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親子教育:學會分享,幫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

親子教育:學會分享,幫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

所謂分享,是指將自己喜愛的,愛別人的更高層次的品質表現,所謂分享,是指將自己喜愛的物品,美好的情感體驗及勞動成果與他人共享的過程,它是幼兒個體親近群體,克服自我中心的有力手段。

現在的孩子基本上是獨生子女,是家庭中眾多成人關懷、照顧的唯一對象,缺乏能與之分享物質和情感的兄弟姐妹,他們「唯我獨享」,以自我為中心。某家幼兒園做過調查統計:一班有幼兒共23人,拿到玩具自己玩,不願給別人玩的孩子佔68%;見到喜歡的玩具就要,不給就哭的孩子佔26%;有爭搶玩具行為的佔30%;想玩但是沒達到目的就傷害別人(抓人、咬人)的佔21%。而表現出強烈獨佔慾望的孩子大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在家被家長溺愛慣了。

孩子不願分享,做家長的也很尷尬

上個星期,辰辰爸爸出差回來,買了幾個洋娃娃,其中有些是要送給她的兩個小表妹的,可是辰辰卻想全部佔為已有,我好言相勸,可她就是不肯給。當時親戚都在場,我感覺很尷尬,於是強硬地把洋娃娃從她手裡奪過來,送給了小表妹。可從那後,辰辰再也不肯跟她的兩個小表妹玩了。

孩子之所以不願分享,是因為他們認為分享就是失去。我們應該理解孩子這種難以割捨的「痛苦」,應該讓孩子知道自己在關心幫助別人後,別人也會以同樣的關心和幫助回報自己。你大方的與別人一起分享,別人下次有好吃的或好玩的東西時也會跟你一起吃,一起玩。

要想使幼兒真正認識「分享」的意義,必須先對幼兒進行關心別人,愛別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如:「三八」節為媽媽製作一樣禮物,為媽媽做一件事,平時關心幫助比自己小的幼兒,主動向老師詢問小朋友為什麼沒來等,並通過故事、情境表演來寓教於樂。

為你支招:每個人都有拒絕分享的權利,強硬地從孩子手中搶走洋娃娃的做法實在欠妥。分享應該是自願和快樂的,因為面子的問題而強迫孩子分享,只會適得其反。教孩子學會分享要一步一步來,可先向孩子提出分享的要求,孩子即使拒絕也不要強迫他,這次不行下次再提。

搶玩具?先學會商量,得到對方的同意

下午桌面遊戲時,二毛在簍子里亂翻看,幾乎什麼都沒搭出來。這時,奕奕搭了一個很漂亮的房子,可就缺少一個尖尖的小屋頂。二毛看到了,就對她說:「我這有一個,你先用。你用好了,把小屋頂還給我,好嗎?」奕奕很高興地答應了,並說:「謝謝你!」

教會孩子與人商量,這是一種最有效的溝通方式。小朋友差點為了搶玩具打架,家長見了可以教授孩子們彼此商量,得到對方的同意。其實,大多數孩子是有分享的意識的。家長也不妨和孩子商量,讓她選擇應對方式:「要麼爸媽和表妹一起去買新的娃娃,你自己玩這幾個娃娃,要麼把這些娃娃分些給妹妹玩。」採用尊重、商量的語氣跟孩子交流,孩子才會更願意接受大人的建議。

引導孩子換位思考

小土豆很喜歡交朋友,經常把玩具帶到幼兒園跟其他小朋友換著玩。上次,他看中了一個小朋友的飛機模型,想拿自己的小汽車去交換,結果那個小朋友死活不肯換。小土豆回到家憤憤不平地說:「為什麼我把玩具給他玩,他卻不把自己的玩具給我玩呢?」

這時候就要引導孩子換位思考,說出自己不願意分享玩具的幾種情況,比如擔心別人拿了自己的玩具不肯還或弄壞自己的玩具,讓孩子明白只要消除顧慮,小朋友就會願意分享的。為此,家長可以多在家進行情景演練:當孩子要使用你的某個物品時,你對孩子說:「媽媽有權利不給你用,要是你用了以後不還給我了,怎麼辦?」然後引導孩子回答:「我只用一會兒,5分鐘。用完後我保證馬上還給你。」在孩子把東西還回來時及時肯定他:「真是一個懂事的孩子,我很高興跟你分享!」

這個過程能讓孩子逐漸從中理解他人的想法,知道如何制定分享的規則,並且學會推已及人。讓孩子學會站在他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感受他人的願望、情感,從而逐步形成自身積極的、正確的內心體驗。

有一次,一銘小朋友帶來了一件非常好玩的玩具「奧特曼」,小朋友見了十分羨慕,都想玩玩,一銘而卻害怕被別的小朋友弄壞,不願借給他們,孩子們都挺失望,老師一看,見正是對孩子們進行分享教育的有利時機。於是,老師當著孩子們的面拿過「奧特曼」,對一銘說:「這個奧特曼現在是我的了,如果你想玩,該怎麼辦?」「問你借唄!」他毫不猶豫的回答。「可是,我不借你玩,你現在心裡怎麼樣啊?」老師擺出一副趾高氣昂的樣子,一銘想了想說:「我會很難過。」「那你們大家呢?」「我會很難過,老師……」孩子們你一句我一句。「一銘,你看,小朋友現在心裡都和你一樣很難過,你知道為什麼嗎?」一銘不說話了,他拿過「奧特曼」塞到小朋友的手中,大伙兒高興地和他一起玩了起來。

孩子們在短時間內接觸到了兩種角色,體驗到了羨慕時的迫不及待、被人拒絕時的失望、與人分享時的滿足感等多種內在的情感,從而擺脫了自我這一中心,提高了自我意識的水平,正如霍夫曼所指出的那樣,移情是親社會行為的推動力。

分享行為是一種綜合性行為,也是社會性行為的一個重要方面。沒有分享意識的孩子,在同伴交往中有爭搶行為,表現出強烈獨佔欲。這些幼兒大多性格孤僻,不會與同伴相處,總以自我為中心。皮亞傑的「社會認知衝突理論」告訴我們,幼兒在相互作用時,由於動作和觀點的不同而爭論,導致認知衝突。解決衝突的過程實質上就是改變幼兒認知結構的過程,也是幫助幼兒克服自我中心的過程。培養孩子自發的分享行為,讓孩子充分體驗給予及被給予帶來的快樂和滿足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和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聽說吧心理諮詢 的精彩文章:

看清自己的價值觀,讓目標更清晰
女性警惕!四種心理易毀掉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