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一吵架就說不出話、保持沉默是一種怎樣的心理?心理學家:很正常

一吵架就說不出話、保持沉默是一種怎樣的心理?心理學家:很正常

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伴侶之間、親戚朋友之間,一吵架就說不出話、保持沉默,並因此感到苦惱。從心理學角度看,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

對於這種現象,我們可以用沉默成本效應(sunk costs effect)進行解釋。即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因為決策時顧及太多而引發非理性決策。比如,一吵架就說不出話了。

心理學家指出,人們普遍存在自我申辯的心理傾向(吵架的心理驅動力),而後又會因為害怕事態失控,而選擇沉默;還有一種解釋是,過去的生活中,爭吵造成了某種損失,人們會為了避免再次損失而選擇沉默。

「沉默」無疑是人際交往方式中最令人感到困惑,也最容易產生誤解的一種。

親密關係中保持沉默很容易使得某一方抓狂。

故意採用沉默的方式逃避爭吵則是一種情感操縱法,是一種被動的攻擊手段。

從某種意義上看,當我們把沉默當作是一種化解爭議的方式時,沉默其實是一種對於對方的懲罰。沉默的背後往往有著更為明確的目的——引起關注,他們自身也清楚做這樣的後果,包括對雙方的傷害。

在吵架中,雙方都有強烈的溝通慾望,保持沉默的一方與情緒激動的一方相比,通常是佔據著主導位置的。比起他人,擁有更多的信息量,感受著多種的不確定因素。他們清楚對方的感受如何,想要什麼,以及期望自己能夠做出怎樣的反應,他們手中始終掌握著是否回應的權利。

自我心理防禦機制

當個人面臨挫折或者劇烈衝突的時候,其內部心理活動會不自覺的產生緊張情緒,為使儘快恢復心理平衡,減少內心的不安,進而會出現自我心理防禦。

在自我受到超我、本我或外部環境的壓迫時,若心理難以承受壓力,促使自己發展了一種機能,以此來緩解威脅,這便是自我心理防禦機制的心理本質。

具體而言,自我心理防禦機制包括:逃避性防衛機制、自騙性防衛機制、隔離和抵消。

1.逃避性防衛機制

這是一種較為消極的防衛,通過逃避和消極的方式來減輕自己在遭受矛盾時所感到的痛苦,也是一種自我保護、對對方保護的本能反應。

具體表現為在發生衝突時,感到說不出話,這種溝通方式往往與過去的交流經驗有關。壓抑自我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選擇「動機性遺忘」,當個人面對不快情緒時,會不自覺地遺忘。

我們常常說,「真希望沒有這件事,再也不想發生了。」但是,我們心裡都很清楚,表面上我們把這件事遺忘了,事實上它始終存在著,有的時候甚至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的行為,導致在平時生活中,做一些自己也不明白為何會做的事情。

2.自騙性防衛機制

此類防禦機制的不同在於,它具有反向作用,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總會為自己找出各種理由來自辯,通過隔離手段來欺騙自己和他人。

當我們個人的動機不受自己的意識所主導時,會選擇壓抑自我,即外在行為表現與內心的真實想法是成反比的。

很多人內心深處對於吵架有一種抗拒感,認為吵架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其實,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越是親密的人,越容易產生矛盾。面對矛盾,大部分人會直接逃避,因為他們不想與他人爭執,自作主張的認為是自己在保護這段關係,然而關係早已漸漸疏遠。

3.隔離和抵消

無論有意或者無意,當事件牽連到他人時,內心會不安、自責,通過這種象徵性的疏遠來抵消已經發生的不愉快,以此來減輕心中的罪惡感。

有研究者指出,人在面對巨大的、嚴肅的話題時,除了「站或逃」,還會出現一種「僵死」反應。在這樣的狀態下,一切行為和聲音都被抑制,看上去如同沒有發生一般,這也是最難掌控的局面。

當對方咄咄逼人時,你的情緒會本能地推動你進行下一步,隨之的就是漫長的沉默。而有些人在生活中的行為表現,常常出現矛盾與自身不協調的表現,在不同環境中,則出現相反的行為舉動。

非語言方式

作為沉默者,你的動機只要不是故意想要攻擊對方的話,同樣可以通過練習非語言的方式來代替表達。哪怕你自身的情緒已陷入過度緊張和焦慮,給予對方非語言的表達也是很有可能做到的,可以給對方傳遞出更多積極的能量。

自己吵架時說不出話的人,還可以在平時記錄下那些只在自己沉默時說的話,如「我現在很難過」、「我真的很想回應你,但我真的不知道該說什麼」,從簡單到具體,在發生衝突時,你便可以打開你的記錄。

吵架是表達渴望被關注、被注意、帶有接觸性的一種方式,而最強有力的溝通還是身體上的溝通,語言有的時候是蒼白的,心與心的溝通才是最打動人的。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說話心理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家:如果你為人老實、不善於交際應酬,建議從事這三種工作
男人為什麼不願娶離過婚的女人?原因無非就這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