬)。

我們如何評價、理解自我與他人的言行、思想邏輯呢?我們相信的東西源自哪裡?學校、父母、同伴、影視作品、書籍、遊戲乃至廣告?我們習以為常的認知,是否是傳統與風俗?是否適合用來評價外來者呢?最後,如果我們判斷錯誤怎麼辦

第一則事例,個人認為並不適合與第二則放在一起,因為它涉及人類社會更複雜的組織模式(第六章為「從眾與服從」),我並不認為只是簡單的「從眾」,雖然還未看第六章,但也不會認為那裡的「從眾」是我們常規的理解。第二則涉及了「環境絕對」,即環境對人的影響是絕對的。當然,我們從日常理解,這並不準確——然而,這會是現實社會的事實嗎?

以上為社會心理學的導論部分,可以說是給出了結論(概念),更是提出了問題……

篇幅所限,第二小節,社會心理學中的重要觀點,本次就不再「分析」(亂說)了。先只列出重要觀點吧。

我們構建了社會現實

社會知覺通常強大但有時也危險

社會影響塑造行為

個人態度和性格傾向塑造行為

社會行為有其生物性基礎

社會心理學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PS:提兩個最近發生的,與社會心理學必定有關的事件,一是國內一小伙踹打老太太,二是俄羅斯一女子多次在地鐵上將漂白水潑到岔開腿坐的男乘客襠部。

社會心理學效應


鯰魚效應:挪威人愛吃沙丁魚,在海上捕得沙丁魚後,如果能讓它活著抵港,賣價就會比死魚高好幾倍。但是,由於沙丁魚懶惰,不愛運動,返航的路途很長,因此捕撈到的沙丁魚往往一回到碼頭就死了。只有一位漁民的沙丁魚總是活的,原因就是他的魚槽里有一隻鯰魚。原來當鯰魚裝入魚槽後,由於環境陌生,就會四處遊動,而沙丁魚發現這一異已分子後,也會緊張起來,加速遊動,如此一來,沙丁魚便活著回到港口。這就是所謂的「鯰魚效應」。

這個看過的人應該挺多,但貌似是假的,某乎有詳細的分析,推薦有興趣的人去看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超個人心理學 的精彩文章: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老實人是人格中「超我」發展過度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