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任何一個國家,若是沒有了這個東西做後盾,再發展也無濟於事

任何一個國家,若是沒有了這個東西做後盾,再發展也無濟於事

明初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國力強盛。中期經土木之變由盛轉衰,後經弘治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晚明因政治腐敗、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農民起義爆發。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清兵入關後陸續擊敗弘光、隆武、紹武等諸政權。

明朝最後為何打不過滿人,財政吃緊是主要因素。皇帝都穿補丁衣服了,國庫也空空,但是,臣子們幾乎不缺錢。有人評論,這是稅收制度惹的禍。

那麼,我們先看看明朝的稅收制度吧。

都說明朝的稅收制度苛刻,其實,他這種制度內核並非獨創。明朝執行的是「農稅定額制度」,徵收的總數是「兩千石左右」,配合的是「里甲制度」,每十戶成一甲,每十甲是一里。這個制度要保證實施的前提是,人頭不能少,否則,一公攤,大家都增加了負擔。這就會出現一個問題,這個裡甲制度的靈活性?也就是說,萬一少了一戶,或者多了一戶,會不會去更改?

這個制度很理想,通過對人頭的控制,來達到對財稅的監管。這個設想最早見於管仲的《管子·立政》,詳細介紹了「里甲制」。這樣,從地方到中央,就形成了一個「網狀」管理體系。明朝初期,人口流動少,這個制度的貢獻還是蠻大。到了中後期,尤其是晚期,就出現問題了。這個時期商業開始發達,造成了人戶和土地的分離,這找誰收稅?

這商業的發達,一定程度上還得「感謝」嚴重的土地兼并,及賦稅負擔。所以,點評一個制度,脫離了其當時的社會經濟現狀,無疑於自說自畫。這種制度實施的前提,就是要控制人口的流動性,其次,還要保證貧富差距不能大。但是,土地兼并卻是徹底破壞了這一點。所以說,社會的經濟生態和社會的政治生態,是不可分割的。後來的政治生態已經產生了嚴重的分離,必然導致經濟生態病態。

那麼,這種「定額制度」是不是就一無是處?必須實行彈性的收稅制度?

不管哪種制度,首先,要基於對人的管理。如果,按照現代的觀點,還要基於對個人財產的管理。歷代王朝,都想過辦法,去摸百姓的家底,但是,成功者寥寥,為何?大家都「天然」想要瞞報。所以,這種看似缺乏通融的「定額」,卻是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國庫的收入,至少在開國初期,解決了很大的問題。其成績不能因為明朝沒了,就被抹殺。

當然,也有人提出,用「法」監管。就如大家所知,明朝後期,貪腐相當嚴重,有一部分原因,就是錢。官員的工資太低了,自下而上,大家都在任上「自給自足」,到了國庫的,就剩最後的了。所以,有「法」是必須,但是,無法控制整體的「作弊」,這個「法」也就是個笑話。

還是回到了上面所說,經濟生態遭到了破壞。大家都在忙自己,哪怕後來各地官府,嘗試改善這個制度,甚至拋棄,改用田畝數,但是,收效一樣甚微。因為根基已經動搖,到了最後,這個裡甲制,快成了「宗族組織」,既然形成了「力量」,自然會更想辦法,有利於自己。

有人也對後來的「一條鞭法」評論,說其並沒有改變賦稅的的實質。這是張居正對稅制的「簡化」處理,是由於國外白銀的輸入,才對戶役制度進行了改革,開始進入貨幣稅制度,雖然,是被動的改革,但是,仍具有現實意義。而且,通過此舉,朝廷加強了對商人的監管。

所以,不能一概而論明朝的稅制就是落後。只是該制度的設計,有太多的限制條件,這些必然導致它僵化。一旦條件平衡被打破,此鏈終端的國庫,影響是巨大的。

財政穩定,才能維持一個王朝的統治。而保障財政的,就是經濟穩定。明朝後來的「人、地」分離現象嚴重,嚴重干擾了經濟生產,就算後來用「田畝數」來賦稅,但是,「宗族組織」的勢力,勢必會奪取對賦稅徵收的控制權,從而,干擾了國家的正常財政制度。

這就回到了一個核心問題,如何保證一個財政制度的有效執行?既然是制度,當然也得有「制度」去監管。更重要的是,是自下而上的制度生態環境的健康。而這個基石是,民生的保障。在那樣的王朝中,朱元璋雖然在制度設計上,也體現了「尊老」,但是,所有的還是圍繞皇權統治。

既然核心是「權力」,自然會削弱了經濟上的作用。但是,沒有了錢糧的後盾,國家如何再發展,更別提抵禦外族的挑釁。

而且,一旦根基被摧毀,反噬的就是自己了。

參考資料:

【《明史》、《明朝稅制改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川文社 的精彩文章:

此人專門搶兒子的老婆,說是給兒子娶老婆,娶回後竟然讓兒子叫媽
朱元璋死後留給孫子建文帝一個箱子,不久這隻箱子救了他孫子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