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道德經:自我之見是狹隘的,放下這種執著之念,一個人就是悟道了

道德經:自我之見是狹隘的,放下這種執著之念,一個人就是悟道了

老子從得道的境界,寫下《道德經》。

我們普通人,每天想著怎麼賺錢,怎麼謀生,怎麼做事,生活在物和欲的層面,所以很難悟到老子的道。

《道德經》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成年人的世界裡,就沒有容易兩字。其實,一個人明道,則不用那麼辛苦地活著,生活將會是另一種可能。

今天,我們讀一讀《道德經》第七十二章。

老子說:「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白話文的版本,都把它翻譯成統治者的權威。我認為這種解讀比較片面。

人只有順應規律,才能和力量同步。

「威」指強大的力量。

自然界之中,有看不見的,強大的力量。這種力量遵循規律運轉。人只有順應規律,才能和力量同步;而人不順應規律,甚至忤逆規律,那麼力量就會和人逆反,作對。

所以「民不畏威,則大威至。」不能解讀為,統治者的壓迫。而要從道的角度去解讀,人不順應規律,則會被強大的隱態力量(也就是威力)打擊和壓迫。這就是為什麼「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因為從3千年前,春秋戰國開始,老子就說「人迷失久已」,人類已經迷失了道,做事不順應規律,被「大威」壓頂,故不如意十有八九。

不管社會如何進步,人的生活都艱難。古人願「安得廣廈千萬間,天下寒士俱歡顏」,現代人不挨凍了,可是依然被「高房價」壓迫,生活依然難。這就是遠離道的結果。

一個人躁動的時候,看不到事物的本性。

老子提倡清靜無為。

現代人以為清靜,就是不被打擾;無為,就是不做事情。

真正的清靜無為,是「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心安,為定,定得住,才是居;只有清靜,神寧,才能心安。

人的心,如果被私心雜念,塞得滿滿的,清靜根本無處可生,所以,只有清除物慾和雜念的干擾,才能有所生。

王弼說:「靜則全物之真,躁則犯物之性,故惟清靜,乃得如上諸大也。」

一個人躁動的時候,看不到事物的本性;只有清靜下來,才能明了。

很多人說,清靜無為,有什麼用?

當一個人足夠清靜,就能一眼看出事態的本質,那麼生活中所謂的欺騙,心計,權術……都自然知道。這是明事理。

而很多人,總是被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欺騙。接近年關了,騙子們又蜂擁而出,他們最大的特徵,就是把自己偽裝成好看的人,完美的人,抓住人性弱點,甜言蜜語,投其所好,博取別人的信任和好感,然後騙人錢財。

清靜有道的人,一眼,一句話,就可以知道對方的意圖。根本不會捲入恩怨和是非之中。

提升自身智慧,不是讀多少書。讀書很多的人,也會被騙,也會踩入坑裡。「性本自足,無需外求」。

一個人的潛意識中,有塵封的智慧,只有自己清靜下來,才能慢慢把智慧的覺知釋放出來。

這就是「清靜無為」的根本作用。

和規律融為一體,人就不會自見,也不會自貴。

老子說:「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一個人自見,就無法自知;自貴,則無法自愛。所以要去彼取此。

嬰兒是沒有自見的,嬰兒最接近得道的狀態。

因為嬰兒對這個世界,還沒有形成自己的主觀判斷價值體系。所以不自見。

而隨著成長,成年,人逐漸形成一套自己對世界的評判標準,這就是自見。

一個人有了自見之後,也就遠離了道,無法自知。

所以,成年人修道,就是要摒棄個人之見,回歸本然。

回歸本然,不等於像嬰兒那樣懵懂無知,需要別人照顧,而是在為人處世中,放下自我之見。自我之見總是狹隘的,放下這種執著之念,一個人就是悟道了。

同時,因為有了「自我之見」,所以才會「自貴」。

自貴,以自我為貴,把自己看得太重。

把自己看得太重,人就會活得很沉重,很累。不把自己當一回事的人,才能活得洒脫。

不把自己當一回事,不是不愛自己,相反的,才是真正的愛自己。

別人贊你,罵你,抬舉你,貶低你,你都無所謂,因為你不把自己看得重,不自貴,所以不入心。那些太在乎別人評價的人,就會自我懷疑,自我否定,陷入煩擾中,這就是不自愛。

總而言之,《道德經》八十一章,五千文字,講了不同的東西,本質上,都是圍繞「清靜無為」。

這四個字,大家都認知,越是簡單的事情,越是做不到。真正做到的人,人生就會大不相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說蓮花 的精彩文章:

《老子》:有道之人,不厚此薄彼,一切皆自然而生,自然而消
《老子》:無爭,不是不做事,做到這7點,才是真正的無爭