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原生家庭」的痛,用佛法如何療愈?

「原生家庭」的痛,用佛法如何療愈?

親愛的別人

——原生家庭

作者丨聖玄法師

首發丨騰訊佛學

01

一位居士的父親剛剛去世,她和母親一起操持後事,之後她對我說,最近,許多小時候的事情都湧上心頭。

不僅僅有懷念,想到過去的種種,母親有時候把所有的抱怨發泄到自己的身上,她也很委屈:「我知道佛陀教導要孝順父母,可是我內心有傷,父母對子女有時候也會有很多傷害。」

時間過去很久了,這次父親過世,往昔的種種還是與今天的自己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聯繫,或許「原生家庭」的傷痛讓人感到窒息。

儘管已過去幾十年,「原生家庭」的傷害真的無法擺脫嗎?父母小時候的負面行為會成為我們一生走不出去的陰影嗎?

02

這個問題的回答見仁見智,對於許多年輕的父母而言,看到社會輿論販賣關於「原生家庭」的焦慮,也會給自己打氣:小時候甜美的回憶會成為一生的動力,希望我的孩子能夠成長在一個幸福的家庭里。

但這時候初為父母的許多人也會隱隱憂慮:希望自己能夠擺脫自己的原生家庭,創造新的美滿家庭!

——如此發心真的值得讚歎,關於家庭與性格的分析並不是「算命」與「看相」,而是為我們提供認知身心、觀察因緣的角度,如果過去的創傷不能超越,豈非就失去了「諸法緣生,還從緣滅」的智慧。

若是走不出幼年時候受到的創傷,我們不妨坐下來慢慢審思:這只是一個親愛的「別人」。

其實大多數人在用語言和行動傷害別人以前,自己就已經被嗔恨心傷害得更重了,當他把嗔恨心發泄出來的時候,只是很偶然地找到了一個「受氣包」作為對象。很多時候,孩子就成了這個對象,好像那句幽默的俚語說的,「下雨天打孩子,反正閑著也是閑著」。

其實這只是別人的煩惱,我們為什麼從裡面走不出來呢?

03

所以用緣起的智慧去觀察,那些傷害子女的父母,是值得憐憫的,面對鬢角蒼白的父母,那個半輩子生活在內心的狼奔豕突里老人,因為他們被狹隘的情緒所困住了,儘管再珍視自己的掌上明珠,也難以壓抑情緒的噴發。

是啊,為什麼我們走不出來呢?

因為那不僅是「別人」,還是一個親愛的人,那是爸爸媽媽,對於我們絕大多數人來說,在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正在被塑造的時候,爸爸媽媽就是我們生活的全部,至少也是百分之七十。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是我們的生活的榜樣,也是我們生活的環境。

父母對我們來說顯得這麼的重要,「原生家庭」的許多行為模式,被我們習得,延續了許多年。

04

細細觀察,父母其實並不是那麼偉岸,也不是那麼尖刻,他們就是有煩惱的普通人,是對我們來意義重大,卻又是平常人。

《梵網經》中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

這說的是無始以來,一切的人都做過我的父母,那些在樓下吆喝著賣早點的,那些地鐵里擦肩而過的上班族,那些電視里看到的新聞人物……他們都曾經是我們最親愛的人。

若是透過平等心的修行,把父母當成有煩惱的普通人來體諒,把世間無數的男女當作父母來敬愛,看到他們鬢角的銀絲,心就會慢慢柔軟下來,更能體察到我們與世間有情水乳交融的關係,與世界的關係也穩愜了許多。

如果從三世因果來看,與家庭的緣分,並不是偶然。佛教講「自作自受」,與「承負」的因果觀念有所不同。

05

《佛說堅意經》里說:「譬如種穀,隨種而生,種善得福,種惡獲殃,未有不種而獲果實。」我們的一言一行,已作不失壞,未作者亦不受。並非是說我們做了什麼事情,會報應在後代子孫的身上。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情狀,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際遇,正是因為往昔的生命中有同類的行為,所以現在有著這樣的「原生家庭」,遭遇著這般的經歷。

然而人們常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一家人有許多的相似之處,乃是我們的共業所感。因為我們有相似的習氣,才生在同一個家庭,這是在生命中難得珍貴的因緣。世間人將家庭作為港灣,亦是因為這分血濃於水的親情,讓許多人天然地心生依賴。

家庭不僅是我們人生的起點,也是我們了解自身習氣的鑰匙,幸好它並不是我們生命旅途的終點——

超越「原生家庭」的焦慮,《華嚴經》中說:「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遠離逼迫。」

面對家庭中綿里藏針的煩惱,真正強大的溫柔,既有智慧的出離心,又有慈悲的憐憫心

/

end

本文為騰訊佛學獨家原創稿件,轉載請務必聯繫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佛學 的精彩文章:

最基礎的十個佛教常識,你都知道嗎?
佛歡喜日 恭誦《佛說盂蘭盆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