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如何應對精神病的暴力行為?

如何應對精神病的暴力行為?

很多工作中的朋友們,很少有時間關注身體健康,尤其是精神病。精神病是由於人體丘腦、大腦功能的紊亂,而導致患者在思維、感知、行為和情感等方面出現異常。

目前在精神病的認識上存在著很大的誤區,很多人認為精神病只會給患者自身造成傷害,這是錯誤的想法,精神病還會給家庭、他人、社會造成傷害。

如何應對精神病的暴力行為?

那麼,精神病常見的危害有哪些?

1、對患者自身的傷害

患者的身心健康受到傷害,自傷自殺是危害最大的一種行為方式。據臨床調查,自殺率最高的精神心理疾病是抑鬱症,其自殺危險高於一般人的50倍;其次是精神分裂症,在死亡的精神分裂患者中約佔13%。

2、對家庭的傷害

有很多家庭因為精神病的出現而破裂,精神病的危害是很大的。精神疾病患者不僅因病態行為給家人造成身體乃至生命上的傷害,還會造成家庭經濟狀況及家人生活質量的下降、精神負擔加重等情況,尤其對未成年人的心理發育有極大的負面影響。

如何應對精神病的暴力行為?

3、對他人的傷害

有很多精神病患者都會做出一些傷害他人的舉動,比如攻擊他人,多會對被攻擊者的心理和身體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而且被攻擊者往往是患者周圍熟悉的人,甚至親人居多。

4、對社會的傷害

患者有時候會將自己的遭遇歸結於社會和他人,做出一些異常的舉動。他們中有的患者難以走出心理誤區,偏執記恨於政府、社會,有的甚至採取過激行為,給社會造成不良影響,這也是精神病的危害。

那麼,引起精神病的因素都有什麼?

1、精神刺激:

引發精神病的主要誘發因素,諸如天災人禍、親人亡故、失業窮困等,精神創傷和重大生活事件均可誘發精神病,這些精神刺激屬於心理因素之一,心理負擔重和心理應激都可能是該病的誘發因素。

2、個性及環境:

部分精神病病人有特殊的個性,如孤僻、少言、怕羞、敏感、多疑、懶散、沉溺於幻想等,這種個性偏離正常者稱為分裂樣人格障礙。有人提出分裂樣人格障礙是以後發展為精神病的主要影響因素,所以說精神病與個性有一定關係。

如何應對精神病的暴力行為?

3、年齡:

兒童期,由於整個精神發育和心理活動還未達到成熟階段,處於幼稚情感和原始行為時期。可能出現兒童期特有的癥狀或疾病。如行為障礙、神經症或精神分裂症等。

青春期,是一個內分泌系統發育逐漸成熟的階段,植物神經系統不穩定,情緒易波動,對外界應激因素敏感。精神病易發於這一時期,可能與內分泌變化有關。這時若遇心理因素往往易患神經症或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鬱症。

中年期,正處於腦力和體力最充沛最活躍時期,思維和情感的變化複雜,易在心理因素下,常易發生妄想狀態或抑鬱狀態,心身疾病等。不同的年齡可發生不同的精神疾病。

老年前期或老年期,由於腦和軀體生理機能處於高齡衰老時期,如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心腦血管和心理活動等機能出現衰退或老化。如遇生活事件的心理因素,老年前期易患焦慮、抑鬱或偏執狀態等。老年期往往發生阿爾采末病、腦動脈硬化性精神障礙等。

如何應對精神病的暴力行為?

4、在生理方面:

主要有遺傳因素及器質性因素,患病者的直系家屬較普通人患病機會更高,尤其以孿生兄弟姐妹為最高;在器質性方面,研究發現患病者多有腦部功能失調及腦神經遞質分泌異常。

在心理方面,長期或急劇的壓力(如天災人禍等生活事件)等心理因素,往往是引起精神病的誘因。

我們應該如何避免精神病人的攻擊行為呢?

注意交流技巧、控制個人情緒

與患者交往時,言語態度要真摯和藹,避免用高人一等的態度對待他們;不要對病人流露出恐懼或厭惡的表情,以防激惹病人;對有幻覺妄想的病人不要與之爭論,企圖說服他們;不要隨便碰觸患者的身體,以防被誤認為是有意的傷害行為;對有關係妄想的患者,不要在他面前低聲與他人耳語,以免引起其猜疑。

善於觀察、警惕反常的情感變化和言行

通常患者在實施暴力行為前都流露一些蛛絲馬跡。如患者突然側耳傾聽,多半說明他有幻聽;當患者雙目圓睜、表情憤怒、呼吸急促、來回走動時,表明他此刻情緒激動,絕對不要刺激他;而一直恢復很好的患者突然陰鬱孤僻、煩躁不安,則說明可能有病情反覆,應及時促其就診;如果確實判定患者有實施暴力的危險,可暫時對他實行保護性約束,用長的軟布之類將患者控制。

如何應對精神病的暴力行為?

注 意

面對攻擊性暴力的緊急應對方法

無論如何小心,有時也可能面臨精神病人猝不及防的暴力性攻擊。這時一定不要慌張,尖聲驚叫、奔跑都可能刺激患者;也不要突然或大幅度的動作,避免患者受驚。

先以和藹態度面對患者,保持開放的身體姿勢,應減少與其目光接觸,盡量站在他的側面,距離在其攻擊範圍之外,可用溫和、但堅定的語調與患者交談,先穩定患者的情緒,與此同時,設法求援。

切不可獨自上前搶奪患者手中的物品,可採取分工合作的辦法,由一人在前面吸引其注意力,另有他人從背後將其抱住,趁其受驚慌亂,將其制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劉月華醫生 的精彩文章:

失眠焦慮症的幾個特點 情緒改變或暗示焦慮症
睡覺會出現哪些問題?這幾種應及時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