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所謂中風,就是陽氣「少了一半」!來看看清朝人怎麼治中風

所謂中風,就是陽氣「少了一半」!來看看清朝人怎麼治中風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藥學高級叢書·方劑學》、《醫林改錯》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許多人問我,中醫能不能治病?

我說,當然能。比如中風後遺症,它作為醫學界的難題之一,就可以藉助中醫的手段來調治。

記得我剛剛跟師學習的時候,我的老師正在給一個患者調治中風後遺症。當時,這個患者的行動已經大大改善,能自己獨立走,除了過馬路不敢,其他時候可以一個人行動。整個人看上去,無論是說話,還是顏面五官,如果不仔細聽、仔細看,發現不了太大異常。

可是,當我看到此人在發病之初的照片,完全驚呆住了。其口眼歪斜嚴重,一邊的身體行動不便,整個人看上去也比較瘦弱。

當然,患者能恢復到這個樣子,絕非全靠中醫。家人的照顧,患病後科學及時的恢復訓練等,都很重要。

我問我老師,這裡面用的什麼方法。

我老師看著我,伸出五個手指頭,說了四個字:「補陽還五」。

我聽了以後,立刻明白了,老師說的就是中醫的傳統方劑之一,叫做「補陽還五湯」。我老師就這個脾氣,給你點到了,剩下的,你自己看去,琢磨去。所以,我就不多問了。回到家,我自己把中醫方劑學的教材拿出來,重新溫習了這張古方。

如此一來,結合親身所見所謂,我對祖國傳統醫學對中風一病的治療,有了更深的體會。

下面這張古方,我請中醫愛好者、渴望健康的人記住:

黃芪120克,當歸尾6克,赤芍4.5克,地龍3克,川芎3克,紅花3克,桃仁3克。水煎服。這裡面,黃芪用量特別大,120克是上限。一般來說,黃芪從30克起用,逐步添加,最高不得超過120克。

這就是補陽還五湯的配伍,出自清代王清任的《醫林改錯》。它到底有什麼學問呢?我給你慢慢說。

中醫對中風怎麼認識啊?醫家們通過臨床發現,有相當多的中風患者,尤其是在中風之後留下嚴重後遺症的患者,有明顯的氣虛傾向。具體說,就是半身不遂,乏力,口眼歪斜,語言說話不清楚,流口水,管不住尿,脈細緩而無力,舌頭髮暗,舌苔發白。

怎麼知道氣虛呢?你看,乏力、半身不遂,這是氣虛不能鼓舞身體肌肉的緣故。氣血虧虛,不能濡養於舌,於是說話不清晰。氣虛,則收攝失常,故而流口水、遺尿。舌象和脈象,也都是氣虛的典型表現。

在這種情況下,中醫雖然不知道腦血管疾病對人神經系統的損害情況,但是先人創造性地提出了「氣虛血瘀」的發病理論。就是說,患者本身就是氣虛,氣不能鼓舞血液,使得血液瘀滯。氣虛血瘀,脈絡受阻,於是筋肉失養,造成偏癱等癥狀。

這就好比一個人,本來有十分的陽氣。左右各佔一半。結果,其中一半的陽氣虧虛了,於是這一半的血脈淤阻,發生了偏癱。當務之急,就是把缺少的另一半「五分」的陽氣補上來。在這個思想下,就有了補陽還五湯。其中,黃芪用量獨重,目的就是補氣。在它身邊,則配備了活血養血、通經絡之品。

你看,這就是中醫調治中風後遺症的方法之一。

也許你會問,這樣的一種思維模式,會有好的臨床效果嗎?從實踐來看,這張古方加減化裁,對氣虛血瘀型的中風後遺症確實有一定效果。但是前提,必須要常用、久用,效果是慢慢積累出來的。

總而言之吧,我認為中醫還是有用的。它的思路和思維,是值得體會的。

全文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幫你學中醫 的精彩文章:

44歲周迅宣布不熬夜了!20個信號出現,你也別熬了
人徹底老了,嘴巴就有三個表現:流涎、口淡、舌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