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馬一浮先生:人若不識聖賢道理,私心用事,真是認賊為子

馬一浮先生:人若不識聖賢道理,私心用事,真是認賊為子

馬一浮先生簡介

馬一浮先生(1883—1967),單名浮,字一浮,號湛翁、蠲翁、蠲叟、蠲戲老人。浙江紹興人,中國文化宗師。十六歲應試,名列會稽縣案首(第一名)。二十歲赴美日歐留學。回國後「自匿陋巷,日與古人為伍,不屑於世務」,潛心研究儒釋道等中國傳統文化。抗戰爆發後,先生憂憤於民族危亡,應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之邀,出山講學。1939年,在四川烏尤寺創建復性書院,講明義理,選刻古書,培養人才。抗戰勝利後,先生回杭,重居林下,主持智林圖書館。建國後,任浙江省文史館館長、全國政協委員。

大凡立心處事,第一勿令留纖毫私吝心。隨處自勘,才有一毫自便意思即是私,才有一毫蓋覆意思便是吝,未有私吝而不驕者。自矜自伐,欲以天下私諸己者,皆此一念之充類也。程子曰:「小人只不合自己小了。才有一毫私吝心,便與天地不相似。」須知私小未盡,便是不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只是盡卻私吝,別無他道。人若不識聖賢道理,終身只是私吝心用事,真是認賊為子。學者不於此痛下功夫,轉過身來,如何能入德?

「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即是以天地為身;「明明德於天下」,天下即是身。豈復有物我之間?吾嘗謂:盡己必盡物,以己外無物也;知性必知天,以性外無天也。聖人無己,靡所不己,故天地萬物為一體,此實理也。未證此實理,則猶不免於私小,未出於流俗,不可以入於聖賢之域。

——馬一浮先生《示吳敬生》

來源:錢穆與中國文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什麼是人生,什麼是生命?
醒與夢糾葛不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