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168500發炮彈打不下一個排的陣地,美軍還被刷出1:14戰損比

168500發炮彈打不下一個排的陣地,美軍還被刷出1:14戰損比

朝鮮戰爭中,美國軍隊的一大特點就是火力極強,技術兵器的配置極多,因此與其交戰要面對前所未有的火力強度。

志願軍入朝前曾與國軍的美械部隊交過手,儘管後者也不是很好對付,但最終還是將其殲滅,並將繳獲的美械裝備了自己。

因此在抗美援朝運動戰初期,很多志願軍戰士手中也是用的美械武器。

戰前,志願軍知道美軍的火力肯定要高於國軍的美械部隊,但不清楚到底有多高,因此當時的作戰計劃中很多是以殲滅美軍師為目的的。

結果一交手發現,美軍不光能得到極強的空中支援,其地面的裝甲、炮兵力量也是特彆強大的,而且美軍的炮彈就跟潑水一樣,絲毫不吝惜彈藥的使用。

當時原國軍一共才有36門美式155毫米榴彈炮,每個美械軍有12門105毫米榴彈炮;而正牌的美軍師,1個師就有18門155毫米榴彈炮和54門105毫米榴彈炮,此外還有100多輛坦克。

而志願軍的軍師級炮兵僅有繳獲的75毫米山炮可用,炮兵師倒是裝備了部分美日造的重炮,但由於我們沒有制空權,火炮的機動和炮彈補給很困難,以至於運動戰初期的前兩次戰役,機動炮兵一共才打出了1054發炮彈。

巨大的火力對比下,想全殲美軍師是很難的,所以後來我們修正的目標為一次全殲美軍營即可。

1951年6月,陣地戰開始後,在相對穩固的戰線中,美軍的火力優勢更好發揮。

1個美軍師在進攻中,除了師屬的4個炮兵營外,還能得到額外加強的幾個炮兵營,其中包括203毫米重炮;這些火炮往往在一天之內就能打出上萬發炮彈,對我志願軍陣地及人員造成嚴重威脅。

當年的夏秋防禦戰中,我方儘管部分換裝了蘇式武器,但與美軍火力差距仍不成正比,而且當時坑道防禦體系尚未形成,因此傷亡是很大的。

到1952年,志願軍在全線構築了以坑道為核心的防禦工事,大大減輕了美國航空兵和炮兵的火力威脅;同時志願軍在坑道中還可儲備大量的糧食、彈藥,應對美軍進攻的能力大大增強。

1952年10月的上甘嶺戰役中,美韓軍集結2個步兵師的部隊猛攻我軍2個連級陣地,最終傷亡巨大,也沒能打得下來。

在上甘嶺戰役之後的兩三個月內,美韓軍再沒有發起大規模的攻勢。

當時,美軍賴以為豪的空中和炮兵優勢被志願軍的坑道工事大大抵消,而美軍步兵又遠比不上志願軍步兵,再加之志願軍的火力也不斷增強,因此美軍在交戰中已處於下風。

連聯軍司令克拉克將軍都不得不承認:

一些所謂的軍事專家說,在我任職期間,只用有限的武力,無需擴大戰爭的規模,在任何時候,勝利都是我們的,我非常不贊成這種說法。我們從來就沒有足夠的兵力,而敵人卻享有雄厚的力量,他們不僅可以阻止我們的進攻,而且還可以奪取小規模的勝利。

克拉克將軍所謂的「阻止我們的進攻」指的是,1952年下半年之後美韓軍實際上已經不能奪下志願軍的任何陣地;「還可以奪取小規模的勝利」指的是志願軍使用「零敲牛皮糖」不斷攻佔美韓軍據點,並殺傷其軍人。

在這種幾乎看不到勝利的背景下,美軍需要一場戰鬥的勝利來驗證自己的攻堅能力,同時提振前線部隊的信心。

1953年1月,美國人將目光投向了志願軍據守的丁字山地區;當然了經歷了上甘嶺的教訓之後,美軍這次的目標只選擇了一個排級陣地,其稱之為是斯麥克高地。

從戰術意義上來說,這個高地沒有多少意義,美軍只是想通過「牛刀宰雞」的方式來驗證下,自己還能否有攻下志願軍陣地的能力,同時儘可能抓幾名俘虜,了解下志願軍坑道的情況。

既然是「牛刀」,那麼這把刀就不能小,具體負責地面進攻的是美軍第7師31團第2營,此外該營配屬第73坦克營發起進攻,因此實際上是一個加強營級戰鬥隊。

除了直接進攻的部隊外,美軍還調集了8個炮兵營的重炮,以及1個航空聯隊的戰機。

志願軍在整個丁字山方向擔負防禦的是23軍67師201團的1個營,具體在美軍進攻目標上駐守的僅為該營的1個排外加1個班。

如此懸殊的實力對比,恐怕在電影中都不常看到,但這確實當時的真實寫照。

如果放在2年前,志願軍的陣地是抵擋不住8個炮兵營和1個航空聯隊轟擊的;1個排的步兵也難以抵禦美軍加強營的衝擊。

但是,現在情況則大不相同的;坑道工事的修築足以抵禦美軍重炮的轟擊,志願軍戰士們的武器配備比人員還多,同時坑道內還儲存有大量彈藥;

以美軍要進攻的這個陣地為例,修築有T形坑道,坑道足夠深,上部山體足以抵禦大口徑火炮轟擊,坑道有3個出口,一處位於反斜面,另兩處在陣地前沿,除坑道外,還有塹壕、交通壕。

1月25日,經過了幾天的火力轟擊和試探性進行後,美軍終於動真格的了。

美軍的老一套戰術就是戰機先火力覆蓋,然後重炮火力準備,接著坦克掩護步兵衝擊。

整個白天,美軍的戰機投下了23萬磅的炸彈以及凝固汽油彈,將志願軍地表陣地炸成了一片火海。

同時美軍各級炮兵對志願軍扎內狂轟濫炸,一天之內各種口徑的炮彈打出了168500發。

就為了佔領一個排級陣地,美軍如此大動干戈,但是他們沒想到的是,這麼猛烈的炮火轟炸,志願軍步兵排的傷亡幾乎為零。

原因很簡單,一個排的陣地就那麼點,如此大規模的轟炸實際上絕大多數炮彈和炸彈都沒炸到位;而志願軍步兵排在美軍轟炸時絕大部分戰士都在坑道里,只留少數戰士在陣地上觀察,因此美軍炸得倒是痛快,可志願軍卻穩如泰山。

覺得炸得差不多之後,美軍兵分三路展開了進攻,右路以7輛坦克配屬給1個步兵連佯攻其他方向,左路以6輛坦克及步兵一部以切斷攻擊高地與其他志願軍陣地的聯繫,中路以步兵E連為主力,配屬坦克20輛展開進攻。

由於地形原因,美軍坦克無法開至志願軍陣地上,只能以直瞄火炮射擊,具體還是要步兵去奪占陣地。

美軍主攻連衝上去後,即遭到了從坑道中出來的志願軍還擊;美軍搞不清楚志願軍的坑道口,而且志願軍當時裝備了蘇制的轉盤機槍和衝鋒槍,近戰火力很猛,迅速打退了美軍的第一次衝鋒。

經過一次交手後,雙方對彼此的位置有了大致了解,第二次交手雙方均損失不小,美軍被志願軍的手榴彈擊退,志願軍這邊,排長和3位班長均身負重傷,一些武器也打壞了,情況很危急。

3班副班長代理指揮後,迅速重新編組陣地上的戰士;當時陣地上能得到另一個步兵排的側射火力及一個迫擊炮分隊的支援,雖然與美軍8個炮兵營及1個坦克營的配屬支援無法相提並論,但也給了戰士們很大鼓舞。

美軍突擊部隊屢次衝擊失敗後,退守距山頂20多米處的一處凹地,這裡可以避開子彈的射擊,但是志願軍卻開始猛投手榴彈,其效果可想而知。

突擊部隊遭重創後,美軍立即進行增援,以波浪式的攻擊戰術向志願軍發起集團衝鋒;如果按一些人理解的話,這就是「人海戰術」了。

但是志願軍守軍寧死不退,美軍亂鬨哄上去一幫人也沒能取得理想效果,最終夜幕降臨,只能是無奈地退出陣地。

這次丁字山之戰,我守軍傷亡11人,美軍傷亡150餘人,雙方戰損比高達1:14。

其實這次戰鬥在我方這邊並沒有很特殊,但於美軍則不同,其本認為這是「牛刀殺雞」的行動,甚至還有很多高官和記者觀摩,但是卻以這樣的結局收場;此戰結束的當月,一直希望擴大戰爭規模的范弗里特將軍退休了。

美軍承認,「總的來說,斯麥克行動是一次慘敗,這是一次代價高昂的教訓,再次證明了無論從空中或是從地面上的火力都不足以將躲在挖的很深的戰壕中(指坑道)的敵人消滅,這場有限戰爭的優勢在防守一方」。

事實上,美軍此後不再主動大規模進攻,但自己也沒有守得很好,反而陣地屢屢丟失,雖然這些敗仗在克拉克將軍看來只不過是志願軍的「小勝利」,可問題是美軍連這些小勝利都無法獲得,這樣的仗自然也就無法再打下去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熊熊點兵 的精彩文章:

蘇械步兵營外加一個炮兵團,猛轟日軍步兵中隊,鬼子兵扭頭就跑
中國空軍再發殲20戰鬥機美照,10年前的目標,我們已高效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