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冷戰時代,三頭灰鯨如何讓蘇聯軍隊「闖進」美國境內

冷戰時代,三頭灰鯨如何讓蘇聯軍隊「闖進」美國境內

因紐特人以捕獵和吃生肉著稱,在全球都在禁止捕鯨活動時,因紐特人仍然被允許每年捕捉一定數量的鯨魚,這是他們的生存之本。

但是,當三頭幼年的灰鯨被困在冰下苟延殘喘時,他們會享用這唾手可得的獵物嗎?31年前的真實事件告訴我們,他們沒有這麼做,而是開展了一次大營救。

這是一場集合了捕鯨者、警衛隊、政府官員等社會各方勢力,不惜耗費100萬美金調動任何有幫助的器械,甚至讓當時冷戰中的敵對國家——蘇聯和美國聯手合作的灰鯨救援行動。

居住在北極圈上的因紐特人是地地道道的黃種人,但他們更像是與世隔絕的一個群落。長期生活在寒冷的極地,他們的外形也已經與亞洲的黃種人有所不同。

但也正因這些改變,因紐特人具有驚人的抵禦嚴寒本領。厚重的皮下脂肪讓他們看起來身材有些矮小粗壯,細小的眼睛則有利於防止極地冰雪反射強光對眼睛產生刺激。而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他們的食物中含有高蛋白和高熱量。

正在捕獵的因紐特人

因紐特人因地制宜,他們的傳統食譜全是當地的肉類,海豹、海象、鯨魚以及陸地上的馴鹿、北極熊等動物。其中,鯨魚是他們生活中的重要食材。

目前,各國的捕鯨活動都受到國際捕鯨委員會的嚴格限制,但因紐特人卻因為傳統和生存需要,每年仍然能獲得一定的限額。而因紐特人對於鯨魚的感情也十分特殊,這不僅是他們的食物,他們同時也對鯨魚抱有感激之情。

在因紐特民族中流傳著一個關於鯨魚的傳說,上帝為了懲罰人類的罪惡而降下洪水,因紐特人沒能躲進諾亞方舟,只好駕著皮舟在水上漂流。在他們將要餓死之際,一頭弓頭鯨前來獻身,自願成為他們的食物,於是因紐特人才得以闖過難關,不至於餓死。

在傳統文化的指引下,鯨成了整個因紐特人的恩「人」。所以雖然因紐特人捕食鯨魚,但捕鯨者總是只獵取一頭鯨魚1/3的肉,其他的部分則留在冰面上,讓北極熊等其他陸地動物共享美食。而且他們還會為每一頭被獵的鯨舉行祈禱儀式。

灰鯨

1988年10月7日,因紐特民族的捕鯨者們正在開展秋天的狩獵活動,為更加寒冷的冬季儲備糧食。在美國最北端的一個城市,阿拉斯加州的巴羅,羅伊·艾毛格克與父親一同去到遠處的開闊水域,尋找肥美的鯨魚。

在返程途中,艾毛格克發現了一個小水池。與其說是水池,其實只是新鮮海冰中間出現的一塊沒有結冰的水洞。但就在這麼一個小型露天水池洞口,艾毛格克驚奇地發現,裡面竟然有三隻幼鯨。

也許是出於好奇,艾毛格克足足在冰天雪地的海冰上觀察的大約一個小時。這是三頭表皮遍布著藤壺的灰鯨,由於洞口不大,三頭灰鯨只能輪流浮出水面呼吸。它們的身體已經被鋸齒狀的碎冰割傷流血。

被藤壺覆蓋的頭兩側,灰鯨的一雙大眼睛不時盯看艾毛格克。它們生怕艾毛格克隨時伸出捕鯨工具,把它們獵殺。但它們又不能離開這個唯一能供給呼吸的水池,在兩難的境地里,它們或許寧願賭一把眼前這個人類的善心,也不願逃離水池直面死亡。

但是,這三頭傷痕纍纍的灰鯨確實是在參與一場生死存亡的賭博。因為施救者的確曾想過把它們獵殺,雖然原因也許更善良一些。

破裂海冰形成的小水池,三頭灰鯨就在此苟延殘喘

雖然因紐特人是天生的捕鯨者,但灰鯨並不是他們的捕捉對象。因為當時,灰鯨是受美國法律和國際協議保護的瀕危物種。

19世紀期間,商業捕鯨者曾大肆捕獵灰鯨,以至於灰鯨數量銳減,幾乎滅絕。直到1949年以來,國際捕鯨委員會才將灰鯨從商業捕獵中保護了起來,禁止大規模捕獵。

隨後,灰鯨的數量才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目前,太平洋的灰鯨總數大約有2.2萬隻,它們在阿拉斯加附近度過夏天,在其北部淺海底部覓食,然後返回墨西哥州和加利福尼亞州沿岸的暖水區度過冬季。

一頭被發現已經死亡的灰鯨

而這三頭偶然卡在冰洞中的灰鯨,又會面臨怎樣的命運呢?

艾毛格克和父親商量之後,把這個消息告訴了鎮上的一位海洋生物學家,傑夫·卡洛爾。時隔4天之後,卡洛爾才來到當初發現灰鯨的水池觀察情況,而那三頭灰鯨還在原地。

卡洛爾估計,這三頭灰鯨最大的只有大約6歲,而另外兩頭則更年幼,只有2歲。它們應該還有游泳的能力,但要讓它們離開水池可不容易。

當時天氣正準備降溫,氣溫低至零下20℃。就連直徑只有大約4.5米的水池也將會結冰,而這些水池距離入海口還有11公里。如何把沉重的海冰擊碎,造出一條水流通道,再引導三頭虛弱的灰鯨游回溫暖的海里,這艱巨的難題讓眾人不知所措。

在似乎根本不可能完成的解救任務面前,這時有人提出,最好的解決辦法反而是射殺灰鯨。既然把它們放回海洋的希望渺茫,那麼不如幫它們一了百了地擺脫苦難,順便還能給因紐特人提供食物。

而且,當時三頭灰鯨已經筋疲力盡地呆在原地,就算造出破冰通道,它們能不能憑自己的力量游公里還不好說。甚至當時國家海洋哺乳動物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也認為,從生物學角度上說,營救沒有任何意義,這三頭灰鯨註定是應該被自然界淘汰的虛弱個體。

電影中的畫面

然而冷漠的生物科學不能撼動人性的善良,最終人們還是力排眾議,決定營救這三頭被困的灰鯨。

距離發現灰鯨過去了將近一周,卡洛爾致電海岸警衛隊尋求提供破冰船幫助破冰。同時,美聯社報道了這則新聞,以尋求社會各界人士的幫助。一時間,各方伸出的救助援手共同擰成擊碎海冰、放鯨歸洋的力量。

因紐特民族的捕鯨者、國民警衛隊、石油工業和環保主義者,還有政府官員一起參與到這場救援行動中。就連正在與美國冷戰的蘇聯,也派出了駁船進行支援。三頭灰鯨的命運,被兩個本該敵對的國家共同牽繫著。

美國一家石油公司願意提供了一艘重達185噸的駁船,在冰面上開鑿呼吸孔,讓灰鯨沿著鑿開的呼吸孔,逐個洞遷移到11公里外的入海口。但要使這艘駁船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需要8~10名工人,連續工作48小時才能完成輪班工作。

而如何把185噸重的駁船,從阿拉斯加南部的安克雷奇運往北部的巴羅,也是一個嚴峻的難題。國民警衛隊甚至發動了美國當時最強大的直升機CH-54,另外還花1.5萬美元租用了另一架直升機,用兩架直升機才完成駁船的運輸。

總統羅納德·里根也十分關注此次救援行動,他要求必須每兩個小時向華盛頓報告一次救援情況。

到了10月23日,施救人員已經鑿開了一排大約50個供灰鯨呼吸的小水池,一路延伸了3.2公里。照此看來,破冰鑽呼吸孔的工程還算順利,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50個呼吸孔通向了一處山脊,而在山脊中,灰鯨不願意遊動超過1.6公里。

救援人員猜測,它們應該是被山脊中的沙質沙洲嚇到了。在水下有一處山脊,以至於灰鯨十分恐懼那裡的淺灘,於是它們又退居到前一個呼吸孔中。

這時,蘇聯竟意外地與美國達成協議,在需要幫助時可以提供支援。而就在5年前,美國與蘇聯還就捕鯨問題上演了一場鬧劇。

當時,美國的綠色和平組織正極力抗議蘇聯的捕鯨活動,7名激進分子甚至闖入西伯利亞捕鯨站,卻當場被捕。後來,綠色和平組織還發動了一艘船艦,企圖撞毀蘇聯貨輪。

在直接暴力衝突的背景下,沒想到,兩方竟在這場灰鯨拯救行動中達成了合作關係。不久,蘇聯派出了兩艘破冰船前往阿拉斯加。

電影中,從蘇聯來的破冰船

25日一整天,蘇聯破冰船的唯一任務,就是撞向山脊。當夜幕降臨時,缺口已經衝過了山脊的四分之三,而呼吸孔又順利延伸了2.4米。

10月26日午後,兩頭灰鯨已經進入了入海口的海峽,但是它們仍然拒絕出海游泳。直到兩天之後,直升機巡查時沒有在海峽通道中發現灰鯨,才宣布灰鯨已經游到了太平洋,救援終於大獲成功。

最終,整個浩蕩的營救工程大約花費了100萬美元,以及許多施救人員不眠不休的工作。唯一不幸的是,最年幼的一頭灰鯨已經在途中死亡了。

這次拯救灰鯨事件被改編成了電影《大奇蹟》,在2012年上映

而在人類艱難而昂貴的救援下,剩下的兩頭灰鯨真的不會再此陷入北極冰中?它們真的能不辜負人類期望,好好活下去嗎?人們不得而知。

或許它們劫後餘生能獲得非凡的運氣,茁壯成長並繁殖後代,最終安息故土;或許它們命途多舛,入海後又遭遇了不為人知的不測,最終仍然死於年幼。

但即便如此,人類的拯救行動也不算白費。三頭灰鯨的救援過程中,人類彰顯的是不惜代價施救的人性光輝,以及在物種危難面前,所有眼前的國家敵對情緒都能暫且擱置的大局意識。

誰能料到,在戰場上製造出無數傷亡的美蘇兩國,在區區三頭灰鯨的拯救行動中竟能團結合作。國家的競爭,無論如何也無法凌駕於萬物的生存意義。

RichardMauer. Unlikely Allies Rush to Free 3 Whales. The New York Times, 1988.10.18.

AndreaThompson. A Whale of a Tale: The Real "Big Miracle" Story. Live Science,2012.02.06.

RichardMauer. "Big Miracle": The real story. Anchorage Daily News, 2016.09.27.

John Vidal.Drew Barrymore saves the whales and melts cold war ice in Big Miracle. TheGuardian, 2012.02.09.

你有什麼想讓SME科普的問題嗎?

在公眾號菜單【問SME】留言告訴我們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ME科技故事 的精彩文章:

奇葩過敏症:有的人這輩子都也用不上WIFI,因為他們對電磁波過敏
美國發現第二例牛眼線蟲寄生人眼病例,下一個受害者即將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