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17國聯軍火力超我們幾十倍,志願軍怎樣將其打回三八線?

17國聯軍火力超我們幾十倍,志願軍怎樣將其打回三八線?

如今,我們對比兩國軍力的時候,總會從一些硬指標展開探討,最終得出結論。其實,實力對比可以這麼來談,但到了真正的戰爭中,最關鍵的要素還是人。

往近了說,沙特軍隊在葉門的表現如此;往遠了說,抗美援朝戰爭也凸顯了人的重要性。

開戰之初,從幾乎所有的硬指標上來看,我們都不具備優勢,但是前輩們卻打出了彪炳史冊的戰績。

一:講道理

抗美援朝前三次戰役,志願軍幾乎將人類的智慧和意志發揮到了極致,以一己之力(人民軍主力已經被打殘,蘇聯武器也沒換裝)將所謂的十七國聯軍從鴨綠江邊打回到了三八線,甚至兵鋒還一度抵達三七線。

這個戰績,連美國人都不得不承認,而一向自吹自擂的韓國也無法改變志願軍攻入漢城的事實。

但是,擁有各方面優勢的聯軍竟然被大多是輕武器的志願軍打成了這樣,面子上是遮不住的。

既然事實已經無法改變,那麼就只能在其他地方做文章了。美國人的辦法是誇大志願軍的戰損,意思是我們即使敗退了,但是也給對方造成了遠超於我們的損失;韓國人的辦法更簡單,直接就是「人海攻勢」四個字。

其實美韓方面這麼做是給自己國人看的,但是非常搞笑的是國內一些人看到這些東西後,簡直比美國人還興奮,比韓國人還歡樂。前些年,這些人在網路上大肆傳播這些東西,給一些不明真相的年輕人造成了極壞的影響。

講道理,「人海攻勢」這種戰法早在一戰時期就被證明無效了,30多年後的朝鮮戰場上,美軍的陸海空火力投放能力是一戰時期的若干倍。

「人海攻勢」若真的有效的話,首先是對正常人智商的侮辱,其次是對美軍火力的侮辱;而一些人把這個堂而皇之地發出來,發的人什麼心理大家都懂,而信的人什麼心態,大家也不言自明。

這些年,關於「人海攻勢」,很多前輩都寫出了反駁的文章,絕大多數人都知道這個不過是韓國人的抹黑之詞罷了;如果現在還有人信這個,那咱也無話可說,因為你說再多也是徒勞的。

同一批人不罷休,又說什麼志願軍是靠著蘇聯的空軍和武器才打贏的,蘇聯人都沒好意思這麼說,但這些人說了。他們顯然是不知道直到第四次戰役末期,志願軍才換裝了一些蘇聯武器,在此之前志願軍已經陳兵三八線了。

我一直不理解,為什麼都是中國人,自己的前輩打出了舉世震撼的戰績,這些人就是不相信呢?好像在這些人看來,我們中國人就不可能取得這樣的戰績似的,我嚴重懷疑這些人連最基本的歷史都沒有了解過。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中唯一延續至今的,在人類文明史上,絕大多數的時間段內,我們都是世界領先的水平;近代以來一百多年時間中,我們因落後而挨打,但不意味著今後永遠會如此,1950年的志願軍已經向全世界證明了新中國的實力,但近70年後依然還有懷疑的人。

二:擺事實

鑒於此,筆者有必要寫一篇文章告訴大家,志願軍是怎麼贏的。

既然是講前三次戰役,我們有必要先明白幾個事實。

第一:志願軍參戰部隊此時沒有換裝蘇械,使用的都是繳獲的萬國牌武器;

第二:蘇聯空軍並未伴隨志願軍一線部隊前出,其僅限於在中朝邊境空域活動,美軍仍然掌握戰區的絕對制空權;

第三:志願軍參戰兵力為13兵團和9兵團,合計45萬人,總兵力上不佔優勢;尤其第三次戰役9兵團因凍傷嚴重缺席,志願軍總兵力還少於聯軍。

所以說蘇械和蘇聯空軍的可以歇歇了,說人海戰術的也歇一會兒,哪有人少的對人多的發起「人海衝鋒」?

幾個事實講清楚後,雙方的謀略上簡單說下。

從客觀情況來說,第一次和第二次戰役都是出其不意的。有人據此說,你看是聯軍自己輕敵才失敗的,不是你志願軍太能打。

一支軍隊能不能打,不是說在擂台上直接比拳頭的大小,將領謀略的使用很關鍵,古往今來多少以弱勝強的戰例都是這樣。而如何使對方輕敵,進而達成己方的目的,這就是軍事指揮的藝術所在。

第一次戰役,志願軍的參戰出乎美軍預料;但同時,美軍機械化行軍的推進速度也遠超我方估計。

最初我們的計劃是先依託朝鮮北部地形打幾仗穩定局勢再說,但聯軍都有部隊抵達鴨綠江了,這仗就不能按部就班地打了。

因此第一次戰役更像是雙方都不預期的遭遇戰,志願軍掌握先機,殲滅了韓軍多部,同時在雲山地區重創了美軍騎兵第1師第8騎兵團;另外40軍和42軍分別跟美軍陸戰1師和陸軍第24師交戰。

第一次戰役後,美軍已經確認了志願軍的參戰,但儘管有眾多情報,麥克阿瑟依然認為只是小股中國軍隊的活動。

麥克阿瑟的判斷一方面是自己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志願軍誘使其形成的。

第一次戰役後,志願軍故意釋放部分戰俘,同時在大多數戰線上後撤,使美軍堅信了志願軍兵力不大的判斷。

請注意這就是謀略的應用,同時也要求志願軍部隊有極高的紀律性,數十萬人的大部隊不被美軍偵察所發現,這就是部隊戰力和能力的體現。所以美軍輕敵不假,但很大程度是志願軍促使其輕敵的,這就是志願軍智慧的體現。

而在具體的第二次戰役布局中,東西兩線同時發力,西線除了4個軍在正面外,2個軍實施雙層迂迴;東線集中兵力圍殲突進而分散的美軍。

第三次戰役則是對有預設陣地之敵的進攻,實際上當時我無論兵力還是技術裝備都是不如對方的,不過聯軍由於新敗導致士氣低落,而無法有效防禦,我軍是抓住了敵人的弱點大膽進攻,取得了比較大的戰果。

你能說這種計謀和對戰場大勢的判斷不算志願軍的戰鬥力嗎?如果不算的話,古往今來,無數場以弱勝強的戰例也都不用研究了。

但我們要明白,戰術的應用是受技術裝備限制的,這也造成了志願軍殲敵數目不及預期,同時自身損失也不小。

比如美國空軍的存在就對志願軍的活動造成了極大的影響,這是志願軍不得不採用夜間作戰的關鍵因素。

很多人說夜晚是屬於志願軍的,但是試想志願軍又何嘗不想在白天進攻呢?在沒有夜視儀的當時,夜間作戰對一支軍隊的要求是極高的,而在一片混亂中還得達成作戰目的更為難能不易。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志願軍被迫夜間作戰是會嚴重影響自身作戰效果的,被包圍的美軍往往利用白天突圍得手。

美軍航空兵發揮的作用還有壓制志願軍的後勤線和炮兵,使得騾馬化的機動炮兵難以發揮威力,前兩次戰役一共只打出了1054發炮彈,前線戰士由於供應問題,只能一把炒麵一把雪,這種艱苦條件下造成的非戰鬥減員很多。

在嚴重壓制志願軍的同時,美軍航空兵於己方則可以接走大批傷員,同時空投大量補給物資,試想在長津湖地區的美軍如果沒有空運走數千名傷員,同時空投補給大批保暖、彈藥、架橋物資,其還能突得出去嗎?

面對美軍極強的空地火力,志願軍是如何與美軍交戰的呢?

在具體的戰術上,著名的三三制等原則我們就不提了,我們以志願軍的一份戰術總結給大家看看,志願軍如何克服美軍的重火力及空中優勢,並且儘可能達成作戰目的的。

第一:打有準備有把握之仗,不打莽撞仗,充分準備,慎重初戰,一開始就打出一股勁;

第二:集中優勢兵力,採取迂迴包圍戰術,形成鋒利的尖刀和連續不斷的突擊力量,以連續突擊貫穿到底;

第三:根據美軍防禦正面較嚴,火力組織較好的特點和最怕切斷後路的弱點,強調實行大膽、勇敢的迂迴、滲透、切斷。特別是選擇敵人的弱點,從其側後或側翼發起攻擊,直插腹心,盡一切可能先行截斷其後方聯絡,予以分割和包圍,各個殲滅;

第四:大膽進行近戰,盡量縮短火力戰的過程,一切求得突然。同時發揚火力的作用,特別是發揮手榴彈、炸藥包和近戰火器的威力,準備與敵人拼刺刀,以勇猛的近戰削弱敵遠戰兵器的威力。在進至敵縱深後,猛打、猛衝、猛追,抓住敵人,不給其喘息時機,爭取首先打亂其指揮系統與建制,然後組織短促、猛烈的火力戰,最後各個殲滅敵人;

第五:敵人有制空權,坦克多、火炮多。為減少敵火力的殺傷,一切行動盡量爭取在夜間進行,充分發揮夜戰的特長,晝間注意偽裝。同時注重土工作業,求得接敵後一切活動都能在地下進行。

以上是原則性的戰術總結,實際操作中,志願軍還有很多驚人而大膽的舉動。

如雲山之戰時,一個志願軍連隊大搖大擺地通過美軍把手的橋樑,甚至還和美軍握手,通過後就直搗美軍營指揮所;穿插三所里時,113師卸掉偽裝,大搖大擺在白天行軍;這兩個案例都是膽大心細之作,通過偽裝為韓國軍隊的方式來使美軍發生誤判,從而達成自己的戰術目標。

頂級的戰略部署,高超的戰術應用,還需要堅決的貫徹執行才能夠起到效果。

在敵我雙方技術裝備相差極大的情況下,志願軍戰士們頑強的戰鬥意志是非常關鍵的。

長津湖之戰中,志願軍打出了3個冰雕連,就是凍死也要凍死在陣地上;西線戰場的松骨峰陣地上,1個連的志願軍即使近乎於傷亡殆盡,但依然阻擊住了美軍的進攻。

這是最勇敢的中國人,也是最頑強的中國人,他們一把炒麵一把雪,穿著單薄的棉衣,提著萬國造的步槍,與17國聯軍大戰,打出了中國人的威風。

談及於此的時候,總有人說,我們是以巨大的人員犧牲為代價才獲勝的。實事求是地說,犧牲固然不小,但是必須強調一點,那就是敵人付出的代價更高。

以第二次戰役為例,志願軍戰鬥減員30746人,我們公布的殲敵數字是36036人,但實際上聯軍的損失比我們統計的還要多。

阿蘭·R·米勒特所著的《極度深寒—朝鮮戰爭》一書中寫道:僅美軍就陣亡及失蹤6400人,9000人負傷,非戰鬥減員14000人;韓軍死亡及失蹤9000人,負傷31313人,非戰鬥減員4573人;其他僕從軍死亡或失蹤497人、負傷472人,非戰鬥減員590人。

其中僅戰鬥損失就高達56000人之多,比我們統計的還多出2萬人。

之所以出現巨大的差額是因為有的志願軍部隊不把韓軍戰績作為統計,同時韓軍崩潰後,很多人死傷在山野中,志願軍急於追擊其有生力量,而這部分的損失也沒有統計在內。

所以勝就是勝,有些人也不必用其他理由來削弱勝利的價值。

三:提前說

我知道有些人會說,你只談了前三次戰役,你怎麼不談第四次和第五次戰役,你怎麼不談陣地戰時期?

既然明知如此,那我不妨先說一下。

首先,第四次和第五次戰役我們打得並不完美,陣地戰初期打得也很艱難,承認這一點沒什麼難的,因為這是雙方巨大的國力差異所帶來的必然結果。換當時世界上其他任何一支軍隊來,讓他們以志願軍的條件作戰,早就全軍覆沒了。

有人逢抗美援朝必談的砥平里、180師和白馬山,就分別發生在第四次戰役、第五次戰役和陣地戰時期。

我也想問問這些人,除了這幾仗還能找出多少類似的戰例?談這幾仗想說明什麼大家都懂的,既然談到了,咱們就說道說道。

有人說砥平里志願軍遺屍2000多具,傷亡上萬人,您還是歇歇吧!

119師師長徐國夫將軍早就澄清過了,其指揮的3個團傷亡為900餘人;42軍參戰3個團傷亡為600餘人;39軍115師在整個四次戰役的戰損為500人左右,砥平里只有該師2個團參戰,且打了1天多,損失總不會高於全師戰損吧?

還有人通過砥平里狂吹李奇微名將的,也歇歇吧!仗都打了小半年了,還摸不清志願軍弱點的,那就是蠢材,難道你們覺得美軍將領都是飯桶,來一個正常點的,就是名將了?

有人說180師全軍覆沒如何,還有撤銷番號云云,實際上該師有4000人突圍成功,全軍覆沒?撤銷番號的就更別扯了,這個師在陣地戰時期沒少攻下聯軍的陣地。

而且憑美軍當時擁有的絕對制空權、絕對地面火力,其步兵甚至都是汽車行軍,在當時的態勢下,只抓住了志願軍一個最弱的師,也沒能全部消滅。我們當後輩的可以想像下,180師突圍的這些戰士們是在何種艱難的情況下,靠著兩條腿突圍成功的?所以即便是失利了,前輩們也雖敗猶榮。

雙方角色如果互換下,第二次戰役時,志願軍有絕對制空權、有坦克裝甲車輛、全員摩托化行軍,美軍是全憑兩條腿走路,你覺得美軍能突圍出幾個兵來?

至於整個第五次戰役,一些人好像覺得志願軍打完這仗就撐不下去了,請注意志願軍在減員75429人的同時,也給美軍造成了1萬多人的傷亡、韓軍傷亡3萬多人、其他聯軍損失數千人。聯軍損失數字是自己統計的,可見也是損傷頗重,因為美軍傷亡主要是步兵,直接損失掉1萬多步兵,攻擊力也是大大降低。

要是第五次戰役美國人打得很輕鬆,你覺得他們會停下腳步?

還有那個白馬山,很多人認為韓軍戰力已經到了可以跟志願軍王牌相提並論的地步了。

且不說那個叛徒告密的因素(韓軍認為是第一要素),美軍的支援有人提到過嗎?美國戰術空軍在白天出動了669次、夜間出動了76次,投下了2700枚炸彈、358枚凝固汽油彈、750枚火箭彈;美第9軍炮兵打出了18.5萬發重炮彈,此外還有89輛坦克進行支援。

沒這些火力支援,指望韓軍能扛得住,那就是開玩笑。

最關鍵的一點是,即便有美軍的支援,韓軍打出了幾個白馬山?一個人考了100次試,除了一次打小抄拿了80分,剩下的都是60分,你就說這個學生的水平就是80分?

以上幾次被大肆宣揚的幾仗一一說了,可你知道有砥平里,那聽說過雲山之戰、橫城大捷嗎?知道有180師,那聽說過美軍31團級戰鬥隊和美2師嗎?聽說過韓軍整個軍團番號被解散嗎?知道有白馬山,可聽說過上甘嶺、馬良山、馬踏里西山、石峴洞北山、丁字山嗎?

1952年,志願軍每打1發炮彈,美軍就能回擊8發重炮彈和4發重迫擊炮彈,可整個1952年美軍打下了多少陣地?又丟掉了多少陣地?

到1953年,美軍用8個炮兵營、1個步兵營、1個坦克營外加1個航空聯隊,在一天時間內向志願軍1個排級陣地打出了168500發炮彈和23萬磅炸彈,但連這個排級陣地都沒拿下,此後美軍不再主動進攻,因為打不下志願軍陣地。

1953年7月,志願軍發起金城戰役,一戰就打穿了韓軍4個師的縱深防線,在二線的美軍555炮兵營都被順手給滅了。

仗打成了你攻不動我,我能攻得動你,誰在戰場上更佔優勢相信已經不言自明了。具體怎麼打得,本文第二部分可作參考,因為聰明的軍隊無論在運動戰還是陣地戰都能隨機應變。

這場立國之戰的地位可以和漢朝出擊匈奴,唐朝橫掃突厥一樣彪炳史冊,甚至還要超過前兩者,因為當時漢唐實力並不弱,技術裝備也佔優勢;而志願軍則是在幾乎全面劣勢情況下,將人類智慧和意志發揮到極致的戰士,他們擊敗的是世界上最現代化的軍隊。

所以,作為中國人,我們應當為前輩的功績感到自豪,同時也應當更加激勵我們建設祖國,為更強大的祖國做出自己的貢獻,而不是去通過抹黑前輩去獲得快感,那樣既對不起過去,也對不起現在和將來;既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祖宗和他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熊熊點兵 的精彩文章:

越軍王牌師威力還不如游擊隊?美軍早給出答案:還是打正規軍輕鬆
印度空軍騷操作:戰敗被俘授勛,救援犧牲無功,誤擊戰友沒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