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殲20亮出翼下凸出物,終於不再遮掩!刷新大洋彼岸隱身認知水平

殲20亮出翼下凸出物,終於不再遮掩!刷新大洋彼岸隱身認知水平

如果說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原子彈、氫彈使我們民族有了自保底牌,那麼本世紀誕生的殲-20則使我們首次建立了裝備技術優勢,再一次重塑了自1840年以來千瘡百孔的民族自信。

殲-20是我國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從2011年首飛到2016年下半年服役創造了世界四代機試飛周期最短紀錄。能在如此之短的時間內完成試飛任務,有人不免擔心會不會是降低了試飛標準,答案是完全相反。

試飛標準不僅沒有降低,反而更高,之所以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完成試飛主要得益於強大的綜合國力,用大規模投入換時間,比如天量的資金注入、人才團隊、生產設施,只要戰略需要,我們甚至可以不計成本地快速推進。

自殲-20在我國誕生之後,越來越多的國家都想在隱身戰鬥機領域一展拳腳,可這哪裡是他們玩得轉的,表面上看這是一架幾十噸個頭的戰鬥機,但背後卻是一個超級大國的工業鏈條

最近一段時間網路上公開了一張非常罕見的殲-20翼下視角照片,從這個視角我們可以清晰觀察到機翼下方很多細節,比如翼下那個凸出物就是作動筒,是機翼翼面活動的伺服機構。

隱身戰鬥機最講究細節決定成敗,任何一處隱身失效,哪怕是一個鉚釘安裝錯誤都可能導致雷達反射面積驟增的龍勃透鏡效應,進而導致整機隱身全盤失效。作動筒作為活動機構必然會有間隙存在,而這種細微的間隙也會成為放大雷達反射截面積的不利因素。

殲-20機翼作動筒敷設的是一種柔性隱身蒙皮,不僅有著優異的雷達波吸收能力,也有著強悍的物理特性,因為這種柔性材料要伴隨殲-20執行超音速巡航、超機動等複雜任務,需要經受各種嚴酷考驗。

近段時間以來殲-20亮相頻次越來越高,很多相關從業人士也頻頻亮相,比如殲-20首飛試飛員李剛、副總設計師王海峰先後亮相熒屏,他們在回應殲-20戰鬥力時不約而同地強調隱身,李剛說:「第四代戰機最根本上就是一個隱身,這個隱身很重要,就是以後再也沒有不隱身的戰鬥機了。」王海峰副總師說:「殲20這麼先進,但還是有遺憾,它最先進的地方是隱身,普通觀眾看不到。」。

為了實現隱身殲-20已經做到了極致,除了作動筒敷設柔性隱身蒙皮,就連機翼邊緣也有鋸齒壓紋,殲-20機身周遭應用柔性隱身蒙皮的案例還有很多,比如DSI超音速無隔面進氣道的鼓包就是一種先進可調進氣道,鼓包蒙皮可以隨著伺服機構進行伸縮,進而調節發動機進氣量。

這也是全球首個柔性蒙皮應用於進氣道的機型,要知道進氣道是飛機最敏感區域,任何速度變化都是最先由進氣道感知,能在各種複雜飛行條件下實現進氣道鼓包柔性可調,這種技術外國人準備在下一代戰機研發中進行應用。

殲-20極致隱身不僅在國內得到了飛行員與設計師的一致認同,就連整天念叨鴨翼不隱身的大洋彼岸也不得不承認這個事實,刷新了他們在隱身技術領域的認知水平。

大洋彼岸根據視圖資料三維建模測算了殲-20正面雷達反射截面積為0.027平方米,遠遠優於F-35的0.038平方米,而且這一數值還是建立在兩家隱身材料水平大致相同情況下,但他們並不清楚應用整整領先一代超材料隱身薄膜之後的殲-20究竟能隱身到什麼程度。

此前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列出了一個對手清單,其中S-400區域防空導彈是二號對手,殲-20則是頭號對手,而這就是我們追求極致隱身的威懾效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巔峰高地 的精彩文章:

超越055大驅?大洋彼岸跨代驅逐艦研發加速,但我們已搶先起跑
重裝火力從天而降!3車連續空投揚威異域,運20邁出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