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黃道周的「傲骨筆法」根源何在?

黃道周的「傲骨筆法」根源何在?

黃道周(1585~1646),福建漳浦人,字幼玄,號石齋。生於明萬曆十三年(1585),天啟二年 (1622)中進士,歷任崇禎朝翰林院編修、詹事府少詹事,南明弘光朝禮部尚書,隆武朝內閣首輔等職,後募兵抗清,被俘不屈,於隆武二年(1646)就義於南京。

黃道周的「傲骨筆法」根源何在?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黃道周是明末大儒,著名的理學家、經學家和書法家,時人徐霞客盤數天下名流時,稱「至人唯一石齋,其字畫為館閣第一,文章為國朝第一,人品為海宇第一,其學問直接周孔,為古今第一」,這裡所稱道的主要包括黃道周的字畫、文章、人品與學問。

不過從總體上看,當下學界對黃道周的研究,佔據最大分量的卻不是在其文章、人品或學問方面,而是黃道周的書法。關於黃道周的書法研究,學界已形成一定規模,涉及黃道周的行草書、草書、楷書、隸書以及書學思想等,並且近五年接連產生七八篇關於黃道周書法研究的碩博士學位論文,可以說學界對黃道周書法的研究蔚為大觀。

但是,在現有的黃道周書法的研究當中,唯獨缺乏對黃道周章草的專門探討。事實上,黃道周章草同樣極具藝術價值,並且在書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所以本文正是以此作為切入點,對黃道周章草書法的作品現存狀況、取法與來源、風格與特色、在書法史上的地位等相關問題展開論述。

|一|

黃道周章草作品的現存狀況

學界之所以尚未有對黃道周章草專門的研究,主要原因還是在於黃道周章草書法自身的問題。

在黃道周眾多書法作品當中,純粹意義上的章草作品極少。侯真平先生所考證的黃道周書法作品中,釐定出行草、行書、草書、楷書、小楷、行楷、隸書、隸楷、行草等,唯獨沒有章草書法,說明了黃道周章草作品的稀少。由於作品本身數量的缺乏,直接導致學界對黃道周章草研究的不足。

黃道周的「傲骨筆法」根源何在?

圖 1 《長城偶作九首》及第一首

信有拔山力,難開徑寸心。

才窮應語命,愁至尚能吟。

學道師聾啞,安身寶陸沉。

廿年塵出事,一一馬頭尋。

《長安偶作九首》是黃道周書法作品中最有章草意味的作品,可以將其視為黃道周章草藝術的代表作。這一書法作品的用筆直取魏晉,其間帶有濃厚的隸書意味,點畫平鋪直敘,使轉自如。

總體上說,黃道周章草以轉為圓,書寫以手腕帶動,整體筆畫一氣呵成,圓潤、厚重、飽滿,富有彈性;並且結字奇趣,明顯繼承了皇象、索靖的章草風格。

黃道周的「傲骨筆法」根源何在?

圖 2 《用法次吳江詩冊》

此外,黃道周的章草大多需要在其他書體中窺見,即所謂章在行中,章在草中。而《舟次吳江詩冊》這一幅作品的章草筆意堪稱最濃,結字與《長安偶作九首》有異曲同工之妙。

總體上看,《舟次吳江詩冊》點畫右下落筆,頓後提筆,有時會露出上下筆連帶的虛尖;橫畫起筆以露鋒或逆鋒為主,收筆以磔尾來表現厚重感;豎畫多藏鋒,筆尖迴旋後頓筆再行,但也夾雜一些「空搶」入紙的豎畫,「頓筆—折筆—行筆」一氣呵成,最後駐筆提收。

|二|

黃道周章草的取法與來源

黃道周在楷書、隸書尤其是行草書的藝術創作方面,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其楷書直逼鐘王,遒媚勁健,打破了二王為宗的傳統帖學道路,從書法史上看,為書法的發展注入了一股新的氣息,同時也為碑學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首先,黃道周的章草取法漢隸。

我們說漢代書學是後世書法各體發展的基礎,歷代章草的發展一樣可以追根溯源至漢代隸書。正如余德全先生在《章草大典》中提到:「由於章草是從隸書演變而來的,有些字完全和行、草、楷書不同,絕對不是把上述『蠶頭雁尾』和右斜捺凝重的筆調參雜寫成的,要參考前人的書跡,要有本有源,才不至於謬誤。 」

而黃道周章草最有特點的,就是捺畫和勾。其捺畫不似刀戟一般太露鋒芒,黃道周章草的捺畫明顯還保留了漢隸的磔法——重頓後順勢右上平出。

黃道周的「傲骨筆法」根源何在?

黃道周的「傲骨筆法」根源何在?

其特點是一方面體現了書風的朴茂,氣勢恢宏,另一方面也展現了活潑靈動的特質,富於幽默感。從這一點上看,黃道周的章草實際上是繼承了漢隸莊重靈活的特點。

其次,黃道周的章草取法魏晉鍾繇、索靖、皇象。

有相關研究已經提到,「章草領域,歷代未有人深入,雖有元代趙孟頫,明宋克、祝允明寫章草,或多自撰,往往不可取法。概因二王書法從形式上較為徹底地阻斷了與隸分,章草之間的聯繫,黃書遠師鍾繇,參以索靖草法,並而取得突 破」。

除了取法於漢隸之外,魏晉書家筆下的風韻亦消化於黃道周章草的使轉和洒脫當中。這一點在黃道周《長安偶作九首》里有較為明顯的體現,結字的多樣(字勢形態的活潑縱逸),用筆的變幻(筆鋒的多變),都可以視為魏晉的風範。

黃道周的「傲骨筆法」根源何在?

《長城偶作九首》及第二首

矮屋宜欹枕,漏舟皆短蓑。

每逢今所恠,似是昔經過。

浩嘆良吾淺,驚心奈若何。

橪香投現岸,小水莫興波。

宋元明人之習章草,一般來說是以魏晉的章草為師,譬如元代趙孟頫、鄧文原,明代的宋克,黃道周亦是如此。黃道周主要師法晉代索靖等人的章草,索氏的「銀勾蠆尾」為他所繼承並有所創新;魏晉章草的橫向伸拽、右上方拱起以及磔角等特點,在黃道周的章草中創造性地為其所用。

沙孟海先生也指出了這一點,說「(黃道周)參索靖草法,他也確是時時心儀章草,所以筆短意長,見於諸體書作。草書筆勢稍縱,但仍以落筆方折運行圓勁的短線條為主,牽絲也不作過多誇張,故少見時人之纏繞」。

除了索靖之外,書法史上喜歡章草的書家,從趙子昂、鄧文原到宋克,他們筆下的章草基本上都跳不出皇象《急就章》的影響,到了黃道周這裡也不例外。

黃道周章草作字,各字之間均不牽連,筆划下筆尖細,重按後出挑,這些特點顯然是從皇象書中而來的。此外,黃道周章草中方健的轉折、欹側多變的結字、樸拙的風格則來自鍾繇,這與其學書之總體風格師於鍾繇是息息相關的。

最末,黃道周的章草集各家之長。

多采眾長則更善,黃道周博取各家之長,遠追魏晉,近取宋代名家。在此,我們以其受蘇軾的影響為例。黃道周的章草由於受到蘇軾的影響,結字常取斜勢,其書法特別注重取勢,一幅作品中常常有大長撇、豎、橫的出現;在字與字的處理關係以及結字上,左旁偏出,右下角則趨於內收。

黃道周的「傲骨筆法」根源何在?

黃道周《行書手札》局部

總體上看,雖然黃道周把目光放在了漢魏質樸古拙的書跡上,但二王「疏放妍妙」的傳統帖學對黃道周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正如清人秦祖永在《桐蔭論畫》中所說「黃氏行草筆意離奇超妙,深得二王神髓」。所以我們可以說黃道周章草中的「逸氣」,就是從二王一路來的。

於是,黃道周章草風格的主要特點雖是質樸古拙,但在細微之處其實不難發現有二王的筆意,譬如點的呼應、細筆畫的連帶關係等。這一部分內容將在下文的分析中詳細展開。


- end -

—版權聲明—

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如需轉載請聯繫書法屋

總監丨馮錯

主編 | 凌晨

編輯 | 土曾 小君 祁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屋 的精彩文章:

當代著名女書法家周慧珺書法作品,大家風範
72歲那年,他酒後戲書擘窠大字,神完氣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