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西勃達之役,發生在希臘人之間規模最大的海戰

西勃達之役,發生在希臘人之間規模最大的海戰

公元前433年9月,正是地中海漫長夏季的末尾。再過不久,寒冷的東北風就要通過赫勒斯滂衝進愛琴海的天空。那時,無論是戰艦,還是商船,都將回到港口,以免被可怕的狂風颳倒岸邊的礁石上撞得粉碎。前往黑海方向巡航兼收取貢金的艦隊已經返回港口,比雷埃夫斯的港區里到處都是滿臉鬍鬚的槳手們。這些腰包里塞滿了德拉克瑪的男人們穿行在市場中,為許久不見的家人準備著禮物,一片和平的景象。

正當人們享受著難得的和平時,一支由10艘三列槳戰艦組成的小艦隊正緩慢地駛出比雷埃夫斯港,他們沿著阿提卡半島曲折的海岸線向西航行。旗艦上有三位雅典籍的將軍:拉西地蒙尼阿斯、普羅泰亞斯、狄俄提姆斯,這三位將軍肩負著這樣一個命令:前往援助剛剛加入同盟的科西拉人,但雅典人不得與科林斯人發生直接衝突,除非為了阻止科林斯人的艦隊直接在科西拉島或者其屬地登陸。

這是一個看上去頗為荒謬的命令,雅典人如果真的不想和科林斯人發生直接衝突,要麼就別插手此事,要麼就派出一支壓倒性的海軍力量嚇阻科林斯人的進攻,不戰而屈人之兵(以雅典當時的海軍實力是完全做得到的),派出區區十艘戰艦還加以各種限制,除了激怒科林斯人之外,毫無所得。

要弄明白這個荒謬的命令的來龍去脈,就必須把時間的指針撥回到兩年前。在公元前435 年春天,希臘的兩個城邦——科林斯與科西拉,為爭奪伊庇丹努城(一個位於愛奧尼亞灣入口處的殖民地)的控制權發生了戰爭。其實, 科西拉早先是科林斯的移民建立的殖民地,但這反而讓這兩個城邦之間的戰爭更加殘酷,因為無論是科林斯,還是科西拉,都認為自己有足夠的資格控制伊庇丹努城。

在戰爭初期,科西拉憑藉自己的海軍優勢贏得了勝利,並通過圍攻戰術佔領了伊庇丹努城。贏得了勝利的科西拉人進攻了科林斯的殖民地,作為報復。為了打敗科西拉人,科林斯人一面分兵防禦,一面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裡建造戰艦、招募槳手,並向伯羅奔尼撒同盟的盟友尋求支援,準備進攻科西拉。

擁有強大的艦隊的科西拉,是當時希臘為數不多的幾個既沒有加入伯羅奔尼撒同盟,也沒有加入雅典同盟的有力城邦。面對有整個伯羅奔尼撒同盟支持的科林斯,科西拉勢單力薄,唯一的選擇只有成為雅典的盟友, 而科林斯人則竭力阻止這個盟約的達成。雙方的使者在雅典公民大會上,展開了極其激烈的爭辯。

科西拉要求雅典人同意盟約的理由主要有兩個:一是,科西拉強大的艦隊。假如盟約達成,科西拉的艦隊自然為雅典人所有,可大大加強雅典的海上優勢。否則,科西拉將被科林斯擊敗,其艦隊將會歸伯羅奔尼撒同盟所有,對雅典不利。二是,科西拉優越的地理位置。科西拉這個島國位於希臘西北部,控制著伯羅奔尼撒半島通往其傳統殖民地——南義大利、西西里島的海上信道。如果盟約達成,雅典人可以以科西拉島為基地,切斷伯羅奔尼撒半島與南義大利、西西里島上的希臘城邦的海上聯繫,形成包圍圈;對阻止其戰時的糧食輸入和艦隊出海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雅典三列槳戰艦剖視圖

科林斯一方的理由要簡單得多,他們指出:雅典與斯巴達簽訂的三十年條約里雖然沒有禁止雙方與第三方簽訂同盟條約,擴大自己的聯盟,但前提是新的同盟關係不能以傷害對方為前提;與一個和伯羅奔尼撒同盟成員處於戰爭狀態的城邦結盟,這本身就破壞了三十年休戰條約。

在雙方發言完畢並退場後,雅典人進行了激烈的辯論。第一天公民大會彷彿要拒絕科西拉人的結盟要求,第二天雅典人又改變了主意,他們決定接受科西拉為同盟。在雅典人看來,強大的實力才是維護和平的最好憑證。與科西拉結盟,可以增強雅典的實力,讓雅典在與斯巴達即將發生的戰爭中佔據更有利的地位,也為將來帝國擴張到西西里島和南義大利開闢了道路,這才是最重要的。不過,雅典人不願意給科林斯人開戰的口實,更不願意成為科西拉人利用的工具。因此,他們與科西拉人簽訂了一份純粹防禦性的同盟條約,即只有當雅典、科西拉或者其他提洛同盟國家遭到侵犯時,這個條約才會生效。

現在就很容易理解那三位雅典將軍所接到的奇怪命令了,雅典人的這支袖珍艦隊起著兩方面的作用:既要防止科林斯人進攻科西拉人,也要防止科西拉人挑釁科林斯人,總的說來就是雅典人一廂情願地希望科林斯人乖乖接受雅典已經介入此事的現實。

但事情並沒有像雅典人預想的那樣發展。在這支雅典艦隊抵達科西拉島時,戰爭已經迫在眉睫。在艦隊停泊的西勃達群島對岸的大陸上,科林斯人的蠻族僱傭兵已經出現,他們是艦隊出現的前兆。科西拉人已經在西勃達群島集中了110艘三列槳戰艦,據說即將到來的科林斯艦隊規模還在其上。與科西拉和科林斯的艦隊相比,雅典的這10艘戰艦就像夾在兩個巨人之間的一個侏儒。

三位雅典將軍之一的拉西地蒙尼阿斯,此時的境地尤為窘迫:他是西蒙的三個兒子之一,繼承了家族的政治遺產,是雅典貴族黨的希望之星。不少歷史學家認為伯里克利在這個節骨眼上讓拉西地蒙尼阿斯出任指揮官,是為了打壓潛在的政治對手——如果科林斯人擊敗了科西拉人,伯里克利便能在人民大會上控告拉西地蒙尼阿斯指揮不力;如果拉西地蒙尼阿斯幫助科西拉人擊敗科林斯人,科林斯人一定會要求斯巴達撕毀停戰條約,伯里克利也可以把引發戰爭的責任推給拉西地蒙尼阿斯。

很快,科林斯艦隊就出現了。盟友的支持使科林斯艦隊的戰艦數量上升到150 艘,陸地上還擁有相當數量的陸軍。面對敵人,科西拉人將自己的艦隊行駛到了海灣的入口。海灣的兩邊是科西拉南端的海角和大陸,湍急的海水和岸上的礁石發生撞擊,濺起滿天的浪花。科西拉人將自己的艦隊分成三隊:最左翼靠近西勃達群島,右翼靠近科西拉島南角,雅典人的艦隊位於科西拉右翼的外側,雙方之間有很大的一塊空隙,顯然,雅典人準備見機行事,儘可能不與科林斯人交戰。

三列槳艦構造線圖編輯搜圖

在晨光中,科林斯戰艦上的瞭望哨很容易就辨認出了雅典戰艦特有的鍍金雅典娜船首像。他們調整了自己的戰線,將盟軍布置在右翼;把戰鬥力最強的戰艦擺在了左翼,面朝著雅典人。很快,戰鬥就開始了。和雅典海軍相比,科林斯、科西拉海軍的戰術都已經落伍了——他們都將自己的戰艦排成密集隊形,戰艦上滿是重甲步兵、弓箭手、標槍手;待船靠上後,就命雙方的步兵排成密集隊形,像陸地上那樣相互衝殺。戰艦在他們手中不過是裝載士兵的平台,而非武器,勝負取決於甲板上士兵的勇氣和肌肉,而非槳手和舵手們的技藝和訓練。

最先贏得勝利的是科西拉人的左翼。雅典人可以清晰地看到,左翼的科西拉人在第一輪進攻中就打敗了科林斯的同盟邁加拉人,這些臨時徵集而來的同盟者驚恐地調轉船頭,向南逃向開闊的公海。狂喜中的科西拉人忘記了紀律,許多戰艦脫離自己的戰線去追擊敵人,一些科西拉士兵甚至登陸去攻擊敵人的營地,以獲取戰利品,忘記在海面上還有一場沒有打完的戰役。

左翼和中央戰線的情況就完全相反了。科林斯人本來在數量上就佔據優勢,又有許多科西拉戰艦脫離了己方戰線去追擊敵人,科林斯人很快就佔據了優勢。雅典人不得不頻頻出現在科林斯人側面,做出即將衝撞的樣子,迫使科林斯人向後撤退,用這種不直接參戰的辦法幫助科西拉人。但雅典戰艦的數量實在太少,到了約莫中午的時候,越來越多的科林斯戰艦靠上了敵人的船,雅典人不得不親自出手了,但此時大局已經無可挽回,他們能做的只是盡量幫助科西拉戰艦撤離戰場。

控制了海面的科林斯人開始打掃戰場,他們並沒有按照慣例將海面上和無法動彈的敵艦里的敵人俘虜以換取贖金,而是將其中許多人殺掉。在完成了這一切後,他們回到自己的營地旁補充軍隊,然後重新出海。倖存的科西拉戰艦也駛出了港口,同行的還有雅典人。科西拉人沒有選擇,如果他們不能在海面上阻止科林斯人,他們的廬舍和田園就會遭受毀滅的命運。雅典人也只能參戰,因為假如科林斯人登陸,雅典不久前與科西拉的同盟條約就不復存在了。

當時天色已晚,太陽的餘暉照耀著海面,反射出碎金一般的光,雙方的水手用同一種語言唱著著名的「啊,啦啦啦啦—咿!」(「願戰神阿瑞斯保佑!」希臘人在戰前唱的頌神歌曲)當雅典人和科西拉人準備抵擋科林斯人的進攻時,科林斯那邊的讚歌突然停住了。隨即,科林斯人開始倒划槳,戰艦向後駛去。奇怪的是,這些戰艦都沒有掉頭,他們的撞角一直對著雅典人和科西拉人。

科林斯人的奇怪舉動引起了科西拉人和雅典人的懷疑,很快瞭望手就發現南方的海岸線上(即科林斯的背後)出現了許多船影,但此時天已經黑了,瞭望手們無法辨認出這些後來者的身份。於是他們返回了營地,不久之後, 這些新來船隻的身份被確認了——在派出10 艘戰艦後,雅典公民大會擔心這支戰艦數量不足,又增援了20 艘戰艦,這支援兵就是新來的船隻。科林斯人正是因為看到這批援兵而主動撤退的。

就這樣,西勃達之役結束了。這是有史以來發生在希臘人之間的海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科西拉人損失了70 艘戰艦,死傷數千,被俘1000 人,但卻擊退了科林斯人的進攻,只能老老實實地站在雅典一邊了;科林斯人損失了30 艘戰艦卻一無所獲。雅典人如願以償地達到了目的:削弱了科林斯和科西拉, 又擴大了自己的勢力範圍。但他們萬萬沒想到,為了贏得這次勝利,他們竟要付出了那麼沉重的代價。

本文摘自《海戰事典00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楊六郎:雖有「澶淵之盟」,但唯有強大的武備才是維繫和平的根本
《三國志》中的趙子龍長坂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