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藏經洞精品:唐代·樹下說法圖

藏經洞精品:唐代·樹下說法圖

樹下說法圖

唐代(618–907)

絹本設色 高139厘米 寬102厘米

甘肅省敦煌莫高窟第17窟藏經洞出土

英國倫敦 大英博物館藏

這是敦煌莫高窟第17窟藏經洞出土的繪畫中時代最早、保存狀態最好的作品之一,而且此絹畫明顯與敦煌石窟壁畫中隋代及初唐時期的凈土變和說法圖有密切關係。

樹下說法圖

通過與敦煌石窟隋代及初唐的壁畫對比,又根據整體構圖、主尊的華蓋、蓮座的裝飾,畫面左下角女供養人像的畫法和表現形式,以及表現諸畫像身體色彩的手法,採用白色表現臉部和身軀高起處的凹凸法等推斷,此畫作為8世紀初的作品。

樹下說法圖

畫中為一佛、二脅侍菩薩、二供養菩薩及六弟子的組合。主尊釋迦牟尼佛青發,高肉髻,著紅色通肩袈裟,手結說法印,結跏趺坐於蓮座上,為說法相。

樹下說法圖 (局部)

釋迦牟尼佛

主尊釋迦牟尼佛面相圓滿,雙眼平視,面容慈悲,神情沉靜。與身後比丘的表情形成對比。佛面部、頸部還運用了色彩的暈染法,突出了立體感。手、足刻畫飽滿,線條遒勁有力。袈裟層次分明,衣紋線條流暢,表現出柔軟的質感。

華蓋

菩提樹 (局部)

菩提樹 (局部)

主尊頂上為珠網交錯的華蓋,後方菩提樹十分茂盛。

脅侍菩薩(左)

脅侍菩薩(右)

佛兩側脅侍菩薩皆戴化佛寶冠,佩瓔珞,披透明帔帛,蓮座敷以紅色及青色。

脅侍菩薩後三比丘(左)

脅侍菩薩後三比丘(右)

菩薩身後各有三位比丘,眾比丘表情各異,生動傳神。特別是比丘的頭部,因觀察仔細而描繪逼真。

比丘 (局部)

比丘(局部)

有二位比丘的部分身體被菩提樹遮住,比丘的眼神各異。其眉毛是先以一條曲線勾勒出眉形,再用數條淡墨描出眉毛。雖然大部分眉毛稍有彎曲,卻基本與最初的曲線平行。最左邊的比丘淡淡的眉毛筆直,似「蚰蜒眉」。另外一個比丘張嘴露齒,神態像是正在吟誦。

左下方供養菩薩

左下方的菩薩背朝外,身體稍往前傾,手執蓮花胡跪,面向主尊。

右下方供養菩薩

右下方供養菩薩手握凈瓶,坐姿朝向主尊。

散花飛天

華蓋旁繪散花飛天,其中一尊僅見一臂及帔巾,另一尊則保留完好。飛天祥雲托起,姿態輕盈,飄逸飛揚。

女供養人

圖左下方有身著胡服的女供養人,跪坐於方毯上。手中持花,神態安靜。服飾與毯子體現出當時的生活狀況,是非常重要的史料。圖右下角已殘損,僅見男供養人的襆頭。

佛蓮座、金剛座、碑形榜題

佛蓮座

金剛座、碑形榜題

佛的蓮座、束腰金剛座下緣及華蓋上裝飾著華麗的雲紋。佛座前繪一碑形榜題,供書寫願文之用,其餘人物旁邊皆有空白題榜。

樹下說法圖

這幅絹畫作品中,全幅人物位置交錯,雖都朝向主尊,但動勢不一,透明頭光的表現手法更添空間感。全幅構圖飽滿,造型準確,色彩華麗明快,描繪精細,為敦煌絹畫之精品!

讓我們再欣賞細節圖

▍版權聲明:

本文為網路採集文章,由玉泉寺編校發布,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當陽玉泉寺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當陽玉泉寺

公眾號:dy-yuquanchansi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當陽玉泉禪寺 的精彩文章:

從禪到禪宗思想(2)達摩
天台宗十一祖至行廣修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