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杜甫最孤獨的一首詩,最後10字,寫出了孤獨的最高境界

杜甫最孤獨的一首詩,最後10字,寫出了孤獨的最高境界

有人說「天才是孤獨的」,我深以為然,天才的詩人更加孤獨。

就像屈原,「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就像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就像李白,「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每個人都有孤獨的時候,或許是缺少陪伴,或許是不被理解,或許只是想一個人靜靜的。

大千世界,紅塵滾滾,渺小的我們只是滄海一粟,也許正如杜甫所言「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這兩句出自杜甫的《旅夜書懷》。

眾所周知杜甫以律詩聞名於世,無論是五律還是七律都有被稱為「壓卷」的作品,而這首《旅夜書懷》就是五律的代表作。

而且這應該算是杜甫最孤獨的一首詩,最後10字,寫出了孤獨的最高境界。

關於這首詩的背景有一定的爭議,有人說是765年的秋天,也有人說是768年春天,或者是769年秋天。

很多人根據詩歌的內容認為要寫這首詩需要滿足三個條件:一是春天;而是平野;三是大江。

但是呢,有一點,誰說詩歌所寫的一定是作者現實所見之景呢?

就像王維的「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桂花是秋天的,王維卻說是「春山」,這不是前後矛盾嗎?

所以說詩人所寫的不一定就是當時所見的。

雖然這首詩的確切時間不能肯定,但是詩人當時的處境卻是可以肯定的。

公元765年,杜甫的好友嚴武病逝,失去依靠的杜甫離開了成都草堂,開始了天涯漂泊的流浪生活。

他曾到過夔州,寫下被稱為「七律之冠」的《登高》;後來也曾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陽樓,寫下千古絕唱《登岳陽樓》

無論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還是「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都是那樣的沉鬱頓挫,哀婉悲壯。

而這首《旅夜書懷》同樣如此,甚至還多了一種難以言喻的孤獨,讀來令人斷腸。

詩歌從江畔的細草寫起。

微風習習,吹拂著江岸上的細草;夜深了,一望無際的江面飄來一艘豎著高聳桅杆的小舟,漸漸地,它不再前行,停靠在寂靜的碼頭。

而這細小的草,孤獨的小舟不正是此刻漂泊無依的詩人的真實寫照嗎?

他像江草一樣渺小,像孤舟一樣寂寞。

夜更深了,天空中的群星閃爍著耀眼的光芒,整個平野似乎都變得更加遼闊。

月光下,浩蕩的江面洪波湧起,奔流不息。

群星璀璨,月色皎潔,山野開闊,江流奔騰,這是多麼壯闊的場面。

可是我們要明白此時杜甫的處境是那樣的凄苦,而這就是典型的「樂景襯哀情」,壯闊的意象和他內心的愁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將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刻畫得更入木三分,讀來令人心疼。

面對此情此景,當時杜甫的心裡在想些什麼呢?

他想到了自己的抱負。

他一向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抱負,但是他這一生都只做過小官吏。

他的才華始終得不到充分的展示,雖然他因詩詞文章名揚天下,但這其實並非他所願。

如果有可能,他更願意作為一個賢臣名垂千古。

更令他難以接受的是,他「休官」不是因為年老多病,而是被排擠。

若是自身的因素,也許不會有那麼多遺憾,可是偏偏他的退休時被迫的,可想而知他的心中該有多痛苦。

就像後世的陸遊和辛棄疾,一心想著收復中原,卻一直被主和派排擠打壓,最後不得不歸隱田園,他們的心中是何等的無奈,何等地不甘。

想到自身的遭遇,杜甫不禁反問自己「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四處流浪的他,就像那無所依靠的沙鷗,獨立在這茫茫的天地中。

這兩句寫的不僅是旅途中的孤獨,更突出了他一生不被理解的孤獨,這樣的孤獨怎不令人斷腸?

全詩意境開闊,氣象萬千,與之形成對比的是詩人的孤苦伶仃的形象,情景交融,使得整首詩一種十分沉重的孤獨感。

也許這正是孤獨的最高境界,茫茫天地,星月燦爛,而他獨自飄零。

註: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憂詩詞 的精彩文章:

王維隱居山中寫下一首詩,短短40字,驚艷了整個秋天
蘇軾水平最高的一首婉約詞,其中七字,安慰了多少失戀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